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理论周刊·新域头条丨创新文化先行 助力构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作者:新湖南

核心提示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新征程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创新文化先行,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可为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何吉多 刘芷青

《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一书认为,“硅谷不是计划造出来的,发展高科技,资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的体制和文化”。正是别具一格的创新文化、创新精神,才将硅谷打造成为了创新的“栖息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在2023互联网岳麓峰会上,湖南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提出“谋划将长沙打造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这一前瞻性目标、战略构想。随后,长沙迅速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明确了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时间表、任务书与路线图。

创新文化是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土壤和基石,对变革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南针”作用,对聚集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具有重要的“吸铁石”作用,对重构良性的创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催化剂”作用。运用好创新文化,可对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准确把握创新文化的深刻内涵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说,“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存在支撑该事业的无形精神文化气质”。创新文化是管理学、文化学与生物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生态位理论、创新体系理论、协同演化理论与文化创新理论分别从不同视角探索了创新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深刻内涵。总体而言,创新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开放性、互信合作的协同性、敢为人先的开拓性、宽容失败的包容性等特点。它有三种形态,分别是价值观念形态、政策制度形态、人文环境形态。

于价值观念形态,创新文化集中体现的是推动创新的思想、理念、精神等。科学家和企业家是创新的主力军,由此形成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是创新文化的重要形态之一。科学家精神强调的是学术创新、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原始创新等,而企业家精神强调的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应用创新等。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文化,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崇尚理性、尊重知识、勇于竞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价值理念。

于政策制度形态,创新文化集中体现的是推动创新的体制机制、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等。政策制度形态的创新文化既包括科学共同体、企业内部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演化机制、保障机制等,也包括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的科技政策、法律法规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政策制度构建了科技创新活动最重要的科研环境和保障机制,调节着创新资源的配置,引导着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规定着相应的评估标准和激励方式。

于人文环境形态,创新文化集中体现的是推动创新的人文环境因素。它囊括资源禀赋、基础设施、营商环境、教育资源、人力资本、金融体系、网络关系等很多方面。人文环境形态下的创新文化,一般间接影响创新主体的流动、集聚和状态,间接影响创新资源的分配、管理和整合,间接影响创新机制的构建、演化和变革。高品质的人文环境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影响区域创新能力。

审视长沙创新文化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探索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创新实力稳步提升,先后获评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创新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历史积淀扎实深厚,但路径依赖依然存在。长沙的城市精神特质高度契合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特征。“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文化传统有利于被内化为理性的科学观,“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气韵有利于被建构为务实的创新观,“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思想理念有利于被培育为普世的价值观。加之长沙科教资源丰富、研发人才汇聚,创新创业环境优越、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但传统文化倡导的平均主义、中庸之道也是制约创新文化可持续演化的重要因素。在产业结构上,长沙偏重于传统的制造业,金融、人力资源服务等第三产业相关领域创新略显不足。

创新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但治理体系仍不健全。近年来,长沙全社会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不断形成,重大科技资源不断集聚、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长沙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1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沙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截至2022年,长沙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33万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2.02件,均居全国前列。但也存在科技伦理意识较为淡薄、科技项目监管滞后、科研人员行为失范等问题。比如少数新技术侵犯个人隐私、涉及网络诈骗、虚假信息、杀熟;少数科技项目事前防范和过程监督不足,科研资金绩效评价不高,研发成果转化率偏低等。

创新文化生态不断丰富,但引领作用不够凸显。区位、教育、人才、住房、医疗保障等因素是创新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长沙充分发挥城市宜居宜业独特优势,在聚焦科技创新的同时下大力气培育优化创新文化生态。比如夯实基础教育,大力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路径;不断优化升级人才政策,继2017年推出“人才政策22条”后,又相继出台了“乡村8条”、“自贸区45条”和“人才政策升级版45条”;突出房价、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支持科研人才购房,保障高端人才就医,及时有效解决科技人才家属就业等有关问题。但也存在短板弱项,比如创新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性、引领性尚未凸显;科技类媒体从业者的科学素质有待提升,科技类媒体平台建设不足;科技类职业吸引力和社会声望不高;社会公众对科技创新相关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新型创新主体发展滞后,创新主体多样性不够等。

推进创新文化赋能升级

以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为引导,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积极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奖”“优秀企业家”等评选宣传活动,成立科学家、企业家精神宣讲团,建立科学家、企业家精神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科协、工商联、民主党派、高校学会、新型智库等平台作用,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科技、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知识的浓厚氛围。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形成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科研氛围。实施全民科学素养提升行动,培育崇尚科学、崇尚创新良好环境。强化宣传引导,凝聚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

以网络生态为基础,强化政策制度创新。研究借鉴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创新政策,高起点、高标准制定研发创新专项支持政策。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扩大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科研活动自主权。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探索建立创业保险、担保和风险分担制度。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优化产业、金融、税收、政府采购等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推动全社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经费持续稳定增长。

以科技向善为遵循,构建全面治理体系。秉承“科技向善”的价值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发展需求、产业需求、用户需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和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助推新技术、新产品品牌建设,为创新主体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竞争生态。加强在研发投入、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关键领域、关键行业立法,构建适应研发创新的法治框架体系,健全完善适应研发技术更迭和产业化要求的制度规范。建立研发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严厉打击侵害知识产权的犯罪行为,保护科技创新成果。完善科技伦理体系,提升科技伦理治理能力,有效防控科技伦理风险,加大对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的处置力度。

(作者单位分别为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长沙市图书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