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治理与智理,如何在杨浦社区“并驾齐驱”?

作者:文汇网

城市的健康、蓬勃发展,与彰显绣花功夫的精细化管理、基层治理密不可分。随着科技的进步、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治理与“智理”成了“黄金搭档”。治理,关键在于“人的工作”;“智理”,则聚焦为基层减负增能。

家里天花板漏水了,邻里发生矛盾了,遇到问题,居民想到的“第一人”是“社区大管家”,“社区大管家”并非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反复沟通协调,为电梯“悬空”大楼打通家门口的8格台阶,美丽家园项目全程在场,看见有人违规操作直接叫停……作为“三驾马车”的“执行秘书”,“社区大管家”负责上传下达、协管监督,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晓灵杨”,也不是一个人,而是社会多元共治移动协同平台,能在最小管理单元内对各类问题做到源头发现、迅速处置,形成后续流转及反馈闭环。当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邂逅“高效处置一件事”,将做出怎样的“加减法”?

基层治理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小网格”里有“大智慧”,治理与智理,如何在杨浦的“最后一公里”并驾齐驱?

社区大管家,怎么“管”好社区这个“家”?

居民王树忠退休后,已经做了四年多的“社区大管家”。说起这份工作,经常有人问王树忠,是不是相当于社区“老娘舅”?王树忠的答案是否定的。“‘老娘舅’是一个人,而‘社区大管家’是一整个团队,拥有一套闭环的流程。现在,居民们找来的大多有急事,一到我们这儿,我们就立马落实‘谁家孩子谁家抱’,找到问题解决方向,并做好后续跟踪反馈工作。”

前不久,这位来自延吉新村街道第三社区睦邻中心的“社区大管家”,为延吉七村的四幢大楼解决了“8格台阶”问题,便利了老年人出行。12月7日,王树忠在“社区大管家”制度专题推广会上进行了分享。

治理与智理,如何在杨浦社区“并驾齐驱”?

这个推广会,是为了“管”好社区这个大“家”而开。杨浦12个街道的相关负责人与社区治理领域的专家、居民代表等共商“社区大管家”制度的发展蓝图。

那么“社区大管家”,是如何“管”社区这个“家”的呢?

治理与智理,如何在杨浦社区“并驾齐驱”?

上传下达——遇到问题,居民第一时间找的“第一人”

延吉新村街道是一个以老式公房为主的成熟型社区,房屋多建造于上世纪50—80年代。随着房屋老化,水管堵塞、房屋漏水等硬件问题愈发凸显,垃圾分类、装修管理、加装电梯、美丽家园工程等,成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这“三驾马车”面临的挑战与考验。

为“三驾马车”配备“执行秘书”,被提上了日程。2018年,延吉新村街道启动试点“社区大管家”制度,培育孵化了一个专业化第三方社会组织——睦邻社区大管家事务所。家里天花板漏水了,邻里发生矛盾了,想对小区环境提建议……居民们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找“社区大管家”,再由其负责沟通需求,并对接居委会、物业、业委会、街道职能科室、律师等多元角色,进行上传下达,加快问题解决效率,提升居民满意度。

治理与智理,如何在杨浦社区“并驾齐驱”?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大管家”们成了敦亲睦邻的重要一环。在王树忠看来,“社区大管家”的大受欢迎离不开两个字:授权。“社区大管家”制度被授予了民意征询权、问题上报权、矛盾调处权、部门约请权、效能评价权等“五权”,让管理更科学、精细、高效。

协管监督——“刚完成的美丽家园项目,全程都有‘社区大管家’的身影”

而对“三驾马车”而言,“社区大管家”则是一个推进工作、监督协管的重要平台。“今年我们刚完成的美丽家园项目,全程都有‘社区大管家’的身影。例如,在一次工人违规用电时,‘大管家’直接叫停,并通知我们居委会和施工方负责人立即到现场应急处理,以确保施工安全。”延吉四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王秀娟表示,“现在,‘社区大管家’是增能服务与监督平台,是一网通办服务的延伸,让我们居委会更能‘有的放矢’地攻克社区治理难点,也让居民生活幸福感大大提升。”

“社区大管家”的增能作用,在延吉七村四幢大楼“8格台阶”的案例中也可见一斑。

治理与智理,如何在杨浦社区“并驾齐驱”?

由于建筑设计的历史原因,延吉七村小区有四幢14层大楼存在“悬空”问题,1000余户居民乘坐电梯需走8格楼梯才能到电梯门口,但由于大楼紧靠松花江路,超过绿化带红线,装坡道的事宜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了解到居民的诉求后,王树忠与街道等反复沟通协调。

街道邀请杨浦区建交委、区房管局等多部门多次赴实地考察、开会研讨协商,制定了“沿街破门安装坡道”的方案。在方案的落地过程中,由于需要居民自筹部分维修基金,“社区大管家”不断敲门,配合居委会向居民做好解释协调工作。最终,经过多次听证会、协调会,睦邻坡道改造工程获得了全体居民的赞成。

治理与智理,如何在杨浦社区“并驾齐驱”?

