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劳东燕:大门紧闭的大学,如何让人相信仍然拥有开放包容的精神?

作者:NewEconomist
劳东燕:大门紧闭的大学,如何让人相信仍然拥有开放包容的精神?

作者:劳东燕,转自作者微博

昨日从北大一位师长处得知,北大的门禁系统做出了些许改变。本校教师开车入校时,不需要再刷脸,步行出校时也不用,但步行入校仍需人脸识别。虽然还不尽如人意,但比起之前的做法总归要好一些。当然,这点微小的改变也只是聊胜于无。

权利是需要争取的,不存在为难谁不为难谁的问题。很多时候,你的“为难”可能正是推动规则得以改善的契机。相反,无条件的配合,只会使个人的自由空间日益变得逼仄,导致越来越多的权利必须经过特别的许可才能享有。谁要以为沉默与退让能带来安生,那是太不了解人性,也太不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

关于北大门禁的问题,我在微博与微信朋友圈公开反对过几次。因为这个门禁系统也侵害了我的权利。作为毕业多年的校友,我应该有回母校看看的权利吧,不需要经过什么部门的批准。但是,预约制度使得我的这种权利变成要获得许可后才能享有。问题在于,经过预先批准才允许享有的“权利”还是权利吗?记得有一次想去北大,预约时系统提示学校最近有重大活动,三天之内都不能预约进校。那一刻,被剥夺感油然而生。

无论如何,希望北大仍然是心目中的那个北大,自由、开放、包容,领风气之先,而不是大门紧闭,将自己封得严严实实。

大学不是管理层或在校师生的私有物,当然也不是校友们的私有物。尤其是公立大学,在不影响基本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大学校园向社会开放是大学的应有之义。大学的自我封闭明显是近些年来才冒出的现象,但我们的社会治安并没有明显的恶化,外面的世界更不是洪水猛兽。一座座大门紧闭严防死守的大学,如何让人相信仍然拥有开放包容的精神?

背景介绍

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在社交媒体的几篇文章,让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的话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李植在社交媒体知乎记录了前段时间他“跨栏”进入学校,和保安上演一场“追赶大赛”的故事,呼吁北大打开大门。此事引起了不小的关注,紧跟着,高校是否应该打开大门引发热烈讨论。有人认为“好的大学没有围墙”,也有人认为,设置进出门槛能更大程度保护在校师生。

劳东燕:大门紧闭的大学,如何让人相信仍然拥有开放包容的精神?

关于“大学是否应该开放”的思考和讨论,并非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随着疫情调控政策的调整,全国各地大部分高校的校园陆续对外打开校门,但不少只向校友和在校师生员工的亲友开放。随着清华北大等高校在暑期陆续打开大门,恢复校园参观预约通道,伴随而来的却是“名额秒没”“黄牛涨价”等现象。

劳东燕:大门紧闭的大学,如何让人相信仍然拥有开放包容的精神?

2018年7月3日,北京大学第一套“刷脸入校”闸机7月2日正式在北大西南门投入运行。图源:VCG

对于“为什么大学应该向公众开放?怎样开放大学校园更合适?”有观点认为,即使在国外,多数高校其实是“半开放”,即仅对公众开放体育馆、博物馆、音乐厅及历史遗迹等,核心区域的教学楼、宿舍等并不对外开放,只是限时开放或节假日开放。

也有观点认为,社会需要开放的大学,大学也需要在开放中拥抱社会。此外,大学的管理能力,不恰是应该在这种时候体现?大学里的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专业,每年的学术成果车载斗量,是否也可以研究一番校园如何管理?大学开放是底层逻辑,如何管理则是技术问题,不能因为管理遇到困难,就连“开放”这一大学的灵魂都一并丢掉。

高校该如何在管理和开放之间寻找平衡?多位受访的高校教授都提到,大学需要有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学校园的文化资源、课程和其他设施,如果开放共享,可以为许多人创造学习机会。大学应确立一些基本规则,让开放共享为原则,不开放不共享为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