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原的性格

作者:中國軍号

來源:學習軍團·中國軍号

當兵走阿裡,當軍事記者更要走阿裡。雖說已在新聞戰線工作了7年,也采訪了近百座軍營,但要說起上高原,我還是頭一次,興奮之餘不免有點忐忑。

車輛行駛在219國道上,這條不到10米寬的道路很繁忙,經常能看到塗裝成荒漠迷彩的軍車車隊依次駛過。路邊,一簇簇綠色從車窗外閃過,那是荒漠戈壁常見的植物——紅柳和駱駝刺。

不知翻過多少個達坂、繞過多少條盤山公路,直到傍晚,我們才抵達此行的第一站目的地。記者們沒有了剛出發時的興奮,一個個神情疲憊。戰士們熱情地過來幫我們搬行李、分房間,并叮囑我們在高原動作要緩慢,不要跑。可他們卻身手靈活,快步如飛。此時,我注意到他們的衣袖上都别着一個綠色的小物件。

“這是什麼?”我指了指前面班長的左臂。

“哨子啊,用來應對緊急情況。”班長笑着說。

夜幕降臨,透過窗戶向外眺望,遠處山坡上的幾個大字令我瞬間濕了眼眶。那是戰士們用一塊塊石頭拼出的戰鬥智語——訓練不怕苦,打仗不怕死。

繁忙的補給線、不知疲倦的駕駛員、帶着哨子的戰鬥員……我回想着這一路的見聞,決心要講好邊防軍人的故事,記錄下他們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氣神。

此行之前,我就在電視裡見到過高原上的那座“黨旗山”,鏡頭搖過荒蕪的懸崖峭壁,突然出現一抹亮眼的紅色,鏡頭再拉近,那是在一處突出的崖壁上手繪的一面巨大黨旗。蒼茫的天地間,這抹用忠誠澆鑄的紅色,成為邊防軍人又一處精神高地。

來到高原,我們很快把尋訪“黨旗山”提上日程。新疆軍區某哨所位于高山之巅,乘車從山底走向哨所,需要經過59道回頭彎,大概走到第8個彎道時,就能看到這座“黨旗山”。

在這裡采訪,戰士們談得最多的,就是自己從老兵身上學到的光榮傳統。

一次執行緊急任務,哨所官兵在行軍4天後,出現了物資短缺的情況。當時,老兵們不約而同地将食物和飲用水讓給了年輕戰士,夜間他們安排年輕戰士在帳篷裡休息,自己卻在風口站崗。

老兵們言傳身教,年輕戰士們學習着、模仿着,直到他們當了班長骨幹,再将優良傳統傳給新一代戍邊人。一代代哨所官兵用實際行動守護着“黨旗山”,守護着祖國的邊疆。

離開哨所時,我一次又一次回頭望去,頭頂是象征信仰和力量的“黨旗山”,腳下是官兵誓死捍衛的大好河山。車輛漸行漸遠,哨所官兵那黝黑粗糙的臉龐、純淨堅毅的眼神,深深印刻在我的腦海裡。

在海拔近5000米的駐紮點位上,中士張棟琪給我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故事。

入伍第二年的冬天,張棟琪跟随部隊到高原駐訓。除了要克服缺氧帶來的高原反應,還要面對極寒的惡劣天氣,這對當時還不滿20歲、第一次上高原的張棟琪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一天上午,張棟琪和戰友們正在魯營長的指揮下,進行陣地搭建任務。高原的天氣說變就變,剛才還是陽光明媚,刹那間就烏雲籠罩,狂風四起。不多時,天空飄起了雪花。

前一晚站崗時,張棟琪的大衣被突如其來的暴雪打濕。此時,衣着單薄的他瑟瑟發抖,揮舞着鐵鍬的胳膊漸漸無力,一股眩暈感随即而來。他迅速蹲下,蜷縮在土堆旁。突然,張棟琪感覺肩膀一沉,一股暖意從背後傳來。回頭望去,一件棉大衣蓋在他身上。他驚訝地叫了聲“營長”,剛想張嘴再說些什麼,卻見魯營長一把接過他手中的鐵鍬,迎着風雪加入構築工事的隊伍中。

