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抓三促”行动进行时】麦积区“三抓三促”行动统筹推进看落实之二:源头治理提质效 优化服务暖民心

作者:麦积发布

麦积区融媒体中心讯 “三抓三促”行动开展以来,麦积区民政局坚守人民情怀,坚持底线思维,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做好社会救助领域信访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全力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坚持夯基为先,高站位推动社会救助领域信访矛盾化解工作。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引领和组织协调作用,积极推动社会救助领域信访工作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着力夯实基层工作基础。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始终把社会救助领域信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建立领导干部包抓责任制和主动接访工作机制,以信访问题多发重发、问题反映集中及信访量大的村、社区为重点,班子成员带队定期下沉基层主动接访下访,通过面对面了解群众诉求、听取群众意见,心贴心解决群众困难、理顺群众情绪,及时掌握信访动态,着力推动信访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加强与信访部门的沟通衔接,通过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不定期召开突出信访问题研判会,核查重点信访案件办理情况,研究解决信访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增强信访突出矛盾化解攻坚合力。二是规范信访工作业务。认真落实“临期提示提醒、到期催办督办、逾期问效问责”措施,压实问题属地责任,对突出信访问题及重复信访事项,坚持由区民政部门和属地镇(街道)共同调查核实,充分做到上下“一盘棋”,切实提高办信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对群众来信来访、电话诉求、上级转办等渠道反馈的各类信访问题,实施清单式管理,明确办理时限、办理效果,建立工作台账,从登记、受理、调查核实、出具信访处理意见书等均按要求规范办理,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三是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同频共振的立体式、全覆盖矛盾纠纷化解网格体系,组织动员各级社会救助经办人员、镇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员、基层网格员等主动进村入户,核查排查,倾听民声民意,对排查出的矛盾问题建立台账,销号管理,实现矛盾就地化解,困难问题就地解决。

坚持源头治理,着力提升矛盾预防化解工作水平。将提升社会救助政策的普及度、救助对象认定的精准度和救助政策落实的高效度作为解决社会救助信访问题的有效手段,深化社会救助信访源头治理。一是狠抓源头“预”访。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讲好社会救助政策、做好政策解读,制作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册及办事指南、政策问答等宣传资料3万余份,通过各级政务大厅为办事群众发放政策宣传册,组织宣讲团进村入户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为群众答疑解惑,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政策知晓率,合理引导群众预期。通过开展集中学习、以会代训、举办培训、政策宣讲等形式,着力提升基层民政工作人员落实救助政策、接待群众来访、解决信访矛盾的能力,今年以来组织开展政策业务培训24场次,培训基层干部2400余人次,全面提升经办人员政策水平和执行力,从根源上防范了救助领域信访事件的发生。二是畅通渠道“接”访。拓展“有困难、扫一扫”社会救助二维码功能,通过各级网站主动向社会公开区、镇两级22个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电话,同时在镇(街道)公示栏及村(居)务公开栏张贴区、镇(街道)的社会救助热线电话,畅通线上线下救助申请渠道,及时受理和回应困难群众诉求,接受社会监督,做到有疑必答、有诉必结、有错必纠。三是及时受理“疏”访。在镇(街道)政府大厅设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对群众通过线上、线下等各种渠道提出的救助申请,及时受理并组织入户调查,严格审核审批程序,对符合条件的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对不符合条件的及时告知理由,耐心做好解惑,做到进出有因、理由充分、有据可循。四是主动排查“化”访。围绕因病因学因灾等致贫因素,结合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排查、年度提标及定期核查等工作,充分调动区、镇、村三级工作力量,以低保边缘人口、重病重残人员、农村“三留守”人员等困难家庭为重点,逐村逐户逐人开展“拉网式”排查,准确掌握困难群众救助需求。全面落实“就业成本和因病因残因学大额刚性支出扣减、维持生产生活必需财产豁免、低保渐退”等政策措施,切实加大低保扩围增效和主动发现力度,对标精准认定对象,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相应救助保障范围。今年以来,审核确认城市低保对象66户118人、农村低保对象632户1902人、城乡特困124户131人,确保了政策落实全面精准,群众合理诉求得到妥善解决。

坚持优化服务,着力打造阳光救助、暖心救助。严格政策界限,规范救助程序,从源头上预防因政策落实“不到位、不公平、不公正”而造成的信访问题发生。一是提升经办服务效率。深入推进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将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镇(街道),审核确认时限由35个工作日缩短至20个工作日,审核权限下放后,区民政局坚持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对新增保障对象进行入户抽查,指导镇(街道)对保障不精准的即时退出或调整,坚决杜绝人情救助、关系救助。全面落实“分级审批”“先行救助、后置审批”,切实优化审核审批程序,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城乡低保对象14344户37428人,特困人员1473户1516人,实施临时救助18629人次。二是加强经济状况核对。采取线上线下、实时核对的工作方法,充分运用《甘肃省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线上和部门间线下数据比对,对新申请救助对象坚持“凡进必核”,对已保障对象开展全面复核,新增对象核对和已保障对象复核率均达100%,为精准救助提供客观依据,有效维护了社会救助工作的公平公正、阳光透明。三是加强信息公开公示。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公示栏等,及时公开各类救助政策及申请程序、受理举报电话等信息,同时坚持将救助对象花名册长期进行公开公示,全方位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有力提升社会救助公信力和群众认可度。四是加强特殊困难群体照料服务。积极推行“物资+救助+服务”模式,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向第三方机构购买照护服务,按照“四个一”要求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经济困难老年人及农村一类低保家庭定期开展照料护理服务。同时,采取实物发放的方式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购买发放衣物、床单、被褥等生活必需品,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