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之初便铸就朱迅不幸的一生
1970年,朱迅在北京出生在一个看似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是位新华社的记者,母亲则是一名人民教师,相信多数人都会羡慕这样的背景。
然而,最开始的不幸却从此时的朱迅身上降临。
朱母原本盼着能生个儿子,以“朱迅东”来命名。谁知一大早破茧而出的,却是个白白嫩嫩的漂亮女婴。当时的朱母顿时满脸失望之色,好像整个世界都空虚了一般。
她再也无心起“闺女”的名字,干脆就叫“朱迅”了事。于是,朱迅被当成了多余的存在。在家中三个孩子里,老二老大还有小名,唯独她只被冷冰冰地称呼为“三儿”。
更让人唏嘘的是,朱迅出生不久,母亲便抛下这一家,远赴日本陪伴在那边工作的丈夫大人。朱迅只能寄人篱下,由姥姥抚养长大。
对孩子而言缺失母爱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眼看着同龄人都有温馨的家,只有朱迅自己在姥姥家过着没有归属感的日子。
这在婴儿时期就种下了她内心深处的创伤。
14岁这一年,为了得到母亲的注意,朱迅鼓起勇气上了选秀节目,可母亲仍旧对女儿兴趣寥寥。
日本留学期间艰辛奋斗的岁月
少女的悲伤还来不及褪去,17岁的朱迅就踏上了人生更艰难的旅途。为了争取母亲的认可,她独自赴日本念大学,义无反顾甚至没有考虑自己的学费问题。
落地东京的第一天晚上,朱迅打电话回家报平安,却被母亲的一句“你来干什么,我们家没钱供你念书”激得泪水夺眶而出。
原来,她竟然一分钱都指望不上家里。眼看12万的高昂学费压在头上,朱迅选择挺起单薄的肩膀,独自面对人生的第一个低谷。
白天她勤勤恳恳去上课,放学后则马不停蹄奔波于各种兼职之间。最开始,朱迅在餐厅当服务生,点单时常招来顾客的白眼。
后来她又去打零工,抹洗手间的排泄物和脏污。晚上七八点钟了,同龄人或许正在家中写作业或者玩耍,可疲惫不堪的朱迅还要继续奔波工作,只为赚更多学费。
就这样过了几个月,再强悍的人也受不了这样的拼命工作。有一天,朱迅突然在路上晕倒了,被同学送进了医院。
医生诊断她得了血管瘤,必须马上动手术。本以为最艰难的时刻母亲会出现,但令她失望的是,母亲竟然一直没有接她的电话。
手术当天,朱迅只能孑然一身躺上手术台。
放弃故土求生存 在异国他乡找回尊严
就当朱迅以为人生跌入低谷时,一通新华社北京打来的电话将她从绝望中拯救出来。原来是母亲身患白内障,需要女儿回国照料。
这对于朱迅而言无疑是个艰难的抉择,毕竟在日本她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主持事业。
然而对母亲那丝微弱的“需要”依然牵动着朱迅的心,于是她毅然选择放弃在日本摇滚的主持生涯,启程返回中国。
2001年,年仅27岁的朱迅来到了陌生的北京这座大都市。光是适应本地的生活就已经让她忙得抓耳挠腮。好在当时央视正好在招聘新主持人,长久以来备受冷眼的朱迅抓住了机遇,凭借出众的能力成功通过面试,加入到央视大家庭。
然而职场生涯的顺利并没有降临,对于并不熟悉国内文化的朱迅来说,面对的第一个难题竟然是——央视的主持必须要完全脱稿演出。
这简直就是在要她的老命!起初朱迅失误频频出现失态,甚至被领导威胁过辞退。只有在深夜和清晨,大家不知道的是,许多次主持人朱迅都躲在央视大楼的角落哭得泪流满面。
然而奇迹总会眷顾那些努力拼搏的人。一如既往苦练基本功的朱迅,终于在数月后适应了央视的节目氛围。随后,《墙来了》和《吉尼斯之夜》等明星大牌节目陆续找上门,朱迅身经百战的主持经验也终于在央视大放异彩。
这一站,她便奠定了在国内主持圈的地位。
爱情慰藉生命的创伤 丈夫家人弥补缺失的温暖
当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朱迅的爱情也在最美好的年华绽放。在参加抗击非典特别节目的时候,她邂逅了央视记者王志。
王志沉稳内敛,与朱迅的外放个性完全不同,两人可谓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王志追求朱迅的方式很特别,从不标榜自己做了多少,而是长期默默相随。甚至在朱迅父亲确诊癌症需要治疗时,王志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联系熟人帮忙找最好的医院。
这份细腻入微的爱情照拂,正是朱迅幼时所缺失的母爱。
