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高原的性格

作者:中国军号

来源:学习军团·中国军号

当兵走阿里,当军事记者更要走阿里。虽说已在新闻战线工作了7年,也采访了近百座军营,但要说起上高原,我还是头一次,兴奋之余不免有点忐忑。

车辆行驶在219国道上,这条不到10米宽的道路很繁忙,经常能看到涂装成荒漠迷彩的军车车队依次驶过。路边,一簇簇绿色从车窗外闪过,那是荒漠戈壁常见的植物——红柳和骆驼刺。

不知翻过多少个达坂、绕过多少条盘山公路,直到傍晚,我们才抵达此行的第一站目的地。记者们没有了刚出发时的兴奋,一个个神情疲惫。战士们热情地过来帮我们搬行李、分房间,并叮嘱我们在高原动作要缓慢,不要跑。可他们却身手敏捷,快步如飞。此时,我注意到他们的衣袖上都别着一个绿色的小物件。

“这是什么?”我指了指前面班长的左臂。

“哨子啊,用来应对紧急情况。”班长笑着说。

夜幕降临,透过窗户向外眺望,远处山坡上的几个大字令我瞬间湿了眼眶。那是战士们用一块块石头拼出的战斗标语——训练不怕苦,打仗不怕死。

繁忙的补给线、不知疲倦的驾驶员、带着哨子的战斗员……我回想着这一路的见闻,决心要讲好边防军人的故事,记录下他们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气神。

此行之前,我就在电视里见到过高原上的那座“党旗山”,镜头摇过荒芜的悬崖峭壁,突然出现一抹亮眼的红色,镜头再拉近,那是在一处突出的崖壁上手绘的一面巨大党旗。苍茫的天地间,这抹用忠诚浇铸的红色,成为边防军人又一处精神高地。

来到高原,我们很快把寻访“党旗山”提上日程。新疆军区某哨所位于高山之巅,乘车从山底走向哨所,需要经过59道回头弯,大概走到第8个弯道时,就能看到这座“党旗山”。

在这里采访,战士们谈得最多的,就是自己从老兵身上学到的光荣传统。

一次执行紧急任务,哨所官兵在行军4天后,出现了物资短缺的情况。当时,老兵们不约而同地将食物和饮用水让给了年轻战士,夜间他们安排年轻战士在帐篷里休息,自己却在风口站岗。

老兵们言传身教,年轻战士们学习着、模仿着,直到他们当了班长骨干,再将优良传统传给新一代戍边人。一代代哨所官兵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党旗山”,守护着祖国的边疆。

离开哨所时,我一次又一次回头望去,头顶是象征信仰和力量的“党旗山”,脚下是官兵誓死捍卫的大好河山。车辆渐行渐远,哨所官兵那黝黑粗糙的脸庞、纯净坚毅的眼神,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在海拔近5000米的驻扎点位上,中士张栋琪给我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故事。

入伍第二年的冬天,张栋琪跟随部队到高原驻训。除了要克服缺氧带来的高原反应,还要面对极寒的恶劣天气,这对当时还不满20岁、第一次上高原的张栋琪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一天上午,张栋琪和战友们正在鲁营长的指挥下,进行阵地搭建任务。高原的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阳光明媚,刹那间就乌云笼罩,狂风四起。不多时,天空飘起了雪花。

前一晚站岗时,张栋琪的大衣被突如其来的暴雪打湿。此时,衣着单薄的他瑟瑟发抖,挥舞着铁锹的胳膊渐渐无力,一股眩晕感随即而来。他迅速蹲下,蜷缩在土堆旁。突然,张栋琪感觉肩膀一沉,一股暖意从背后传来。回头望去,一件棉大衣盖在他身上。他惊讶地叫了声“营长”,刚想张嘴再说些什么,却见鲁营长一把接过他手中的铁锹,迎着风雪加入构筑工事的队伍中。

雪地里,营长和战友们埋头工作的身影感动着张栋琪,他稍作休整,又站了起来,加入队伍中。

我把这个故事记录在采访本上,脑海中突然想起小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丰碑》。文章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却在严寒中牺牲的感人故事。

在《丰碑》的结尾,作者写道:“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在扎西岗边防连的会议室里,当记者们对着墙上的地图兴奋地分享着自己曾走过的足迹时,旁边一位安静端坐的战士,突然小声地说:“我家就在扎西岗村。”

扎西岗村的藏族小伙入伍后被分配到扎西岗边防连,这样的巧合一下子就引起了我们的兴趣。“你为什么来当兵”“当兵有什么理想”……记者们七嘴八舌地提问,奈何这位藏族战士汉语说得不太好,简单交流了几句后,便腼腆地笑了。

从班长的描述中,我们知道了这位藏族战士朗嘎多吉的故事。建连以来,扎西岗边防连始终与周围村镇保持着共建关系,一茬茬官兵定期到扎西岗村为村民们免费理发、修家具、义诊等,这个传统延续了许多年。

少年时,多吉家5口人过着并不富裕的放牧生活。每当解放军来村里义诊的时候,多吉的目光总会跟随着那抹迷彩绿。

其实当兵前,朗嘎多吉就已经是民兵了,经常与扎西岗边防连官兵一起巡边。巡边路上的那些沟沟壑壑,对于从小生活在这里的多吉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只是,当民兵的时候,多吉经常是被保护的那一个。一次紧急任务,多吉和任务官兵一起前出,危急时刻,官兵将多吉挡在身后。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多吉说:“当时很害怕。”

“如果再遇到那样的危险怎么办?”面对记者的提问,多吉坚定地说:“跟大家一起上!”

虽然入伍还不到半年,多吉已经为自己规划好了成长路线图:义务兵期间要参加比武,以后要当班长,还要积极申请入党……

采访的最后,我好奇地问他:“离家这么近,周末想不想回家?”多吉摇了摇头说:“不想。”

“为什么?”

“我要抓紧时间,多跟班长学学。”

高原军人是什么样子?泛红的皮肤、皲裂的嘴唇、粗糙的双手……在近一个月的采访中,我曾无数次被这些高原军人感动着,他们是那样可爱、那样质朴。紧急集合时,他们雷厉风行,用最快的速度打背囊、上战车;休息时间,他们也会像同龄人一样,爱说爱笑、爱吃零食,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周其琨,去年以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从空军工程大学毕业。毕业分配时,正是看到了卫国戍边英雄群体的事迹,毅然申请来到祖国西部边陲,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唱响青春之歌。

新排长朱柯,对专业理论和战术战法尤为痴迷,多次主动申请执行重大任务。他精力充沛,爱好广泛,在这风沙漫天的戈壁上,绽放出火一样的激情。

藏族战士索朗明久,初到军营时语言不通,专业也不适应,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已成长为连队专业骨干。在一次高原通信专业考核中,他打破连队纪录,收获了一枚亮闪闪的奖牌。

崔凡,研究生毕业后参军。在人生的每个岔路口,他的选择总是以“当兵是我的事业”为指引——为了能顺利参军入伍,他提前撰写毕业论文。如今,入伍5年的他,正以老营长陈红军烈士为榜样,在喀喇昆仑高原践行着他的使命。

他们是无数边防官兵中最平凡的那一个。不善言谈的他们,说起自己的故事总是面带羞涩,说起专业时却侃侃而谈;他们默默无闻,却永远会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这就是这群最可爱的人的性格,也是这片高原的性格。

(学习军团·中国军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