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孙权治理能力出色,执政时期却总陷入纷争,他为何屡次走进困境?

作者:永安当
孙权治理能力出色,执政时期却总陷入纷争,他为何屡次走进困境?

文丨永安当

编辑丨永安当

前言

孙权,字仲谋,是东汉末年混乱时期三国鼎立的时代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成为吴国(即东吴)的开国君主。东吴的疆域横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等地,孙权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了自己的统治。

孙权治理能力出色,执政时期却总陷入纷争,他为何屡次走进困境?

窝里斗,难治国

孙权执政时期,江东地区的经济呈现出繁荣的迹象。特别是农业发展迅速,得益于方便的水运系统,包括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为整个地区带来了经济效益。

水上交通的繁荣也催生了兴旺的造船业,吴国的海船更是远航至辽东、南海诸国。值得一提的是,黄龙二年(230年),吴国的船队甚至抵达了遥远的夷洲,即今天的台湾,这被认为是大陆与台湾通航的最早记录。

吴国的经济不仅在交通和船舶制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丝织业在江东也崭露头角,冶炼业有所发展,青瓷业也逐渐成熟。

孙权治理能力出色,执政时期却总陷入纷争,他为何屡次走进困境?

除了经济方面的繁荣,文化也在孙权的统治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道教在民间迅速传播,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吴兴起的初期,孙权率领一支起义军,成功消灭了当时的统治者,刘璋,夺取了荆州。东吴的建立为孙权开创了千载难逢的盛世,他在治国方面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华。

孙权即位后,确立了一系列优越的治国政策,包括宽政、赏功、信任人才等,使得东吴在他的统治下逐渐繁荣起来。

孙权治理能力出色,执政时期却总陷入纷争,他为何屡次走进困境?

当谈及家庭事务时,孙权却未能延续他在治国方面的高明手腕。在立太子和选择接班人这一关键问题上,孙权陷入了嫌隙与纷争之中,导致了家族的动荡。

立太子问题成为一块无法和解的绊脚石,如同“后院起火”一般,最终引发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孙权的家族争斗最终导致东吴的覆灭,而他自己的政治智慧似乎在家族事务上失灵。

孙权治理能力出色,执政时期却总陷入纷争,他为何屡次走进困境?

东吴存续了五十一年,孙权在位二十三年,是东吴最为鼎盛的时期,随着孙权晚年的政策失误,东吴开始走向衰落。孙亮、孙休、孙皓相继继位,但他们无法阻止东吴的走向没落,最终在280年灭亡。

孙权时期的兴盛,却未能在其子孙的统治下延续。这种“黄鼠狼生耗子”的情况在东吴的后期表现得淋漓尽致,各位继任者的短暂统治未能达到孙权的治国水平。

东吴的兴衰史与孙权及其子孙的统治风格密切相关。治国方面的卓越表现与治家的失落构成鲜明对比。孙权的治国理念对东吴的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孙权治理能力出色,执政时期却总陷入纷争,他为何屡次走进困境?

制造矛盾,引起内乱

在东吴建立之初,孙权是位明智而有远见的君主,然而,他的七子却在后来的政治施政中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其中,尤以对长子孙登和次子孙虑的对待,以及对四子孙霸的封王问题最为引人关注。

面对太子之位空缺,孙权立下三子孙和为太子,此举在当时是合理而常见的决策。问题随之而来,孙权又额外封四子孙霸为鲁王。

孙霸的崛起,也因此在朝臣和宫廷中引发了诸多议论和争议。孙权的这一决策,不仅助长了孙霸争夺王位的野心,更导致了宫廷内外的动荡。

孙权治理能力出色,执政时期却总陷入纷争,他为何屡次走进困境?

察觉到事态的敏感性,孙霸的老师开始上疏,建议降低孙霸的地位和待遇,以维持政治秩序和平衡。

这位老师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连续多次上疏表达担忧,孙权并未采纳这些建议,显露出他对于自家子弟的宠爱。

大臣们开始私下议论纷纷,这一局面迫使孙权意识到可能存在问题,他决定让孙和与孙霸分开住,试图平息朝臣们的疑虑。

孙权治理能力出色,执政时期却总陷入纷争,他为何屡次走进困境?

此举并未解决问题,反而使得孙和与孙霸之间的矛盾公开化。朝堂的不安局势也因此愈演愈烈。

朝臣分为正派和佞臣两个阵营。正派的大臣们视太子为希望和未来。而在佞臣一方则借机图谋自身利益,意图通过拥护鲁王来获取更多好处。

这一时期,正派和佞臣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鲁班作为孙权的长女,与太子的生母王夫人关系紧张。

孙权治理能力出色,执政时期却总陷入纷争,他为何屡次走进困境?