两人于2004年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后王志对朱迅更是呵护备至,每每加班回家也要亲手为妻子准备热乎饭菜,桌上总有她喜欢吃的甜点。
这样体贴入微的丈夫,仿佛天造地设就是为了弥补朱迅从小到大的情感缺口。
不仅如此,公公婆婆也对朱迅视如己出。一次生病住院,婆婆更是当着镜头称赞她是全天下最好的儿媳妇。久违的,朱迅终于找回了家的感觉。
当初日本冰冷的病房只剩她一人,而如今这温暖的大家庭,正试图填补她心中那片空白。
抗癌之痛 再次受到母亲漠视
2007年,事业家庭两得意的朱迅收到了一个噩耗——她被确诊得了甲状腺癌。如果正常治疗当然也不足为惧,可若手术流程不当,对嗓音极为依赖的主持人朱迅可能就失去工作能力了。
最害怕的还是会面临死亡的威胁。
这一次不管有多么害怕,朱迅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王志带着她走进了最好的肿瘤科专家组,从检查化验到住院治疗,没让他妻子受一点委屈。
自己则时刻守在病房,为她打气加油,不时说些笑话逗她开心。带给朱迅最多力量的,还是婆婆的陪护。那位慈爱的老人似乎比她的亲生母亲还要关心她。
手术当天清晨,朱迅在婆婆和丈夫祝福的目光中被推入手术室。等她苏醒后,公公、婆婆和王志轮流看护在她床前,生怕她有一点不适。
与此相反的是,朱母对女儿病危的消息只字未提。就这样,朱迅失去了第二次获得母爱关心的机会。可即便如此,朱迅的内心也已不再那么空虚,因为这个充满阳光和芬芳的家,正一点点治愈她心中的创伤。
心头永远的痛 对母亲爱的无尽渴望
朱迅的人生从未停止跌宕起伏。公公很快因病离世,父亲也相继病逝。承受剧烈情感创伤的同时,她仍然期盼着母亲能够有哪怕一点点关心。
只是每一次伸出的手都落空。
一次父亲的丧礼上,她红着眼眶恳请母亲搬来和自己住。没想到母亲不假思索地拒绝,甚至理由都懒得编造一个。
那时的朱迅心如刀绞,只觉得这一辈子大概再难体会到母爱滋味。
事后在媒体采访里,记者询问母女关系的问题。朱母笼统地表示孩子们都挺好,自己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人到中年,朱迅依然会在凌晨梦回少女时代,望着窗外满天繁星痛哭流涕。她会大声喊着:“妈妈,你究竟爱不爱我?”随后总是在枕头上悄然落下无声的泪水,直到黎明来袭。
不幸童年埋下心头刺 成人之后反过来安慰自己
朱迅的人生轨迹可谓跌宕起伏,她那不幸的童年在心头划下无法抹平的伤痕。然而当她成年踏入社会后,境遇却发生了逆转般的变化。
作为央视的台柱子,朱迅的知名度与日俱增。她主持的每期节目都受到观众热烈追捧,被称作“央视一姐”的美誉也让她成为许多女孩的偶像。
事业上的成功满足了朱迅心中对被需要的渴求,这也弥补了她幼时母亲漠视的创伤。
与工作双丰收的同时,朱迅也找到了知心良人。她和央视记者王志结为连理,由衷地感受到婚后生活的温馨美满。
朱迅会开玩笑道,她嫁给的是“全能王”。王志体贴入微的举动,正好弥补了她那缺失的父爱部分。
此时的朱迅终于明白,不管过去有多少悲伤,她活在当下,拥有快乐和被爱的权利。尽管对母亲,她还抱有一丝期待和幻想,但那已经不再是她整个世界。
朱迅学会爱自己,珍惜眼前人,因为这一切才是她真正拥有的。
当姐姐或朋友问起她的童年,朱迅还是会略过那些不堪回首的过往。她认定那就像脐带一样,连接着她和过去的自己。
如今的她已经长大,所以再也用不着为那些伤疤心痛。未来还长,朱迅期待泪水洗去心上淤泥,给自己更加灿烂的人生。
母亲冷漠难以释怀 但温暖会来浇灌心田
尽管事业有成、人生丰富多彩,然而对于母亲那一门心结,朱迅依然有着无法用其他东西弥补的空虚。无数个日夜里,她会在工作后一个人独坐在家中黑暗的客厅,眼神放空,陷入沉思和回忆。
面上还是那个人人传颂的央视金牌主持人,可脱下妆容的朱迅,也不过是一个极度渴望母爱的中年女人而已。只是命运并未让她如愿,朱迅的内心深处仍然被不够被关注的创痛所折磨着。
所幸,她的丈夫和手足们总在她情绪最低落的时候出现。王志会安静地抱着她,轻拍她的背部。姐姐也时常打电话过来聊天,以自己的方式给妹妹支持。
恰是这份来之不易的亲情,浇灌着朱迅心中的那块心田。
自从父亲去世后,朱迅的母亲便很少联系女儿,仿佛已经断绝了这层关系。只有在朱迅生日这天,母亲会打来一个电话,简短地问候几句便挂断。
对此,朱迅也只是叹一口气。因为她有了新的家,而这才是她真正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