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勞東燕:大門緊閉的大學,如何讓人相信仍然擁有開放包容的精神?

作者:NewEconomist
勞東燕:大門緊閉的大學,如何讓人相信仍然擁有開放包容的精神?

作者:勞東燕,轉自作者微網誌

昨日從北大一位師長處得知,北大的門禁系統做出了些許改變。本校教師開車入校時,不需要再刷臉,步行出校時也不用,但步行入校仍需人臉識别。雖然還不盡如人意,但比起之前的做法總歸要好一些。當然,這點微小的改變也隻是聊勝于無。

權利是需要争取的,不存在為難誰不為難誰的問題。很多時候,你的“為難”可能正是推動規則得以改善的契機。相反,無條件的配合,隻會使個人的自由空間日益變得逼仄,導緻越來越多的權利必須經過特别的許可才能享有。誰要以為沉默與退讓能帶來安生,那是太不了解人性,也太不了解我們這個社會了。

關于北大門禁的問題,我在微網誌與微信朋友圈公開反對過幾次。因為這個門禁系統也侵害了我的權利。作為畢業多年的校友,我應該有回母校看看的權利吧,不需要經過什麼部門的準許。但是,預約制度使得我的這種權利變成要獲得許可後才能享有。問題在于,經過預先準許才允許享有的“權利”還是權利嗎?記得有一次想去北大,預約時系統提示學校最近有重大活動,三天之内都不能預約進校。那一刻,被剝奪感油然而生。

無論如何,希望北大仍然是心目中的那個北大,自由、開放、包容,領風氣之先,而不是大門緊閉,将自己封得嚴嚴實實。

大學不是管理層或在校師生的私有物,當然也不是校友們的私有物。尤其是公立大學,在不影響基本教學秩序的情況下,大學校園向社會開放是大學的應有之義。大學的自我封閉明顯是近些年來才冒出的現象,但我們的社會治安并沒有明顯的惡化,外面的世界更不是洪水猛獸。一座座大門緊閉嚴防死守的大學,如何讓人相信仍然擁有開放包容的精神?

背景介紹

近日,北京大學工學院副教授李植在社交媒體的幾篇文章,讓大學校園該不該開放的話題再次成為公衆關注的焦點。

李植在社交媒體知乎記錄了前段時間他“跨欄”進入學校,和保安上演一場“追趕大賽”的故事,呼籲北大打開大門。此事引起了不小的關注,緊跟着,高校是否應該打開大門引發熱烈讨論。有人認為“好的大學沒有圍牆”,也有人認為,設定進出門檻能更大程度保護在校師生。

勞東燕:大門緊閉的大學,如何讓人相信仍然擁有開放包容的精神?

關于“大學是否應該開放”的思考和讨論,并非第一次進入公衆視野。

随着疫情調控政策的調整,全國各地大部分高校的校園陸續對外打開校門,但不少隻向校友和在校師生員工的親友開放。随着清華北大等高校在暑期陸續打開大門,恢複校園參觀預約通道,伴随而來的卻是“名額秒沒”“黃牛漲價”等現象。

勞東燕:大門緊閉的大學,如何讓人相信仍然擁有開放包容的精神?

2018年7月3日,北京大學第一套“刷臉入校”閘機7月2日正式在北大西南門投入運作。圖源:VCG

對于“為什麼大學應該向公衆開放?怎樣開放大學校園更合适?”有觀點認為,即使在國外,多數高校其實是“半開放”,即僅對公衆開放體育館、博物館、音樂廳及曆史遺迹等,核心區域的教學樓、宿舍等并不對外開放,隻是限時開放或節假日開放。

也有觀點認為,社會需要開放的大學,大學也需要在開放中擁抱社會。此外,大學的管理能力,不恰是應該在這種時候展現?大學裡的管理學院、公共政策專業,每年的學術成果車載鬥量,是否也可以研究一番校園如何管理?大學開放是底層邏輯,如何管理則是技術問題,不能因為管理遇到困難,就連“開放”這一大學的靈魂都一并丢掉。

高校該如何在管理和開放之間尋找平衡?多位受訪的高校教授都提到,大學需要有精細化的管理制度。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大學校園的文化資源、課程和其他設施,如果開放共享,可以為許多人創造學習機會。大學應确立一些基本規則,讓開放共享為原則,不開放不共享為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