雪地裡,營長和戰友們埋頭工作的身影感動着張棟琪,他稍作休整,又站了起來,加入隊伍中。

我把這個故事記錄在采訪本上,腦海中突然想起小時候學過的一篇課文《豐碑》。文章講的是紅軍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把棉衣讓給了戰友,自己卻在嚴寒中犧牲的感人故事。

在《豐碑》的結尾,作者寫道:“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

在紮西崗邊防連的會議室裡,當記者們對着牆上的地圖興奮地分享着自己曾走過的足迹時,旁邊一位安靜端坐的戰士,突然小聲地說:“我家就在紮西崗村。”

紮西崗村的藏族小夥入伍後被配置設定到紮西崗邊防連,這樣的巧合一下子就引起了我們的興趣。“你為什麼來當兵”“當兵有什麼理想”……記者們七嘴八舌地提問,奈何這位藏族戰士漢語說得不太好,簡單交流了幾句後,便腼腆地笑了。

從班長的描述中,我們知道了這位藏族戰士朗嘎多吉的故事。建連以來,紮西崗邊防連始終與周圍村鎮保持着共建關系,一茬茬官兵定期到紮西崗村為村民們免費理發、修家具、義診等,這個傳統延續了許多年。

少年時,多吉家5口人過着并不富裕的放牧生活。每當解放軍來村裡義診的時候,多吉的目光總會跟随着那抹迷彩綠。

其實當兵前,朗嘎多吉就已經是民兵了,經常與紮西崗邊防連官兵一起巡邊。巡邊路上的那些溝溝壑壑,對于從小生活在這裡的多吉來說,再熟悉不過了。隻是,當民兵的時候,多吉經常是被保護的那一個。一次緊急任務,多吉和任務官兵一起前出,危急時刻,官兵将多吉擋在身後。在回憶這段往事時,多吉說:“當時很害怕。”

“如果再遇到那樣的危險怎麼辦?”面對記者的提問,多吉堅定地說:“跟大家一起上!”

雖然入伍還不到半年,多吉已經為自己規劃好了成長路線圖:義務兵期間要參加比武,以後要當班長,還要積極申請入黨……

采訪的最後,我好奇地問他:“離家這麼近,周末想不想回家?”多吉搖了搖頭說:“不想。”

“為什麼?”

“我要抓緊時間,多跟班長學學。”

高原軍人是什麼樣子?泛紅的皮膚、皲裂的嘴唇、粗糙的雙手……在近一個月的采訪中,我曾無數次被這些高原軍人感動着,他們是那樣可愛、那樣質樸。緊急集合時,他們雷厲風行,用最快的速度打背囊、上戰車;休息時間,他們也會像同齡人一樣,愛說愛笑、愛吃零食,充滿了青春的活力。

周其琨,去年以專業綜合排名第一的成績從空軍工程大學畢業。畢業配置設定時,正是看到了衛國戍邊英雄群體的事迹,毅然申請來到祖國西部邊陲,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唱響青春之歌。

新排長朱柯,對專業理論和戰術戰法尤為癡迷,多次主動申請執行重大任務。他精力充沛,愛好廣泛,在這風沙漫天的戈壁上,綻放出火一樣的激情。

藏族戰士索朗明久,初到軍營時語言不通,專業也不适應,經過不懈努力,如今已成長為連隊專業骨幹。在一次高原通信專業考核中,他打破連隊紀錄,收獲了一枚亮閃閃的獎牌。

崔凡,研究所學生畢業後參軍。在人生的每個岔路口,他的選擇總是以“當兵是我的事業”為指引——為了能順利參軍入伍,他提前撰寫畢業論文。如今,入伍5年的他,正以老營長陳紅軍烈士為榜樣,在喀喇昆侖高原踐行着他的使命。

他們是無數邊防官兵中最平凡的那一個。不善言談的他們,說起自己的故事總是面帶羞澀,說起專業時卻侃侃而談;他們默默無聞,卻永遠會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這就是這群最可愛的人的性格,也是這片高原的性格。

(學習軍團·中國軍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