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学渣科考都有哪些作弊手段?一份30多万字的小抄还没火柴盒大

作者:哈哈啦啦

古代社会将平民划分为士农工商,一个人即使再有钱,社会地位始终不高,只有做官,才能改变平凡的命运,当然,参军入伍也是一条出路,但比起拿笔杆写字,显然风险太高了。

为了光耀门楣,每年有不少人参加科举考试,希望有朝一日能榜上有名,进入官场扬眉吐气,面对巨大的竞争力,平时不用功的学子开始想歪招了,各路学渣都研究出自己的作弊方法,期望这样改变一生。古人都想了哪些作弊手段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学渣科考都有哪些作弊手段?一份30多万字的小抄还没火柴盒大

图片: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剧照

一、有钱的富豪:拿钱贿赂考官

1、唐朝武则天时期

科举刚创建的时候,考生答卷上的姓名是公开的,谁阅卷都能看到,到武则天掌权的时候,她发现皇榜上有名字的全是富二代和官二代,贫寒子弟即使有才华,却屡试不第。

这样毫不掩饰的作弊风气,让武则天觉得要立马做出点什么,改变这股歪风,朝廷举行科举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考官看到考生的名字,如果这位考生又刚好贿赂了考官,就让他上榜,完全不看考生的文笔几何,给朝廷尽选些纨绔子弟,那就干脆把考生的名字都糊住,这下总该秉公阅卷了吧!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糊名制的出现,一时让有钱的考生没撤,但考官非常有思路,看不到试卷上的名字了,那就在试卷某个地方画个小圈或者其他标记,只要跟考生提前说好,这也能成啊!

古代学渣科考都有哪些作弊手段?一份30多万字的小抄还没火柴盒大

图片:考生的试卷剧照

2、宋朝宋真宗时期

比如宋真宗时期任翰林学士的杨亿,有一年他被任命为主考官,亲戚朋友们得知后一窝蜂的跑到他府上,大家都指望在杨亿这能取点真经,作为主考官,杨亿肯定不能公然泄题,教大家如何作弊,于是他一腔正气的说,我是在帮朝廷选拔人才,肯定会公平对待每一位考生,你们想我徇私枉法,那是不可能的事!

于是转身就准备回屋,一边甩袖子走人,还一边自言自语道:“丕休哉”。前来取经的人们见杨亿这般正气浩然,认为自己肯定是白跑一趟了,便只能悻悻的回家,但也有少数脑筋转得特别快的人听出了弦外之音,认为杨亿最后说的“丕休哉”就是暗号,所以满意而归。

在考场上,聪明人在文章中强行写入“丕休哉”,最后竟然榜上有名了,看到这,大家是不是觉得主考官特别假正经,但其实历史上这样做的贪官还不少,甚至还有大儒也会这样做,比如接下来我们要说的这个人。

古代学渣科考都有哪些作弊手段?一份30多万字的小抄还没火柴盒大

图片:宋朝主考官与考生剧照

3、清朝同治帝时期

担任过清朝同治帝与光绪帝老师的翁同龢,就做过类似的事情,翁同龢自身很有学问,他门下的学子张謇平时非常刻苦,也有些才华,科举前,翁同龢担心张謇发挥失常考不上,就把他叫来准备考前辅导一下。

而张謇虽然有才华,但这些事就有些愣,完全没理解到老师的一番苦心,还叫上平时要好的同窗刘可毅一起拜访名师,搞得翁同龢很尴尬,这有外人在场,我怎么给你辅导呢?

于是翁同龢灵机一动,张口说道:“眼下情势,宜统筹全局。”张謇听后一头雾水,老师叫我来,这是说的什么啊,但又不能冲撞了老师,便闲聊了几句后回家了。

被他叫来的同窗刘可毅很机灵,领会了翁同龢的言外之意,于是在试卷写上了“统筹全局”四个字,翁同龢阅卷的时候,看到这四个字后立马就定为第一名。高高兴兴等来了放榜的日子,翁同龢意外至极,张謇怎么还是落榜了?榜上的第一名居然是刘可毅!

