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複旦管院吳哲穎:減碳需求将給各産業鍊帶來确定性機遇

作者:王琦 785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賽男 上海報道

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今年爆火之後,人工智能在環境治理、社會治理和企業治理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受到關注。其中,“技術向善”成為一個高頻詞,這在企業端則高度展現在ESG治理上。

在由複旦大學管理學院、興證全球基金、興銀理财共同主辦“複旦管院·興動ESG大講堂”上,來自複旦大學的學者、企業家、可持續産業園營運專家、國際标準化專家、ESG投資管理人等共話“智能科技”與“低碳挑戰”,探讨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融合共行之道。

複旦大學科技倫理與人類未來研究院教授、研究員楊慶峰作“智能科技如何讓人類更幸福”主題演講,他從現時代的根本特點、智能科技的發展指向、人類怎樣追求幸福以及智能科技是否會為人類帶來幸福等四個方面展開闡述。楊慶峰表示,人是有缺陷、有時間性、會犯錯、有欲望的存在物,這是人的形而上學缺陷,當下我們處于數智時代,是以在數智時代人的本性會發生什麼變化就成為技術時代追問的重要問題。從根本上看,智能科技實際上是沿着增強的方向去發展自身,進而試圖超越人類形而上學缺陷,追求人類完善、幸福、無欲的美好生活。

“智能科技能夠讓人類幸福,而幸福是人類永恒的追求。”楊慶峰表示,每個人對幸福都有不同的答案和依據,而在他看來,幸福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诠釋:一是讓病弱得以健康;二是讓幼弱得以強大;三是讓老弱得以保護。例如,智能科技要能夠帶給病患以希望,包括從不同方面給人類疾病的治療提供可能性。他指出,在加速和焦慮相伴生的時代,我們應該在時代發展程序中意識到“弱之意義”,找到并保護自身的生命節奏,才能緩解焦慮,并找尋到生命的意義。

複旦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副教授吳哲穎則從全球氣候壓力、企業如何開展淨零排放、碳減排的合規壓力等方面出發,分析了碳減排産業鍊上的科創需求與發展機遇。她指出,企業采取淨零排放行動意味着需要減少直接和間接價值鍊排放,目前在《财富》雜志全球排名前2000企業中,超過61%的企業已經設定了碳減排計劃,超過31%的企業承諾淨零排放。

吳哲穎提到,科創企業的特點是産品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甚至需求和應用場景也具有不确定性。而在低碳時代,産業鍊中的減碳需求将會是一個可确定的應用場景,位于産業鍊各環節的企業都可以在其中深入探索,從企業營運、原材料、物流、綠色能源端、循環經濟和資料服務等各次元,找到碳減排需求的新的解決之道。“低碳時代對所有人都意味着風險,但對看得懂的人來說,風險也意味着新市場的打開。”

她以新能源車制造為例,首先,新能源汽車生産要減少在制造環節的碳排放,這樣才能獲得有環保傾向的消費者的歡心。目前有很多新能源車廠商都在努力建設零碳工廠,而打造一個零碳工廠又會對産業鍊産生需求。比如要了解廠房内能源消供情況,就要有數字化智能管理系統,實作精準調控。

對外部也會産生需求,比如工業地産商普洛斯,可以在廠房屋頂上做分布式光伏,光伏産生的電不僅能夠支援廠商物流中心所需要的電,還有一部分電可以并網到國家電網,可以在能源端進行零碳布置。“是以減碳的第一步是會有外向需求産生,需要其他企業提供這方面的技術支援。”吳哲穎說。

此外,作為新能源車的關鍵部件,電池對其速度、續航裡程的作用毋庸置疑,但電池也會帶來重量的增加進而影響續航。是以,當新能源車要減整個産品生命周期的碳,勢必會對電池生産端産生減碳需求,并會繼續向上遊輻射到電池外殼的材料生産商等。

“在新能源車的下遊,也可以通過物流端降低碳排放,比如在運輸過程中原來用木架,現在用鋼架,因為鋼架可以回收減碳。”吳哲穎還提到了物流運輸燃料端的減碳需求等。“低碳時代,作為企業會承受期待,如果别人都減碳而你不減會承擔綠色風險,對企業來說可能就有合規壓力。但更直覺的是給企業帶來很大的機會,各個行業的循環利用端潛藏着莫大需求,需求還沒有被完全滿足。這些減碳需求到最後都會轉化成訂單,轉化成對産業鍊的影響。”

在圓桌環節,多位專家還圍繞科創向善與可持續發展對社會環境、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等話題展開探讨。

妙盈科技副總裁陳雍表示,從技術本身的發展和資訊導向兩方面看,科創和可持續發展都密不可分。人類正面臨嚴峻的氣候變化挑戰,要應對氣候變化,對于能源結構、産業範式都要進行巨大的結構性調整。在這一系列變化中離不開科技力量,也離不開金融力量。妙盈科技正在助力金融界将資本有效投入到能源結構、産業範式的變革中。

“科創的源動力來自于人類永不停息的好奇心,而在商業環境下科創的推動力來自于資本、限制力來自于法律法規标準道德倫理。” 上海市标準化創新中心(物流)副秘書長董重青表示,對科創的推動力和限制力,都會作用在“科創向善”的這個“向”字上。他還提到,目前中國在熱塑性廢塑膠的回收标準、動力電池的回收安全與分類标準上可以結合标準化、數智化發揮出相應優勢,融入國際,保持開放。

ESG投資管理人徐瑩表示,從資管行業角度,想要更好地助力ESG融入企業,需要各界協力共同制定标準強制資訊披露。目前,國内外的ESG産品總體超額收益尚不明顯。“ESG本質上講的是企業的品格。好品格的企業擁有長期價值優勢,但從短期收益角度,中國居民給予資管行業的容忍度還相對偏低。如何在較短的考核期内,尋找優質企業并在短期創造超額收益,是我們當下正在努力的方向。”

“科創向善和可持續發展是互相成就的關系。”興證全球基金資深ESG研究員劉一鋒認為,技術本身沒有方向性,而ESG治理是人類的共同目标。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提高效率、提高員工的歸屬感、改善公司治理結構都能促使公司在生産能效上獲得提升。而當企業做好資訊披露,資料商在幫助企業改善營運的同時,也幫助機構進行更好的投資判斷,各方合作的可持續共赢道路一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