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马三立在85年春晚上,为何拒绝跟主持人姜昆握手?原来是这样

作者:陈家家说古今

马三立的成长经历

1914年,当马德禄迎来第二个孩子时,整个家都沉浸在喜悦中。他赋予婴儿“三立”这个寓意吉祥的名字,盼望他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

三立生在一个相声世家,耳濡目染的环境使他自小对这门传统曲艺便有极大兴趣。还在襁褓时,他就常常被父亲马德禄和叔父们说书口技逗得咯咯直笑;母亲唱京韵大鼓时,他总是跃跃欲试,想要学唱;最让小三立着迷的,还是兄长和邻居孩子们你来我往比试的打油诗段子,那机灵的词句和滑稽的表情总能让他捧腹大笑。

马三立在85年春晚上,为何拒绝跟主持人姜昆握手?原来是这样

六七岁时,三立已能够口若悬河,说出一串串逗趣的短诗。他的表现让马家上上下下都惊叹不已,更加期盼这个聪慧伶俐的孩子有大出息。

然而好景不长,父亲马德禄的身体每况愈下,母亲也再难操持家务,家里的生计变得捉襟见肘。这时,尚且年幼的三立毅然决定辍学登台,通过表演赚钱养家。

他天生的诙谐幽默很快便博得了观众的喝彩,第一次演出的收入为家中解了燃眉之急。从此,三立踏上了演员的不归路。

马氏相声的创立

1930年,16岁的马三立正式拜周德山为师,开始了长达10年的奔波相声生涯。刚上路时,他和师兄们还不能独当一面,观众也很少特意为他而来,收入微薄。

马三立在85年春晚上,为何拒绝跟主持人姜昆握手?原来是这样

为了活下去,马三立只能不懈地练习、表演,靠师兄们的捧场维持。他勤奋苦干,坚持每天背诵几十段长段子,甚至能够将一出小品从开场白背到谢幕词。

为了取悦观众,他还经常坐在街边或者集市里,倾听路人的谈笑风生、车水马龙,获取段子创作的灵感。

后来,马三立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也找到了自己的相声路数。他摒弃流俗味道,提升文化内涵,把段子和小品讲得通俗易懂又富含智慧。

这种独具匠心的马氏相声深受观众欢迎,名气也越来越大。新中国成立后,马三立积极学习先进理念,大力吸收张寿元等名家的段子精髓,使马氏相声的艺术性与感染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马三立在85年春晚上,为何拒绝跟主持人姜昆握手?原来是这样

可以说,马三立不仅传承发扬了中国相声,还为它的创新贡献巨大。

遭遇时代风云

1957年前后,正值中国社会动荡变革之时。尽管马三立已是声名赫赫的相声大师,但个人的渺小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也难免被「袭波」。

一次会议上,马三立直言不讳地批评同行们盲目抬高创作数量的做法,认为这有失相声艺术的严肃性。这番发言招致了批判与误解。

从1961年开始,马三立再也无法在舞台上展示他热爱的艺术。

马三立在85年春晚上,为何拒绝跟主持人姜昆握手?原来是这样

在漫长的十年里,马三立的生活枯燥乏味、艰辛窘迫,甚至有时候面临温饱问题。然而退休于家中的他仍然念兹在兹、情系相声。

每天清晨,马三立都会独自一人面对镜子,认真复习各类段子;午后,他会捡起笔,酝酿段子创作的灵感;傍晚时分,他也会自言自语、把段子从头到尾地演练一遍。

马三立就这样,在没有舞台、没有观众、甚至没有搭档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着对相声艺术的「手作勤恳」。

1985年春晚之争

时针走到1985年,80岁高龄的马三立终于再次现身春晚舞台。这次与其同台的,还有年轻的主持人姜昆。

马三立在85年春晚上,为何拒绝跟主持人姜昆握手?原来是这样

表演前,姜昆有意拉近与前辈的距离,亲切地称呼马老为“马三立同志”。这一看似随意的称呼,却触动了马老的敏感神经——在相声界严格讲究辈分的规矩下,年长者应该被尊称“师父”才对。

马老脸色一沉,上台后冷淡地拒绝了姜昆的握手,现场气氛顿时尴尬。

随后,有人批评姜昆不懂规矩,也有人认为马老较真心太重......这就是后来传为佳话的“握手风波”。

当晚春晚现场冷得要命,观众都穿着厚重军大衣帽子,连手指都伸不出来鼓掌。更要命的是,音响效果极差,马老表演的高潮段落底下观众一个字都听不清。

马三立在85年春晚上,为何拒绝跟主持人姜昆握手?原来是这样

马老苦心演出却没收获反响,心中无比堵塞。

事后,马老沉痛地反思这次的糟糕体验。作为敬业的艺术家,他没能展现最好的状态,任谁也会无法原谅自己。更重要的是,马老意识到中国传统曲艺若要在现代的大众舞台上生存,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变革。

这成为晚年的马老不断探索的新课题。而我们今天回顾这段往事,也确实应当从更宽广的视角明白马老当时的选择,并学习他矢志不渝的专业精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