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20年杨昌济病逝前,嘱咐章士钊:毛润之是当代英才,一定要重视

作者:五品小官
1920年杨昌济病逝前,嘱咐章士钊:毛润之是当代英才,一定要重视

1.杨昌济对毛泽东十分器重

1913年,42岁的杨昌济出任湖南第一师范教员。当时,湖南一师远近闻名,人才荟萃,一批批的有志青年通过这里出人头地。但是杨昌济却始终找不到一个他期望的那种天才,一直到毛泽东的到来。

1920年杨昌济病逝前,嘱咐章士钊:毛润之是当代英才,一定要重视

他给毛泽东所在班级上课的第一天,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学师范?”同学们的回答精彩绝伦,蔡和森说:“我想通过教育改变国家。”杨昌济点点头,认为回答不错,萧子升说:“当然是为了赚钱,以后当一名教师。”大家的原因虽各有不同,却也大同小异,轮到毛泽东回答时,他吞吞吐吐地说:“我就想试试,没有什么其他原因。”

杨昌济突然眼前一亮,他惊讶地说:“试试?你都试过什么?”毛泽东说:“我去报考过律师,考过医生,还当了一个肥皂学校。”杨昌济问:“什么是肥皂学校?”毛泽东说:“我看到一个招生简章上说,外国人认为中国人不讲卫生,学习制造肥皂利国利民,我觉得挺有道理。”说到这里,同学们哄堂而笑,但杨昌济却对眼前这个学生十分看好。

杨昌济又问:“你还考过什么?”毛泽东说:“我还当了半年兵,但是我发现我当一个兵,并不能改变这个国家什么,所以就来了这里。”此时的杨昌济,已经对眼前这个学生刮目相看,甚至感觉已经找到了他期望的那个人。

杨昌济曾在海外留学,自然知道革命需要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道理,所以他在《达化斋日记》中,杨昌济真实地记录了对毛泽东的看法。

1920年杨昌济病逝前,嘱咐章士钊:毛润之是当代英才,一定要重视
他写道:“学生毛泽东言,其居住之地,为湘潭和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那里聚族而居,人多务农,风俗淳朴,烟赌甚稀……其姿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毛泽东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

从这些字眼中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杨昌济已经对毛泽东十分器重。

2.杨昌济一直在寻找救国真理

杨昌济字怀中,生于1871年,祖籍在长沙县板仓冲,根据据《蒲塘杨氏族谱》载,他住的地方是十三世祖杨世纶高祖父于清乾隆年间迁居清泰都板仓冲的,他的祖上鲁斋公为理学名儒,所以杨昌济也算书香世家。

他从小就发奋读书,7岁时就已经聪明过人,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惨败,正在学校读书的杨昌济意识到了国家命运,毅然加入了谭嗣同等人组织的男学会,后来戊戌变法的失败后,杨昌济立志要寻找救国之道。

1920年杨昌济病逝前,嘱咐章士钊:毛润之是当代英才,一定要重视

1903年,杨昌济踏上了留学日本的旅途,他在国外努力读书,学习了很多知识。1909年,他进入英国苏格兰的阿伯丁大学哲学系,攻读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1912年7月,杨昌济以优异成绩从阿伯丁大学毕业,随后决定回国。

等到一年后他回国时,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民国成立。有人曾聘请他去湖南省政府,可能是去教育厅工作,他断然拒绝,而是自己去应聘到湖南师范学习,先后担任省立第四师范,湖南第一师范等学校的老师。

其实杨昌济的目的很明显,他道德高尚,知识渊博,他想把自己所学真正面对面的传授给好学生,培养优秀青年。

1920年杨昌济病逝前,嘱咐章士钊:毛润之是当代英才,一定要重视

在湖南任教五年,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等一批有志青年出自他的门下,他循循善诱,这几个人都学有所成。尤其是毛泽东。

3.毛泽东的觉悟

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期间,十分优秀,他和蔡和森等人,多次组织读书会,探讨救国真理,这个出自农村的少年,在学生中间逐渐崭露头角。杨昌济更是以“不死,求己,猛进,坚忍”的做人原则要求毛泽东,这更加充分激发了毛泽东的天赋。

毛泽东热爱阅读,并且做事情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杨昌济十分看好。

1920年杨昌济病逝前,嘱咐章士钊:毛润之是当代英才,一定要重视

1918年,已兑现约定在本身教育五年的杨昌济,受到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到北京大学担任伦理学教授,他也举家搬到了北京。

正巧这时,毛泽东遇到了难题,当时大部分学生都去国外留学,毛泽东却犹豫不决。按理说,跟着同学们出国留学,是国家热潮,是好事,但毛泽东却有自己的主见,所以和杨昌济说了自己的想法。

杨昌济十分感动,他告诉毛泽东,出国留学是好事,但外国的知识也就是那么点,应该有人研究自己国家的问题。毛泽东最后结合老师的意见,留在了国内。不久就被杨昌济推荐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打工,这个决定也改变了毛泽东的一生。

1920年杨昌济病逝前,嘱咐章士钊:毛润之是当代英才,一定要重视

毛泽东不是北大学生,但他利用自己担任图书室管理员的时间,阅读了大量书籍,天生爱读书的他似乎走进了阅读的海洋,整日秉烛夜读,废寝忘食,这得到了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关注。

李大钊和陈独秀,也是海外留学回来的,他们和杨昌济一样,都想改变国家,所以看到这个来自湖南的青年如此热爱读书,如此有活力,也在有意无意地培养着他。

所以,李大钊还让毛泽东破例去上胡适,邵飘萍等人的课程,还推荐他阅读马克思著作,这位日后毛泽东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奠定了最强的基础。

