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作者:胡一舸南游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前言

当一切尘埃落定,无论之前有怎样的承诺,一旦完成目标,成就丰功伟业。那些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追随者定要懂得收敛,甚至是隐退。

如果功高盖主,有可能就会出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局面。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刘邦短短七年时间,能从“地皮流氓”到建立大汉王朝,离不开他手下的这三个人:谋圣张良、宰相萧何、兵仙韩信。而这三人也被称之为“汉初三杰”。

刘邦曾给予张良极高的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张良足智多谋并且眼光长远,他明知刘邦杀了韩信将会会引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他为何会选择袖手旁观,没有出手相救呢?

韩信趁火打劫

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战”让刘邦遭到起兵以来最严重的大败。项羽率领3万骑兵,在半日之内,就将刘邦等诸侯联军共56万兵马击溃。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创造了古代战争中速战速决的典范,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寥寥无几的少胜多著名战例。

此战过后,刘邦所带领的汉军大败,几乎可以说是全军覆没,各个诸侯纷纷背叛刘邦,投降于项羽。而刘邦只能收集残部,退守荥阳。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在此之前,刘邦派韩信北上平叛,韩信将黄河以北的诸侯国几乎全部歼灭。而在刘邦退守荥阳后,韩信不但没有发兵驰援,甚至还在刘邦危难之时敲诈他,韩信希望刘邦封自己为“假齐王”。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刘邦得知后博然大怒,然而萧何与张良帮助刘邦分析局势,劝他冷静了下来,此时刘邦没有任何办法,他为了此战胜利,只能满足韩信的一切要求。

刘邦动了杀心

公元前203年,刘邦与韩信约好,在固陵与项羽展开大战。说好一起灭楚,可韩信迟迟不肯发兵。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刘邦无奈,只能向张良求计,张良说:“楚如今就要灭亡了,但是韩信到现在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他想要当诸侯王,就给他当,在给他一些封地。”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策,韩信与刘邦达成协议后,立刻发兵赶来。在刘邦危难之际,韩信不但不报答知遇之恩,反而选择落井下石。他这样做,怎么会得到刘邦的信任与尊重?

夺回兵权

在刘邦称霸的路上,韩信毫无疑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韩信的南征北战,就没有刘邦的西汉王朝。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当刘邦称帝之后想起“彭城之战”、“固陵之战”韩信的所作所为时,心中怒火中烧。刘邦开始利用各种理由,一步步使得韩信不得不放弃手中的权利。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甚至到最后韩信已经没有任何调动兵马的权利了,只剩下一个“齐王”的名号。刘邦还将韩信囚禁于皇宫之内,但并没有限制他的出行自由。

这时,刘邦对于杀不杀韩信还是十分犹豫,虽然韩信对自己有威胁能力,但如今已经将他手中的权利全部夺走了,更何况刘邦对于韩信还是有感情的。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毕竟刘邦的领地有三分之二都是韩信在战场上帮他夺来的,可是吕雉与萧何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只要韩信还活着就是有威胁。

韩信之死

公元前196年,韩信收到萧何的信,邀请他来宫中赴宴,可当韩信孤身一人来到宫中后,直接被埋伏已久的士兵将其拿下,一个谋反的罪名扣在了韩信的头上。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吕雉与萧何二人没有过多的对其审问,直接下令将韩信处死。韩信被杀的这个时间点,选择的非常奇妙。刘邦当时正好外出巡游,等他回来时才知道韩信已经死了。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关于韩信之死,史学家们大体分为两派,一些人认为韩信谋反是事实,是他罪有应得。另一部分认为:刘邦与吕雉怕自己儿子镇不住这帮功臣,为年幼的皇子扫清障碍。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韩信灭齐后,不仅没有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反而自立为王,并且在固陵之时,韩信赴约但不参战,这些才是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而清代学者梁玉绳认为,韩信没有谋反,被杀纯属是因为功高震主。例如,韩信功成名就之后,还不忘以千金谢漂母的一饭之恩;对于刘邦,韩信拒绝蒯通、武涉三分天下的建议。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然而韩信最终走到这一步与他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韩信的功名心极重,并且不懂得世道人心,他并没有称王之心。

韩信确实是统兵之才,但他只适合带兵打仗,从政治的一些敏感问题来讲,他做不到当机立断。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在刘邦能满足他的时候,他就继续为刘邦卖命,当刘邦将他的权利收回时,那就不好说了,毕竟韩信曾经有过前科。

张良谋略

公元前202年,七位异姓诸侯联名上书要求刘邦称帝。当刘邦登上皇位后,张良几乎就不给刘邦出谋划策了。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在刘邦打算铲除其他诸侯时,张良就极少说话,选择明哲保身非常的高明。他十分清楚,开国功臣与皇帝一起打天下时,那是亲兄弟。

但是天下已在手中后,皇帝就开始忌惮那些开国功臣,昔日兄弟就会成为心腹大患,为了稳固政权,开国功臣很容易就会成为祭品。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刘邦迁都长安后,开始给跟着自己的兄弟们封官进爵,到张良时刘邦说道:“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在历史书籍中的回答,更能彰显张良的智慧:那么多封地,张良那也不要,他只要与刘邦两人相遇的地方。

他说自己祖辈辅佐五代韩王,韩国被灭后,他只想颠覆秦国报仇雪恨,既然已经完成夙愿,只想做个道士云游四方。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张良求封留地寓意十分深远,他是想让刘邦明白,他要以此地来纪念他们之间的友谊,同时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

张良为何不救韩信

张良大概率是能猜到韩信会被杀的,各种前兆都已经表明韩信无论如何都会死。刘邦在封异姓王时,其他的王都被分往外地,只留下韩信在京城。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刘邦的意图十分明确,就是要牢牢的掌控韩信。就算是吕雉与萧何两人杀的韩信,与刘邦没有关系,张良也不能出手相救。

张良早就采取了明哲保身的策略,看透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结局。他是不会参与任何斗争的,更何况韩信本来就引起了众怒。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刘邦的猜忌心极重,如果这件事情是刘邦示意的,张良出手相助不仅得罪了吕后与众多大臣,刘邦会怎样想?

结语

识时务者为俊杰,只有灵活变通的人,才能被称之为英豪。进退有度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多利益。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如张良、萧何等,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遮掩锋芒,既能够在兵荒马乱时稳扎稳打,也能在刀鞘入库的年月里,安然度日。

反观韩信,他便少了几分明智。在帮助刘邦成就大业上,可谓是屡建奇功,但舍不得功名利禄,最终无法落得一个善终的下场。

同为刘邦手下能臣,为何在吕后处死韩信时,张良选择袖手旁观

一位顶级军事奇才,没有战死沙场,而丧命于谋略上,真是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