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七十年代“下馆子”,3元在街上饭店能吃些啥?满满都是回忆!

作者:小僧乱翻书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七十年代“下馆子”,3元在街上饭店能吃些啥?满满都是回忆!

文|黎海波

编辑|t

引言

七十年代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词汇了,很多人可能那时候都没有出生,更不了解那时候的生活。

七十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它处于改革开放的前夕,但人们还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

那时候物资匮乏,很多东西都要凭票购买,那时候工资很低,但物价也很低。

七十年代“下馆子”,3元在街上饭店能吃些啥?满满都是回忆!

(粮票)

那时候肥嘟嘟的猪肉就是人们眼中的顶级美味,那时候下馆子在人们眼中就是一件非常稀罕的事。

那么七十年代人们下馆子都能吃一些什么呢?

七十年代“下馆子”,3元在街上饭店能吃些啥?满满都是回忆!

(七十年代)

一、七十年代普通人的一日三餐

在谈论七十年代人们下馆子吃什么的时候,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他们一日三餐都吃些什么。

七十年代的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供应非常匮乏和紧张,所以那时候很多东西都是凭票供应,而不是有钱就能买很多东西。

当时的票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粮票,副食品券,工业券。

七十年代“下馆子”,3元在街上饭店能吃些啥?满满都是回忆!

(肉票)

粮票很容易理解,无非就是一些大米白面的票,老百姓凭票领取对应的物资。

副食品券包括肉票,蛋票,糖票,油票等票,而工业票则包括肥皂票,布票,煤票等票。

可以说那时候的票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凭票领到的物资却没有多少。

我们以七十年代的四川为例,四川号称天府之国,物资必然是算不上贫瘠的,但当地居民每个月能领到的粮食却不多。

七十年代“下馆子”,3元在街上饭店能吃些啥?满满都是回忆!

(布票)

当地城镇居民成年人每个月能凭粮票领到粮食27斤,12岁以下的小孩只能凭粮票领到15斤粮食,中学生可以领到最多,每月能领32斤粮食,这样算下来只有中学生能够做到每天吃一斤粮食。

在副食方面每个人能得到的物资更是少得可怜,当时肉类每人每月只能领到半斤至一斤半,而菜籽油则是每人每月0.4—0.5斤。

七十年代“下馆子”,3元在街上饭店能吃些啥?满满都是回忆!

(油票)

可以说在那个缺少油水的年代,老百姓们一天吃着一天不够一斤的粮食,他们肚子的感受只有两个“饥”和“寡”。

我们从百姓们的一日三餐就能感受到百姓们的“饥”和“寡”。

他们早餐一般吃粥,午餐可能吃个二三两米饭再佐以一些青菜或者咸菜,晚餐可能还是吃粥偶尔吃饭再配一些青菜或咸菜。

那些咸菜无非就是一些辣椒酱,腌菜,泡菜,咸萝卜干等,很咸但很下饭。

七十年代“下馆子”,3元在街上饭店能吃些啥?满满都是回忆!

(七十年代)

当然光吃米饭肯定是吃不饱的,所以还要杂以番薯,芋头等杂粮。

当时最受人喜爱的肉类莫过于大肥肉。

买到一指厚的肥肉差强人意,买到二指厚的肥肉才是上天的恩赐。

肥肉用来炼油,猪油炒菜那叫一个香,剩下的油渣用来包饺子,简直就是人间美味。若是谁家结婚做上一道大白菜熬肥猪肉片炖粉条,那就跟过年没啥区别。

七十年代“下馆子”,3元在街上饭店能吃些啥?满满都是回忆!

(猪肉炖粉条)

那普通人的一日三餐如此艰辛,下馆子又如何呢?

二、七十年代下馆子能吃啥

七十年代的馆子还是以国营的为主,它们一般分布在市中心,装修比较简朴。

七十年代“下馆子”,3元在街上饭店能吃些啥?满满都是回忆!

(国营饭店)

下馆子同样需要粮票,因为需要粮票来买主食,其他的菜则需要花钱来买。

当时的人们工资很低,一般城里人的月工资高的也就三四十块钱,月入三十元就算是中等收入了,那些学徒工月入才十六七块。

相对于这么低的工资而言,下馆子的成本就显得很高了。

当时一碗肉丝面价格是一毛二再加二两粮票,素面则是八分钱再加二两粮票,一个熟兔头要三分钱,一个馍要四分钱,一碗鸡丝混沌要两毛五分钱。

七十年代“下馆子”,3元在街上饭店能吃些啥?满满都是回忆!

(七十年代)

至于各种菜式,价格则要更高一些。比如一盘子炒肉丝或者炒肉片要六毛五,一盘烧海参要三块二。天津特产的狗不理包子在1970年是一块一一斤,到1976年涨到了一块七一斤。

涮羊肉要三毛钱一份,掼奶油也要三毛钱一份。

酒水的价格同样不便宜,那时一瓶黄啤要卖三毛三一瓶,黑啤要卖三毛六一瓶。茅台一瓶的价格高达八元一角五分钱,汾酒则便宜些,但也要两块六一瓶。

七十年代“下馆子”,3元在街上饭店能吃些啥?满满都是回忆!

