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三立在85年春晚上,為何拒絕跟主持人姜昆握手?原來是這樣

作者:陳家家說古今

馬三立的成長經曆

1914年,當馬德祿迎來第二個孩子時,整個家都沉浸在喜悅中。他賦予嬰兒“三立”這個寓意吉祥的名字,盼望他成長為一個有用的人。

三立生在一個相聲世家,耳濡目染的環境使他自小對這門傳統曲藝便有極大興趣。還在襁褓時,他就常常被父親馬德祿和叔父們說書口技逗得咯咯直笑;母親唱京韻大鼓時,他總是躍躍欲試,想要學唱;最讓小三立着迷的,還是兄長和鄰居孩子們你來我往比試的打油詩段子,那機靈的詞句和滑稽的表情總能讓他捧腹大笑。

馬三立在85年春晚上,為何拒絕跟主持人姜昆握手?原來是這樣

六七歲時,三立已能夠口若懸河,說出一串串逗趣的短詩。他的表現讓馬家上上下下都驚歎不已,更加期盼這個聰慧伶俐的孩子有大出息。

然而好景不長,父親馬德祿的身體每況愈下,母親也再難操持家務,家裡的生計變得捉襟見肘。這時,尚且年幼的三立毅然決定辍學登台,通過表演賺錢養家。

他天生的诙諧幽默很快便博得了觀衆的喝彩,第一次演出的收入為家中解了燃眉之急。從此,三立踏上了演員的不歸路。

馬氏相聲的創立

1930年,16歲的馬三立正式拜周德山為師,開始了長達10年的奔波相聲生涯。剛上路時,他和師兄們還不能獨當一面,觀衆也很少特意為他而來,收入微薄。

馬三立在85年春晚上,為何拒絕跟主持人姜昆握手?原來是這樣

為了活下去,馬三立隻能不懈地練習、表演,靠師兄們的捧場維持。他勤奮苦幹,堅持每天背誦幾十段長段子,甚至能夠将一出獨幕喜劇從開場白背到謝幕詞。

為了取悅觀衆,他還經常坐在街邊或者集市裡,傾聽路人的談笑風生、車水馬龍,擷取段子創作的靈感。

後來,馬三立逐漸積累了豐富的舞台經驗,也找到了自己的相聲路數。他摒棄流俗味道,提升文化内涵,把段子和獨幕喜劇講得通俗易懂又富含智慧。

這種獨具匠心的馬氏相聲深受觀衆歡迎,名氣也越來越大。新中國成立後,馬三立積極學習先進理念,大力吸收張壽元等名家的段子精髓,使馬氏相聲的藝術性與感染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馬三立在85年春晚上,為何拒絕跟主持人姜昆握手?原來是這樣

可以說,馬三立不僅傳承發揚了中國相聲,還為它的創新貢獻巨大。

遭遇時代風雲

1957年前後,正值中國社會動蕩變革之時。盡管馬三立已是聲名赫赫的相聲大師,但個人的渺小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大時代也難免被「襲波」。

一次會議上,馬三立直言不諱地批評同行們盲目擡高創作數量的做法,認為這有失相聲藝術的嚴肅性。這番發言招緻了批判與誤解。

從1961年開始,馬三立再也無法在舞台上展示他熱愛的藝術。

馬三立在85年春晚上,為何拒絕跟主持人姜昆握手?原來是這樣

在漫長的十年裡,馬三立的生活枯燥乏味、艱辛窘迫,甚至有時候面臨溫飽問題。然而退休于家中的他仍然念茲在茲、情系相聲。

每天清晨,馬三立都會獨自一人面對鏡子,認真複習各類段子;午後,他會撿起筆,醞釀段子創作的靈感;傍晚時分,他也會自言自語、把段子從頭到尾地演練一遍。

馬三立就這樣,在沒有舞台、沒有觀衆、甚至沒有搭檔的情況下,仍然堅持着對相聲藝術的「手作勤懇」。

1985年春晚之争

時針走到1985年,80歲高齡的馬三立終于再次現身春晚舞台。這次與其同台的,還有年輕的主持人姜昆。

馬三立在85年春晚上,為何拒絕跟主持人姜昆握手?原來是這樣

表演前,姜昆有意拉近與前輩的距離,親切地稱呼馬老為“馬三立同志”。這一看似随意的稱呼,卻觸動了馬老的敏感神經——在相聲界嚴格講究輩分的規矩下,年長者應該被尊稱“師父”才對。

馬老臉色一沉,上台後冷淡地拒絕了姜昆的握手,現場氣氛頓時尴尬。

随後,有人批評姜昆不懂規矩,也有人認為馬老較真心太重......這就是後來傳為佳話的“握手風波”。

當晚春晚現場冷得要命,觀衆都穿着厚重軍大衣帽子,連手指都伸不出來鼓掌。更要命的是,音響效果極差,馬老表演的高潮段落底下觀衆一個字都聽不清。

馬三立在85年春晚上,為何拒絕跟主持人姜昆握手?原來是這樣

馬老苦心演出卻沒收獲反響,心中無比堵塞。

事後,馬老沉痛地反思這次的糟糕體驗。作為敬業的藝術家,他沒能展現最好的狀态,任誰也會無法原諒自己。更重要的是,馬老意識到中國傳統曲藝若要在現代的大衆舞台上生存,必須與時俱進、創新變革。

這成為晚年的馬老不斷探索的新課題。而我們今天回顧這段往事,也确實應當從更寬廣的視角明白馬老當時的選擇,并學習他矢志不渝的專業精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