这样作弊的好处是,阅卷者非常准确的知道试卷是谁的,缺点是成本奇高,要有丰厚的钱财,才能让主考官愿意与你约定暗号作弊,不然就需要够硬的后台,还得机灵点领会主考官的暗语,不然就会跟张謇一样,主考官苦口婆心跟你交流暗号,而你却油盐不进,这钱就打水漂了。

古代学渣科考都有哪些作弊手段?一份30多万字的小抄还没火柴盒大

图片:翁同龢剧照

二、财富一般的:找人代考或换学霸的试卷

1、唐朝文学家温庭筠

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人温庭筠,就是考场上比较出名的代考人,出身没落贵族之家的温庭筠,即使自己满身才华,却因得罪权贵,屡试不第,潦倒终生。

为了生活,温庭筠多次在考场上给学渣助攻,别人参考科举考试是为了光宗耀祖,而他每次参加考试却是为了替别人考出好成绩。

温庭筠不但写文章的速度似闪电一般快,而且在考场上给学渣传递答案的手段也十分罕见,考官们都知道他作弊的事迹,但就是从来抓不到任何把柄,一场考试下来,温庭筠总是要造福不少学渣。

古代学渣科考都有哪些作弊手段?一份30多万字的小抄还没火柴盒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温庭筠人物简介

公元858年,温庭筠再一次报名科考,考官们个个如临大敌,都知道他多次造福学渣的经历,于是安排温庭筠在帘子前考试,并且身边还坐着几位监考官。

遇上一般的学子,这会估计吓得笔都拿不稳了,而温庭筠虽然心里特别不爽,但还是很快就写完了试卷,没多久就交卷了。考官们看着温庭筠似乎老老实实答卷,但其实这点时间他已经帮八个人答好了试卷!

温庭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没有一个人知道,《新唐书·温廷筠传》也只是记载着他的战果:上书千余言,然私占授者已八人。

让后人无限感慨他的作弊水平简直如入无人之境,是历届替考中的大佬啊!

古代学渣科考都有哪些作弊手段?一份30多万字的小抄还没火柴盒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温庭筠考试

三、出身贫寒的:打小抄

既没背景又没钱财的,就只有老老实实把可能会考到的文章照抄下来了!科考范围非常大,包含了各类儒家经典书籍,这打小抄的范围简直跟大海一样无边无际了啊,所以历代打小抄的考生都有一个特点,简直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他们,小抄的字数实在是太多了!

比如海南有个学子把经书的总目录进行分类,在自认为是重点必考的段落换成朱砂记录,方便在考场上查找,还有一个考生则把小抄写在自己的坎肩上,这件坎肩共记录了62篇八股示例文,累计4W多字。

小抄打到这还没完,另外一个同学誊写的《五经全注》居然只有生活中的火柴盒一般大,里面抄录了30多万字,铺开来看,一个字仅一毫米左右,最重要的是,这竟然还是印刷体!这份小抄要是放小编面前,不给个放大镜,肯定完全不知道写了什么答案。

古代学渣科考都有哪些作弊手段?一份30多万字的小抄还没火柴盒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五经全注》古代作弊书

尽管打小抄的时候个个都很用心,但考官们是更上心,进考场前要大搜身,有在带进去吃的馒头里发现小抄的,也有考生衣服的夹层发现的,还有想办法塞进蜡烛里面的,更厉害的是,上面我们介绍的火柴盒就是被放在厚厚的布鞋底带进考场。

另外还有喜欢搞科研的考生,把小抄用盐水写在衣服上,等开始考试后用面前的烛火烘烤一下,小抄很快就显现出来,不过烘烤的姿势有点过了,很快就会被监考人员发现。

有的考生家里常年喂养鸽子,于是便就地取材,让鸽子给自己传递答案,开考后,守在外面的人把鸽子放进考场,飞到考生身边,考生把不会解答的题目写好后绑到鸽子脚上让它带出去,外面的人写好答案,又利用鸽子把答案带进考场。

古代学渣科考都有哪些作弊手段?一份30多万字的小抄还没火柴盒大

图片:监考人员对考生进行搜身剧照

但作弊这件事风险太高,从古至今对作弊都是零容忍,一旦发现考生作弊,处罚轻的驱除考场,剥夺终生参考资格,处罚重的可能还会小命不保,清朝对作弊的考生就比较严格,不仅要戴枷三个月被人围观,赐杖刑一百,还要发配边疆。

与其这样提心吊胆的参加考试,还不如考前认真苦读,在考场上发挥自己的真本事,磊落做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