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复旦管院吴哲颖:减碳需求将给各产业链带来确定性机遇

作者:王琦 78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赛男 上海报道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今年爆火之后,人工智能在环境治理、社会治理和企业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受到关注。其中,“技术向善”成为一个高频词,这在企业端则高度体现在ESG治理上。

在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兴证全球基金、兴银理财共同主办“复旦管院·兴动ESG大讲堂”上,来自复旦大学的学者、企业家、可持续产业园运营专家、国际标准化专家、ESG投资管理人等共话“智能科技”与“低碳挑战”,探讨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共行之道。

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教授、研究员杨庆峰作“智能科技如何让人类更幸福”主题演讲,他从现时代的根本特点、智能科技的发展指向、人类怎样追求幸福以及智能科技是否会为人类带来幸福等四个方面展开阐述。杨庆峰表示,人是有缺陷、有时间性、会犯错、有欲望的存在物,这是人的形而上学缺陷,当下我们处于数智时代,因此在数智时代人的本性会发生什么变化就成为技术时代追问的重要问题。从根本上看,智能科技实际上是沿着增强的方向去发展自身,从而试图超越人类形而上学缺陷,追求人类完善、幸福、无欲的美好生活。

“智能科技能够让人类幸福,而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杨庆峰表示,每个人对幸福都有不同的答案和依据,而在他看来,幸福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诠释:一是让病弱得以健康;二是让幼弱得以强大;三是让老弱得以保护。例如,智能科技要能够带给病患以希望,包括从不同方面给人类疾病的治疗提供可能性。他指出,在加速和焦虑相伴生的时代,我们应该在时代发展进程中意识到“弱之意义”,找到并保护自身的生命节奏,才能缓解焦虑,并找寻到生命的意义。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吴哲颖则从全球气候压力、企业如何开展净零排放、碳减排的合规压力等方面出发,分析了碳减排产业链上的科创需求与发展机遇。她指出,企业采取净零排放行动意味着需要减少直接和间接价值链排放,目前在《财富》杂志全球排名前2000企业中,超过61%的企业已经设定了碳减排计划,超过31%的企业承诺净零排放。

吴哲颖提到,科创企业的特点是产品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甚至需求和应用场景也具有不确定性。而在低碳时代,产业链中的减碳需求将会是一个可确定的应用场景,位于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都可以在其中深入探索,从企业运营、原材料、物流、绿色能源端、循环经济和数据服务等各维度,找到碳减排需求的新的解决之道。“低碳时代对所有人都意味着风险,但对看得懂的人来说,风险也意味着新市场的打开。”

她以新能源车制造为例,首先,新能源汽车生产要减少在制造环节的碳排放,这样才能获得有环保倾向的消费者的欢心。目前有很多新能源车厂商都在努力建设零碳工厂,而打造一个零碳工厂又会对产业链产生需求。比如要了解厂房内能源消供情况,就要有数字化智能管理系统,实现精准调控。

对外部也会产生需求,比如工业地产商普洛斯,可以在厂房屋顶上做分布式光伏,光伏产生的电不仅能够支持厂商物流中心所需要的电,还有一部分电可以并网到国家电网,可以在能源端进行零碳布置。“所以减碳的第一步是会有外向需求产生,需要其他企业提供这方面的技术支持。”吴哲颖说。

此外,作为新能源车的关键部件,电池对其速度、续航里程的作用毋庸置疑,但电池也会带来重量的增加从而影响续航。所以,当新能源车要减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碳,势必会对电池生产端产生减碳需求,并会继续向上游辐射到电池外壳的材料生产商等。

“在新能源车的下游,也可以通过物流端降低碳排放,比如在运输过程中原来用木架,现在用钢架,因为钢架可以回收减碳。”吴哲颖还提到了物流运输燃料端的减碳需求等。“低碳时代,作为企业会承受期待,如果别人都减碳而你不减会承担绿色风险,对企业来说可能就有合规压力。但更直观的是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机会,各个行业的循环利用端潜藏着莫大需求,需求还没有被完全满足。这些减碳需求到最后都会转化成订单,转化成对产业链的影响。”

在圆桌环节,多位专家还围绕科创向善与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等话题展开探讨。

妙盈科技副总裁陈雍表示,从技术本身的发展和信息导向两方面看,科创和可持续发展都密不可分。人类正面临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要应对气候变化,对于能源结构、产业范式都要进行巨大的结构性调整。在这一系列变化中离不开科技力量,也离不开金融力量。妙盈科技正在助力金融界将资本有效投入到能源结构、产业范式的变革中。

“科创的源动力来自于人类永不停息的好奇心,而在商业环境下科创的推动力来自于资本、约束力来自于法律法规标准道德伦理。” 上海市标准化创新中心(物流)副秘书长董重青表示,对科创的推动力和约束力,都会作用在“科创向善”的这个“向”字上。他还提到,当前中国在热塑性废塑料的回收标准、动力电池的回收安全与分类标准上可以结合标准化、数智化发挥出相应优势,融入国际,保持开放。

ESG投资管理人徐莹表示,从资管行业角度,想要更好地助力ESG融入企业,需要各界协力共同制定标准强制信息披露。目前,国内外的ESG产品总体超额收益尚不明显。“ESG本质上讲的是企业的品格。好品格的企业拥有长期价值优势,但从短期收益角度,中国居民给予资管行业的容忍度还相对偏低。如何在较短的考核期内,寻找优质企业并在短期创造超额收益,是我们当下正在努力的方向。”

“科创向善和可持续发展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兴证全球基金资深ESG研究员刘一锋认为,技术本身没有方向性,而ESG治理是人类的共同目标。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效率、提高员工的归属感、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都能促使公司在生产能效上获得提升。而当企业做好信息披露,数据商在帮助企业改善运营的同时,也帮助机构进行更好的投资判断,各方合作的可持续共赢道路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