1920年杨昌济病逝前,嘱咐章士钊:毛润之是当代英才,一定要重视

也正是在北京那段时间,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感情日益升温。杨开慧不嫌弃毛泽东身无分文,而是喜欢毛泽东的博学多才,喜欢他的革命意志。

从1919年开始,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已经日渐成熟,但杨昌济也突然病倒了。

1919年下半年,杨昌济一直在北京西山养病,他或许知道自己病情严重,他说:“我虽未老,已然中年,但吾气浩然……精神不能死。”那段时间,毛泽东正在湖南秘密展开驱张运动,加上自己的母亲也病重,毛泽东十分繁忙。

得知杨昌济病重,毛泽东第二次去北京,一直住在杨家,期间杨昌济对毛泽东嘱咐了很多,毛泽东铭记一生。

1920年杨昌济病逝前,嘱咐章士钊:毛润之是当代英才,一定要重视

入冬以后,杨昌济病情加重,1920年1月17日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年仅49岁。杨开慧一家于一月下旬,扶柩南归,将杨昌济葬于长沙板仓。

杨昌济逝世前,仍然为这个国家放心不下,他不仅把杨开慧托付给毛泽东,还给好友章士钊写信,信中说:吾郑重语君,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须先重二子。二子当代英才,望善视之!

他说,这两个人是当代英才,如果要救国,必须好好培养这两个人。他说的,一个是蔡和森,一个就是毛润之。

在毛泽东心目中,杨昌济既是他的恩师,也是他精神上的指路人,他将会永远铭记。

1920年杨昌济病逝前,嘱咐章士钊:毛润之是当代英才,一定要重视

4.没有辜负恩师

从成为杨昌济的学生开始,毛泽东受到杨昌济的帮助很多,最早还曾发表文章到《新青年》,他可以被陈独秀重视,也是由于杨昌济的巨大影响。

1920年冬,毛泽东带着杨开慧回到长沙,还举办了简单的婚礼,成为了革命伴侣,不久,杨开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农村自修大学,杨开慧不仅帮助毛泽东工作,还支持毛泽东革命。每次毛泽东农民运动,早出晚归,杨开慧都等他回来,而且还生了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

1920年杨昌济病逝前,嘱咐章士钊:毛润之是当代英才,一定要重视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结合当时情况,毅然上了井冈山。由于敌人封锁,他和妻子失去了联系,杨开慧得不到丈夫消息,只能先回板仓,继续做地下工作。

1930年,杨开慧被敌人逮捕,最后敌人残忍杀害,年仅29岁。后来得知杨开慧牺牲,毛泽东痛心疾首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此后毛泽东带着红军,一步步走来,历经千难万险,最后完成了长征等奇迹,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后建立了新中国。

1920年杨昌济病逝前,嘱咐章士钊:毛润之是当代英才,一定要重视

毛泽东是全能天才,他不仅有超高的军事才能,还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还有领袖风范。当然,在革命早期,他的思想一定角度来源于导师对他的指导。

第一,毛泽东善于结合中国国情。在苏区时期,红军的几场大仗由于其他领导人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误。原因就是那些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高材生,一味按照那些所谓的理论照办,没有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但毛泽东却运用的很好,他把马克思理论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效果十分明显,他带领队伍上井冈山保存实力,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二,毛泽东善于总结经验。建国后毛主席曾说过,他的所有军事战略,甚至一些重大策略,都是经验总结出来的,他还说,他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其实在青年时期,他就善于做调查,做采访,做总结。这个看似普通的习惯,为毛主席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比如在每次起草电文,或者是创作诗词的时候,都是在纸上拿出以往的经验不停地修改,最后得出最满意的结果。

第三,毛主席一直注重身体锻炼。在湖南读书期间,他曾被杨昌济推荐发表了《体育之研究》,毛泽东在文章中说,只有注重强身健体,才能有革命的资本。杨昌济对此十分满意也十分支持。所以毛泽东多年来都培养了这个好习惯,他不仅喜欢登山,还喜欢游泳,即便是到了晚年,身体锻炼的热情也只高不减。他和工作人员说,在湖南读书时,就习惯用冷水洗澡,即便在冬天也如此,这种魄力可想而知。

1920年杨昌济病逝前,嘱咐章士钊:毛润之是当代英才,一定要重视

韶山诞生了毛泽东,湖湘大地也是毛泽东的滋养地,几十年来的革命岁月,漫漫求索,他永远忘不了和他一起求学的同学,还有一起革命的同志,更忘不了曾经帮助了他的恩师,比如杨昌济。

杨昌济不仅是他的恩师,更是他的岳父,也是最懂他的知心朋友。

据说,在北京豆腐池胡同杨昌济居住过的地方,前院有一棵枣树,每年要结很多枣,这棵树是杨昌济亲手种的。20世纪60年代,院子的主人还曾把摘下来的枣送到中南海,让毛主席尝一尝。

1920年杨昌济病逝前,嘱咐章士钊:毛润之是当代英才,一定要重视

5.后记

杨昌济教授的一生,探求真理,培养人才,立志救国救民,他虽然英年早逝,但培养了一批批有志青年,特别是他给章士钊的信中说的两个人。

蔡和森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宣传部部长,但遗憾的是在1931年为革命牺牲。

毛泽东名闻天下,靠自己的卓越才能领导战士们一路披荆斩棘,最后建立了新中国,成为了中国最伟大的人物。

毛泽东没有辜负恩师在病榻上的嘱咐,他永远没有忘记恩师。

在延安的一次大会上,毛泽东曾深情地说:“我这一生最敬佩两个老师,一个是徐老,一个就是怀中先生。”

徐老指的是徐特立,怀中指的就是杨昌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