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8年前,想走入内地市场的陈木胜,找来黎明、郑伊健,未能如愿

作者:微笑高山说天下

陈木胜凭借《天若有情》崛起,港片市场达到事业巅峰

1990年,当时还是业内小众的陈木胜有幸结识了杜琪峰、王晶、林岭东三大巨头,获邀参与他们联合执导的电影《天若有情》的拍摄工作。

这成为陈木胜事业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三位大导演的悉心指导下,陈木胜迅速成长,并在该片中一鸣惊人。

《天若有情》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陈木胜也因此一举成名,开始跻身香港电影界的一线导演之列。

18年前,想走入内地市场的陈木胜,找来黎明、郑伊健,未能如愿

90年代中期是陈木胜事业的鼎盛时期。他先后推出了多部卖座作品,如《新仙鹤神针》《冲锋队之怒火街头》《我是谁》等,这些电影票房收入可观,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陈木胜的名气与日俱增,培养起了大批忠实影迷。凭借着出色的制片和导演能力,他在香港电影界中已经小有名气。

作为一位实力派导演,陈木胜占据着港片市场的重要一席之地,处于电影事业的巅峰时期。

然而,好景不长。香港回归以后,港产电影开始日薄西山,港片的辉煌岁月渐渐远去。陈木胜也不得不为自己的电影事业重新寻找新的出路。

18年前,想走入内地市场的陈木胜,找来黎明、郑伊健,未能如愿

内地广大的电影市场自然首当其冲成为新的选择。而后来的《双雄》,正是陈木胜踏上征途的第一步。

港片市场衰落,陈木胜转战内地难如愿

90年代末,香港主权移交后,本土电影市场开始走下坡路。许多电影人将目光转向内地广阔的市场,希望能重拾事业第二春。

陈木胜也不例外。他认为,香港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踏出这一步。

2003年,陈木胜与国有企业银都机构合作,投资拍摄了电影《双雄》,希望能成功打开内地市场。他精心策划,邀请到当红偶像明星黎明和郑伊健加盟,又找来了内地实力女演员徐静蕾参演,可谓是竭尽全力。

18年前,想走入内地市场的陈木胜,找来黎明、郑伊健,未能如愿

然而,《双雄》在内地的票房却十分惨淡,仅有1300万人民币,和陈木胜的预期相去甚远。这一结果无疑是对他的一个沉重打击,多年来进入内地市场的心愿仿佛泡影般破灭。

陈木胜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其实,《双雄》的失败在业内人士看来也并不意外。毕竟陈木胜迄今为止的作品风格都比较独特,比较贴近港片的传统模式,这与内地主流观众的审美口味还存在一定差距。

光凭几位明星的加盟还远远不够,陈木胜必须从根本上适应内地的电影环境和观众特点,这需要一个从零开始的过程。

18年前,想走入内地市场的陈木胜,找来黎明、郑伊健,未能如愿

《双雄》可以说是陈木胜征服内地市场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次失败虽然痛苦,但也让陈木胜认识到了自己和内地电影之间的差距,这对他来说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积累和教训。

这为他后来的顺利转型奠定了基础。

《双雄》拍摄过程中吸收双雄片影响找到三雄片取向

《双雄》的拍摄,是陈木胜风格变迁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影片制作的过程中,陈木胜深受同期吴宇森、杜琪峰等人紧凑简洁的“双雄片”风格的影响,于是也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进行探索和尝试。

可以看到,《双雄》的主要角色和基本冲突就是围绕着黎明与郑伊健两个主角展开的。可以说陈木胜是第一次尝试这种由两个中心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创作手法。

18年前,想走入内地市场的陈木胜,找来黎明、郑伊健,未能如愿

然而从最终结果来看,这次尝试并不十分成功,陈木胜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双雄片的表达方式。因为长期习惯了连环画式的叙事手法,光凭一部电影很难完成风格的整体飞跃。

但是《双雄》的拍摄过程中,陈木胜还是从双雄片创作中吸取了许多有益的启发,比如简洁高效的叙事方法,紧凑劲爆的场面处理等。

同时,他也逐渐找到了一种更适合自己风格的“三雄片”表达模式。这种模式仍然具有双雄片的紧凑冲突和对比特征,但增加到三个主要人物,更符合陈木胜一贯擅长表现的复杂人物关系和群像式叙事节奏。

