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功德林最奇怪的战犯:不敢惹杜聿明、王耀武,却敢主动招惹宋希濂

作者:无人的江湖

一、比沈醉还幸运

功德林战犯内,那些国军的将军们最怕什么人?不是沈醉这类“没事瞎打听”的特务,甚至连管理所工作人员也敢硬刚,却唯独害怕功德林里战犯中,那些舞文弄墨的人。

据沈醉的《战犯改造所见闻》载:能横扫这些带领过比千军万马还多得多的将军们,只要他再墙报上,贴出一张质问某某号“同学”的小字报,这就会使许多人感到头疼……

比如沈醉,刚进功德林时,徐远举就提醒“要注意此人”。最初沈醉还不懂,因为“此人”就是李帆群,跟沈醉年龄相仿。至于在国民党那边,沈醉能甩李帆群一条街。

功德林最奇怪的战犯:不敢惹杜聿明、王耀武,却敢主动招惹宋希濂

沈醉不但是戴笠的心腹大将,还曾受蒋介石的耳提面命,让他负责去刺杀过李宗仁。

再看李帆群,仅一寻常文人书生。在1947年25岁时,作为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高材生主动去新疆,任职于《新疆日报》,撰写了50余万字的关于新疆的散文体游记。

李帆群仅在快解放时,才担任了几天的“省党部代理书记长”,这完全是不够资格进功德林的——但问题是,他咋就进来了?

笔者说过多次,沈醉是包打听,被他惦记上的都必要搞明白。只不过李帆群破例入功德林这事,却是在他特赦之后——也就是1960年之后才弄清楚,就四个字:运气超好。

功德林最奇怪的战犯:不敢惹杜聿明、王耀武,却敢主动招惹宋希濂

原来“被俘的战犯中,够这一条件最多的军长一级的将军,行政官员和特务也能凑出一批(沈醉就是被凑数进来的),唯独(国民)党官太少……”

一提国民党官沈醉就来气,在书中跳着脚骂,概括起来就是:当初就是这些国民党官们,天天嚎着打,必须打,不打就对不起“社稷苍生”,反而是许多统兵将军们不想打——这跟如今的大老美一样啊。

开打后却发现,扯犊子,打不过!然后就一个赛一个的能跑,于是造成了将军们被俘的最多,国民党官少得可怜,只能“降格以求”。

就这样李帆群这位,仅当了几天的省党部代理书记长,就被送进入功德林。这事搞得沈醉都直呼:跟先人埋葬的风水有关。潜台词就是,竟然比我还幸运。

功德林最奇怪的战犯:不敢惹杜聿明、王耀武,却敢主动招惹宋希濂

二、给沈醉一个下马威

接着说沈醉,徐远举虽提醒他了,但沈醉却表示没啥,当年我可是刀口舔血的好汉,岂惧一书生乎?果然很快,李帆群开始试探性接近沈醉了,用沈醉的话说就是,要给我这新人一个下马威。

那么沈醉是咋应对得?直接表示:我在重庆学毛泽东著作时,学会了十六个字,能应用得很好。

李帆群明显有些慌了,旋即就镇定下来表示不信:你就一个特务,还能读书学习,竟然还是毛主席的著作?有种你就说说,是哪十六个字!

沈醉态度坚定地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说完,当着李帆群的面,右手一使劲,就是沙包大的拳头,胳膊上比鸡蛋还大的肌肉,还隆隆鼓了起来……

功德林最奇怪的战犯:不敢惹杜聿明、王耀武,却敢主动招惹宋希濂

不得不赞一声沈醉,果然是扬长克短的高手——说不过你,写不过你,骂不过你,但打得过你。那么李帆群啥态度?沈醉没说只是表示:自此后我们两人就君子之交淡如水了。即,李帆群不敢再招惹沈醉了。

毕竟,沈醉那沙包大的拳头,对他这种文弱书生来言实在恐怖。但问题是,想让李帆群这种文人安静下来,在功德林内实在太难办,毕竟写文章是其习惯。所以功德林的墙报,就被这些文人攻占,将军们只能干瞪眼。

