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主坐不住了!新能源车迎来寒潮大考,成绩让人大跌眼镜!
寒潮来袭,新能源汽车的“短板”全露出来了。充电难、续航短,原本满怀期待买下新能源车的车主们遍地“坐立不安”。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新能源车“现原形”?解决之道又在哪里呢?
“我真后悔当初买新能源车!”李先生一边焦躁地在寒风中跺脚,一边看着前方10多辆排成长队的新能源车,正有条不紊地在公共充电桩前“补电”。时间已经接近凌晨2点,可李先生的车依然没有充上电。
和李先生一样“后悔莫及”的新能源车主还有很多,最近他们的“痛心实录”无处不在——充电难,里程缩水严重,运营成本高......这些在普通天气下不明显的“软肋”,在寒流来袭的时候全都暴露无遗。
问题一:低温下续航能力暴跌
王女士开着新能源车准备去外地参加一场婚礼,正常情况下车上的电量可以支持她来回行驶800公里。谁知遇上寒潮天,车还开了一半路程电量就只剩下短短的30%!王女士慌忙在高速服务区找到一个充电点,然而前面已经排了10多辆车,等了1个多小时她才充上电。
这就是低温环境下新能源车普遍面临的问题——电池放电速率大幅提高,续航里程“腰斩”。据不完全统计,在严寒天气下,泰式新能源车的续航能力会下降30%以上。这直接导致了很多新能源车主的出行计划被迫取消或中途奔波“充电”。
问题二:充电设施挤兑现象严重
低温减少续航里程的同时也让所有新能源车主都不约而同地增大了“充电”频次。一个充电桩前大排长龙的景象已司空见惯。与此同时充电费用的飙升也让许多新能源车主措手不及——尤其是在北方,公共充电桩的电价已经接近1.3元/度,远超过居民用电价格。
更要命的是,由于大多数出租车也选择在凌晨充电,这让很多新能源私家车只能无奈接受白天充电的高峰价格。据测算,如果按照当前的价格计算,一个北方城市的居民如果要通过公共充电桩满足3个月的充电需求,花费将与驾驶燃油车差不多!
问题三:严寒天气大幅增加日常操作难度
王先生最近在朋友圈吐了一串怨气——他每天为了充电不得不提前1个小时起床,因为家门口的充电桩排队需要很久。有时候为了充上电,他甚至会在严寒的天气里冻得瑟瑟发抖!
事实上,在严寒天气下驾驶新能源车需要额外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和金钱,还有巨大的精力和体力消耗。这与开燃油车形成强烈对比,后者每月才需要加油1-2次。
上述种种问题困扰着如今众多的新能源车主,他们正在经历从最大期待到最大失望的蜕变。那么,这一切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呢?
症结:系统防寒设计不到位
简单来说,新能源车之所以在严寒天气下“表现差强人意”,最核心的原因在于防寒系统设计不到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动力电池防寒保温技术还不成熟。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工作环境温度对发挥正常功效至关重要。目前普遍使用的三元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在低温条件下表现欠佳,远未达到商业运营的要求。
第二,车辆加热系统对电量需求过大。为了在车厢内迅速形成舒适温度,现有的新能源车对电加热风扇功率要求普遍很高,严重“撼动”电池 ohne容量。这直接削弱了低温下本就衰减的续航里程。
解决之道:提升整车防寒防冻性能
鉴于上述原因,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新能源汽车的防寒防冻性能,解决车主们的燃眉之急,就需要从“源头”着手——也就是增强整车的防寒防冻能力。
短期内,可以通过软硬件升级的方式对现有车型进行优化改造,例如改用新型热管理系统、优化电池充放电策略等。这样不但能迅速改善部分在用车型的使用体验,也为后续MODEL打下坚实基础。
从长远来看,还需要在以下两个层面持续用力:
第一,开发新型高性能动力电池。这是提升新能源车低温适应性的重中之重。业内专家指出,目前锂电池在低温条件下容量衰减主要与电化学反应速率降低有关。因此新一代电池的研发要突破材料疆界,实现电池在超低温环境下也能保持较高反应活性。
第二,建立完善的充电网络。充电设施是电动汽车“秒充”的前提,其配套和便利性将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运营成本和口碑。相关部门需要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充电站点,实现快速充电资源的全面覆盖。与此同时,还需要推动充换电价格的降低,逐步达到与燃油车加油价格相当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