党建引领的组织优势、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制度创新的实践优势,“社区大管家”制度将这三者有机融合,经过多年实践,成效有目共睹。未来,“社区大管家”制度将继续强化“红色引领”,构建物业治理发展新格局;整合资源,多方参与,开好社区“圆桌会议”;因地制宜,实现“社区大管家”模式多样化。各街道也将借鉴延吉新村街道“社区大管家”制度经验,因地制宜搭建社区治理平台,让“三驾马车”运作更加顺畅,让居住坏境更加舒适,让居民过得更加舒心。

减负增能,“最强大脑”在基层做什么样的“加减法”?

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拍照留念,今年5月23日,68岁的王建强在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体验馆流连忘返,“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公交车等候显示屏,讲解员讲解的时候,我马上说,这个我知道,真的很便利!等车时,只要看到这个显示屏上的时间,我就觉得心定了。看来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智慧城市的受益者。”王建强说。

这是杨浦区委网信办主办的“杨浦公民数字体验行”活动。王建强主动报名参与了这次体验,他表示,这一趟来得很值得。

治理与智理,如何在杨浦社区“并驾齐驱”?

在公交车站等车,不必望眼欲穿,身后的电子屏上就显示着下一趟车的到达时间;去政府窗口办事,不必来回跑腿,用手机轻轻一点就能上传各类文件……如今,大数据的应用领域早已不局限于“后方”,而是体现于医疗、养老、出行、旅游等与居民密切相关的生活场景。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并灵活运用,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深刻影响着基层治理体系的创新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大模型,成为高效“处置一件事”的“强助攻”

在数字经济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正被广泛运用于政务行业。

杨浦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着眼“高效处置一件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跨部门、跨场景的高效协同的智能指挥体系和数字值班值守运行体系。如何让“处置一件事”变得更为高效?大模型将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治理与智理,如何在杨浦社区“并驾齐驱”?

10月,在杨浦区城运中心技术和管理分享会上,一场关于杨浦特色城市治理新模式的探讨开启了。

何为大模型?y区城运中心运行管理部部长骆华介绍,大模型是“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能够利用大数据和神经网络来模拟人类思维和创造力的人工智能算法,即模型在大规模数据集上,利用海量的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来理解、生成和预测新内容。在政务行业,它可以在一网统管、营商环境、一网通办、基层治理等环节中发挥强大作用。

治理与智理,如何在杨浦社区“并驾齐驱”?

近年来,以“一网统管”为引领,上海正在进行一场超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创新实践。在这场创新实践中,杨浦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日前,“杨浦区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推进会上出现的“晓灵杨”,让不少人眼前一亮。“晓灵杨”,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社会多元共治移动协同平台的名字。其主要面向工作站、街道社工、物业、城管等共治力量,能在最小管理单元内对各类问题做到源头发现、迅速处置,形成后续流转及反馈闭环,为基层减负。“主要表现在智能工单、数据助手、智能文档、专属问答机器人等功能上。”骆华说。

治理与智理,如何在杨浦社区“并驾齐驱”?

“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小网格”里有“大智慧”

杨浦区城运中心承担着全面掌握数据、辅助决策、协同指挥的功能,如何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杨浦以一套平战结合指挥保障系统和融合通信系统给出了答案。

“平时”,在数字值班系统,突发事件报送、重大活动报送、日常值班报送等6大类、40小类的信息一目了然,实时更新;“战时”,指挥保障系统让城运中心成为态势感知的“大脑”,融合通信系统则负责消除通信孤岛障碍。

治理与智理,如何在杨浦社区“并驾齐驱”?

杨浦区城运中心副主任陈雷介绍,区城运中心以筑强网格治理单元为切入点,推动“多网合一”力量整合,积极探索“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运行模式,为基层治理减负增能。目前,区街一体化业务协同系统是全区统一的事件汇聚、工单流转、业务协同的数字化基层治理平台,是实现区街两级信息共享和数字分析,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的强力抓手。

在“杨浦区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推进会上,杨浦发布“一网统管数据安全治理成熟度模型”。该模型是杨浦在数据安全治理方面的创新成果,将为基层治理中的数据安全保障提供更加科学、规范、有效的指导。

杨浦区一网统管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钟奕表示,基层治理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我们要坚持平战结合,发挥智治平台作用,共同推动数字化在基层治理中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