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综述
生活在现代化城市,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梯。电梯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3世纪的古希腊,那时的人们用简易的绳索和滑轮实现人和物的升降。1852年,美国人奥蒂斯发明了世界首个依靠蒸汽动力升降的现代电梯。
自电梯诞生起,其自身的安全性一直备受人们担忧。据说,当电梯突然失控,急速下坠时,只要在落地前的一瞬间原地跳起,便可以减缓冲击以此保命,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电梯安全装置
现代电梯发明后,经历几百年的不断改进,安全性已经有了显著提升。现代人们所接触到电梯,已经建立了一套足够完善的安全系统,足以应对大多数突发状况。
首先是限速器,该装置可以时刻监测电梯轿厢的运行速度。当轿厢运行速度超过电梯额定正常速度的115%后,装置就会触发,发出信号切断电梯动力,同时制动器紧急制动,迫使轿厢减速停止。
当限速器失效,无法进行制动时,电梯的安全钳就会开启,安全钳会通过机械制动,牢牢将轿厢固定在电梯导轨上。
当出现极端情况,轿厢坠落或冲顶时,
就会触发。缓冲器内设有减震器和弹簧装置,好比汽车的安全气囊,它会将轿厢的冲击势能转化为弹性势能,从而减缓轿厢的速度,实现平稳制动。
限速器,安全钳,缓冲器等防护装置,共同组成了电梯的安全回路。安全回路会监测轿厢的位置的运行状态,当轿厢上下行进时,电气信号会随之传递电梯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反馈出相应的信号,保持电梯运行。
当出现突发状况时,安全装置会随即触发,实现安全制动。此外,电梯系统内还有很多装置和传感器,比如超载保护装置,当电梯超载时,装置会阻止电梯门关闭以确保安全;门锁装置,当电梯门未关闭时,轿厢不会启动运行。
电梯坠落实验
尽管现代电梯系统已经有了完备的安全防护,但由于机械故障,违章操作和疏于维护等原因,每年依然还会有不少电梯事故发生。
据说,如果电梯急速下落,在电梯落地前瞬间快速跳起,便可减缓冲击保命。关于这一流言,美国一档科普节目《流言终结者》就做过相关实验。
节目组找了一个酒店的废弃电梯来模拟整个实验,电梯上的所有保护装置被拆除,钢缆上也安装了快速释放装置,实验时只需拔掉插销,电梯便可快速坠落。
节目组找来了一个假人充当实验者,通过坠落时假人身上的传感器数据来判断人体能否承受电梯坠落的冲击。
节目组在一名成员腿部安装一个传感器,让成员多次起跳。通过测量,最终得出人的平均起跳速度大约为2.5米/秒。接着,节目组在假人身上制作了一个弹簧起跳装置,装置可以驱使假人以3.8米/秒的速度起跳。
万事俱备后,节目组将假人放进了电梯,假人身上的起跳装置和电梯顶部绳索相连,当电梯坠落至距离地面1.8米时,起跳装置就会启动。
随着插销拔出,整个电梯从28米高的楼顶一坠而下,假人起跳装置也成功启动。事后,节目组打开电梯,发现整个假人已经四分五裂,显然这种情况人是不可能生还的。
节目组测出,电梯在落下时速度达到了23米/秒,电梯内假人的起跳速度为0.9米/秒。很明显,假人的速度无法抵消电梯坠落时产生的冲击,普通人想通过起跳来保命是不可行的。
况且,电梯急速坠落时,会和人一同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形成短暂的“失重”,这种情况下,人是很难通过借力完成跳跃的。
正确应对措施
既然起跳保命是错误的做法,那我们在乘坐电梯时,又该如何应对危险状况呢?
有道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乘坐电梯时,一定要选择装置完善,检修合格的电梯设备,避免乘坐年久失修,装置老化的电梯。
装置合格的电梯都配有完善的安全防护装置,一般很少发生坠落,更多故障是电梯停止运行,乘客被困其中。
遇到被困电梯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切忌行为过激,比如强行拆门,胡乱蹦跳。应当及时按下电梯警铃,或通过电话与工作人员联系,等待救援。
呼救无果,无法联系外界时,应当保存体力,避免喊叫,用手或鞋底间歇性拍打电梯门或墙壁,发出声响等待救援。
当电梯所有安全装置失灵,不可避免急速下落时,最好应对做法是面向电梯门,头部背部紧贴墙壁,呈一条直线,双腿呈弯曲姿势,手紧握电梯扶手。如果没有扶手,应用手抱住头颈部,这样的姿势才能最大限度减少身体受到的冲击。
结尾
总体来讲,一部合格的电梯是非常安全的,内部的保护装置可以应对多种突发的危险状况。即使出现电梯坠落的极端情况,电梯落地瞬间起跳也并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采用更科学的自救姿势才是正确做法。
平时我们乘坐电梯时也应当多加注意,遵守安全规范使用电梯,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险发生的概率。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