再说李帆群,他被沈醉吓退后,就又开始寻思其他人——杜聿明?不敢惹,在功德林内威望太高了。

王耀武呢?更不敢惹,那是学习委员,曾有几位跟王耀武同级的大佬,组团攻击想取而代之。可管理所领导却表态支持王耀武,因此王耀武更惹不得了。

功德林最奇怪的战犯:不敢惹杜聿明、王耀武,却敢主动招惹宋希濂

三、招惹宋希濂

李帆群就把目标锁定在宋希濂身上,那么为何李帆群如此奇怪,须知在功德林内,宋希濂是不亚于杜聿明的大佬啊?

在两人特赦后,沈醉真曾问过他:为啥在功德林里非要去招惹宋希濂?李帆群表示:当年宋希濂任新疆警备总司令时,每次去机场接送,我都排不上队,只能挤在记者群里羡慕。

有一次宋希濂同我握了一次手,忽悠一下竟在报刊上最显著的地方刊登出来了,让我“引为最光荣”。没想到在功德林里,我跟他成了平等的“同学”关系,而且还有权批他,自然就不能放过这机会了。

功德林最奇怪的战犯:不敢惹杜聿明、王耀武,却敢主动招惹宋希濂

于是,李帆群就写了一篇批宋希濂的文章,贴在了墙报上。至于内容,恐怕是他在新疆时,听闻的宋希濂的一些小道消息——毕竟沈醉在书中,没说明写了啥内容。那么结果如何?

用沈醉的话说就是:宋希濂是骡子脾气,谁招惹了他,他一定要以牙还牙……于是宋希濂一怒之下,连写三篇文章贴在墙报上,反问李帆群——你在新疆啥地位?能知道些啥?听一些捕风捉影的事就瞎嚷嚷,现在我来告诉你,啥叫真实情况。

再妙笔生花的文笔,在真相面前也无颜色。李帆群懵了,不得不向宋希濂道歉:没弄清情况就乱批评,是我错了,一定改正之类,此事这才结束。

功德林最奇怪的战犯:不敢惹杜聿明、王耀武,却敢主动招惹宋希濂

不过李帆群这糗事,却让沈醉,还有那些受过气写不出的将军们,都高兴了起来,终于有人能治一下这些摇笔杆子的人了。哪料李帆群却随后对沈醉表示:不能再惹这些功德林顶级大佬们了,应“黑夜摸柿子,要捡着软的捏”。

潜台词就是,排除掉如杜聿明、宋希濂、王陵基等这些顶级大佬,去惹那些能打不能写的将军。所谓:论打仗,我不行,论写文章,你不行——如今没仗可打了,就是我的天下了!

至此,笔者突然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难怪沈醉这个大特务,在特赦后突然开始写文章了,恐怕这就是最直接的动力吧……

功德林最奇怪的战犯:不敢惹杜聿明、王耀武,却敢主动招惹宋希濂

四、尾声

最后必须说一下李帆群,他比沈醉迟出来三年。回到了老家安庆,后来还成为了陈延年、陈乔年事迹资料收集“四人小组”的成员之一。

没错,就是《觉醒年代》中的英烈:陈延年、陈乔年——皆为陈独秀之子。

所谓,“一个照相机、一个录音机、四颗赤诚的心,在陈延年、陈乔年曾工作战斗过的地方,“四人小组”边看边听、边记边录”。

这四位成员分别是:张君、万峰岩、李帆群和陈延年、陈乔年的胞弟陈松年……

功德林最奇怪的战犯:不敢惹杜聿明、王耀武,却敢主动招惹宋希濂

后左一 李帆群 后二 陈松年 前左一 张君 前左二 万峰岩

沈醉特赦后撰写功德林回忆文章,李帆群特赦后搜集英烈事迹,不得不感慨:功德林,果然是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