(二两粮票)

所以拿三块钱下馆子,大概可以吃到一斤狗不理包子,两瓶黄啤,一盘炒肉丝,两份涮羊肉。看起来其实也没有多少。

但我们要知道这已经相当于很多人月薪的十分之一了,放到现在就等于月薪五千拿500元来下馆子,而且这500元买的菜肯定比70年代更丰富。

我们要知道当时可能一家七八个人只有一个人赚钱,因此用三块钱下馆子就显得非常奢侈了。

七十年代“下馆子”,3元在街上饭店能吃些啥?满满都是回忆!

(饭店老照片)

同时,当年馆子的服务也没有现在好,以前下馆子的流程是先付好钱和粮票,然后自己在桌子板凳上等着,服务员叫号了自己在去端自己的菜,不像现在这样,服务员帮你把菜端上桌。

因为下馆子太贵,所以很多人都不大能接受下馆子,不过下一次馆子往往能让人记住很久。

那时候一家人下馆子父母可能会点一些家常菜,而小孩则会点一些平常难见到的菜,比如宫保鸡丁,鱼香肉丝。

但要说真正的王者,还得是一盘香喷喷的红烧肉。一盘色泽红亮,油光瓦亮,醇香扑鼻的红烧肉往往能吸引所有人的眼球。

七十年代“下馆子”,3元在街上饭店能吃些啥?满满都是回忆!

(红烧肉)

在那个肠胃缺少油水肉类的年代,一盘红烧肉上桌往往会在最短的时间被席卷一空,剩下的肉汤也会被浇在米饭上,让人连吃几大碗。

三、从饮食变化看时代发展

从一个时代饮食的变化,我们就能看出一个时代的发展,不同年代的饮食特点其实各不相同。建国七十多年,我们舌尖上的变化非常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很多人连温饱都没有实现,当时人们最常吃的是什么呢?是杂粮粗面,稀饭野菜,蔬菜吃的最多的是白菜土豆。

七十年代“下馆子”,3元在街上饭店能吃些啥?满满都是回忆!

(杂粮)

当时要是能吃上一顿白米白面,就跟过年过节似的。

到了七十年代,物资依旧非常匮乏,买啥都要各种票。虽然主食方面比五六十年代稍有改善,但菜肴依旧非常单调,没有什么油水,吃上一顿饺子那便是大餐了。至于下馆子那是很多人都不敢想的事。

后来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了,由于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粮食够吃了,很多人都吃上了白米,白面,餐桌上的荤菜,素菜也多了起来,人们的肚子终于没有那么饥寡了。

而那些肉票,粮票,油票等各种票正在慢慢退出人们的生活,洋餐厅则慢慢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七十年代“下馆子”,3元在街上饭店能吃些啥?满满都是回忆!

(洋餐厅肯德基)

此时的人们不仅能下本土的馆子,还能试试外国菜的滋味。

到了九十年代末,餐桌上的食物已经很丰富了,家里的菜式不再仅限于家常菜,各大菜系的人们也乐于尝试。

同时中国菜已经不能满足国人的胃口了,什么法国大餐,韩国烤肉,日本料理等外国餐饮也进入了人们的食谱之中。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期的时候,大鱼大肉已经不再备受追捧,人们讲究起了养生,对食品讲究一个绿色健康。

人们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还要吃得精,有机农产品成为了消费者的新宠。过去人们吃吐了的粗粮野菜居然重新成为食客的心头好,受到人们的追捧。

七十年代“下馆子”,3元在街上饭店能吃些啥?满满都是回忆!

(野菜)

2010年以后,各种外卖平台出现了。因为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都没空做饭,因此外卖迎来了蓬勃的发展。

人们只要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菜肴,什么菜系应有尽有。哪怕到了不熟悉的外地,人们也能通过软件寻找当地的特色美食或者口碑好的餐厅。

不过外卖虽然便捷,人们心中渴望的依旧是那家常的一日三餐,三菜一汤,毕竟外面的东西再好,终究不如家里的饭菜来得踏实健康。

七十年代“下馆子”,3元在街上饭店能吃些啥?满满都是回忆!

(家常三菜一汤)

从古至今,从几十年前到现在,人们始终在吃上孜孜以求,以前渴望吃得饱,现在渴望吃得好吃得健康。

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幸福不过一日三餐有菜有肉,时不时下一下馆子便能让人感到更加快乐。

最求幸福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你是否能活在当下,享受其中。

参考资料

70年,舌尖上的变化这么大.光明日报,2019-12-09

一日三餐的时代记忆.老年健康报,2021-05-13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