事实证明,这种三雄片模式成为了陈木胜日后作品的一大特色与优势。许多后来的成功作品如《三岔口》《宝贝计划》《男儿本色》都采用了类似的人物设置和叙事手法,收到了很好的市场和艺术效果。

18年前,想走入内地市场的陈木胜,找来黎明、郑伊健,未能如愿

可以说《双雄》是陈木胜风格变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过渡与启示片。它开启了陈氏电影向三雄格局转型的大门,对后来的创作影响深远。

与成龙合作《新警察故事》成功打开内地市场

《双雄》的失败虽然让陈木胜暂时受挫,但并没有击倒这位多产的导演。他很快便与老友兼师兄成龙再次联手,于2004年推出了高质量动作片《新警察故事》。

这一次,陈木胜终于如愿以偿地取得了内地市场的开端。

作为一部警匪动作片,《新警察故事》集结了成龙和陈木胜两人在这一领域的精华与心血。悬念迭起的情节,精彩绝伦的动作设计,搭配成龙这个在内地拥有高人气的顶级动作明星,使得这部片子一经上映便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

18年前,想走入内地市场的陈木胜,找来黎明、郑伊健,未能如愿

最终《新警察故事》获得了近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不但收回了制作成本,还为投资方带来了可观的回报。这部片子的成功无疑宣告了陈木胜正式打开内地市场的大门,实现了他入局内地、征服更加广阔舞台的多年心愿。

与成龙的这次合作,对陈木胜的影响尤为深远,不仅是商业上获得的信任,也包括创作手法与内地市场契合度的提升。

可以说,正是有了《新警察故事》的成功经验,陈木胜在后来的十多年时间里才能在内地电影市场持续递进,逐步赢得了影迷们的认可。

它为陈木胜日后在内地多部作品获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18年前,想走入内地市场的陈木胜,找来黎明、郑伊健,未能如愿

内地多年稳定发展,《怒火·重案》完成双雄片转变

在《新警察故事》获得成功之后,陈木胜逐步加大了在内地电影市场的投入与合作。从2004年开始,他几乎每年都会有作品面市,这些电影有警匪动作片,也有情感剧情片,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但收到的评价和反响都比较稳定。

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积累,陈木胜已经逐渐适应了内地的电影环境。他在影片语言、叙事方式上做出了一定调整,使得作品的内地商业价值明显提升。

虽然票房不再能达到成龙合作时的高峰,但稳定的口碑和品质还是给他聚集了一批固定的影迷群体。

在创作模式上,陈木胜主要延续了《双雄》后的“三雄片”路线,这似乎也更契合他一贯强调人物关系和博弈的表现特点。

18年前,想走入内地市场的陈木胜,找来黎明、郑伊健,未能如愿

但是对“双雄片”这种紧凑劲爆的叙事模式,他的兴趣也从未消失过,只是一直没有适当的机会去尝试。

直到2021年,陈木胜终于在《怒火·重案》中再次回归了他最初尝试的双雄片叙事结构。这次,在多年的电影实践后,陈木胜对双雄片模式已经驾轻就熟。

通过两个主要人物的精彩对决,他完全掌控了这种紧凑冲突的节奏与高昂情感。可以说,通过这部片的成功,陈木胜终于圆满完成了自己从三雄片到双雄片的风格转变,达到了艺术上的新高度。

结语

陈木胜的电影生涯可谓跌宕起伏,自《天若有情》一鸣惊人,到《双雄》试图转型难如愿,再到与成龙合作打开内地市场,一步步走过了不平凡的创作道路。

18年前,想走入内地市场的陈木胜,找来黎明、郑伊健,未能如愿

其中《双雄》这部电影,着实具有分水岭的意义。

它不仅标志着陈木胜试图进军内地市场的重要一步,也让陈木胜在探索双雄片风格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三雄片取向,最终在多年后圆满完成从三雄片回归双雄片的风格蜕变。

可以说《双雄》开启了陈木胜电影风格变迁的大门,它对他事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18年似水流逝,陈木胜终于通过不懈努力完成了当初的心愿。这种永不言弃、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样也成为了他多产并富有个人特色的电影生涯中最闪光的标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