在这个混乱的时刻,正直的大臣陆逊等人纷纷上疏劝谏。孙权不仅不听取忠言,反而怀恨在心。

此时的孙权,已经骄傲自大,拒绝接纳忠言,对正直之臣怀有不满之情。陆逊为了维护原则,屡次劝谏,但却换来孙权的不满。

孙权在膨胀的权势下,任意处置忠臣。他将正直之臣如顾谭、张休流放到遥远的交州,甚至赐张休自杀。

孙权治理能力出色,执政时期却总陷入纷争,他为何屡次走进困境?

对太子的老师吴粲则下狱,最终被处死。陆逊也在孙权的逼迫下,选择了饮恨而死。在这个权谋沙场上,正直和良知都显得如此脆弱。

在这一切背后,孙权对太子立储的处理不当,将“礼法”置于次要位置,导致了政局的混乱。

孙权的私人感情替代了政治决策,助长了朝中的不正之风,最终让整个政权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这段历史,成为朝臣们深感无奈的悲剧。

孙权治理能力出色,执政时期却总陷入纷争,他为何屡次走进困境?

用人不当,乱象丛生

在汉朝末年,孙权面对太子孙和的野心,决然废黜他,且不忍容忍叛逆的鲁王孙霸,直接赐死。

当时孙权深知朝中权臣的势力,为了维护江东的稳定,他决定立幼子孙亮为太子。这个决定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显得有些出人意料。

252年,孙权在享年七十一岁时病逝,留下江东江山给年仅十岁的孙亮。

孙权治理能力出色,执政时期却总陷入纷争,他为何屡次走进困境?

孙亮继位后,改元建兴,但由于年幼无法亲政,实际上的权力落在权臣孙綝手中。孙亮乳臭未干,他的哥哥孙奋和孙休更年长有经验,按理说应该是继承江山的合适人选。

“历史的重担”却意外地落在了孙亮的肩上。这一情况似乎在《三国志》中得到了陈寿的质疑,他评价道:“孙亮童孺而无贤辅,其替位不终,必然之势也。”

孙亮心怀雄心壮志,渴望早日名实相符,成为真正的君主。他密谋削夺孙綝的权力,打算还政于正。

孙权治理能力出色,执政时期却总陷入纷争,他为何屡次走进困境?

孙綝察觉到了孙亮的意图,采取了先发制人的策略。在孙亮有机会将其废黜之前,孙綝迅速行动,将孙亮废为会稽王,改立了孙亮的哥哥孙休为帝。

这一连串的政治变故让人不禁惋惜,也反映出当时江东政局的不稳定和复杂。孙亮虽有雄心,但由于缺乏贤臣的辅佐,最终在权臣的算计下失去了帝位,使得江东陷入了新一轮的混乱和动荡。

孙权治理能力出色,执政时期却总陷入纷争,他为何屡次走进困境?

太平三年(258),江南大地风调雨顺,春意盎然,正值梅花盛开之际。孙休登基称帝,江山有了新主,大臣们为表彰太平之世,共同商议了一个令人振奋的主题:改元永安。新帝上位不久,百姓对太平盛世的期许沸腾在每个角落。

六年后,时值永安七年(264),一场疾病却悄然降临皇宫。孙休的身体逐渐虚弱,不得不召集大臣商议国家大事。这时,局势复杂,曹魏势力强大,东吴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

大臣们深知太子年幼难以稳国,经过激烈的讨论,决定将太子孙覃托付给濮阳兴、张布等忠臣,并实际上是将太子“托孤”出去。

孙权治理能力出色,执政时期却总陷入纷争,他为何屡次走进困境?

孙休闭目辞世,江南霎时陷入丧葬之悲。朱皇后成为了权臣们商议的焦点,大臣们在孙休的遗愿与国家危局之间左右为难。

曹魏的威胁使得大臣们感到紧迫,他们认为年幼的太子孙覃不足以应对这个危机,因而提出应当立年长的孙权之孙孙皓为帝。虽然这与孙休的遗愿相悖,但为了江山社稷,他们“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孙权治理能力出色,执政时期却总陷入纷争,他为何屡次走进困境?

264年八月,孙皓继位,改元元兴,而这一位新帝的上台却出人意料。孙皓并没有回报大臣们的宽容和让步,反而翻脸不认人。

而在五年后,孙皓更是逼迫朱太后自杀,这位年仅三十岁的太后英年早逝。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孙皓“用人不当,寡情薄意”,对于孙皓的执政方式直言不讳。

这一段历史,宛如一幕幕变幻的戏剧,揭示了君臣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官场的风云变幻。在这个时代的交错中,权谋与仁爱、野心与忠诚纠结在一起,构成了一幕令人唏嘘的政治画卷。

孙权治理能力出色,执政时期却总陷入纷争,他为何屡次走进困境?

结语

孙权在用人方面的失误也是东吴灭亡的原因之一。他过分信任权臣,不听忠臣的劝告,导致了朝中分裂和争斗。孙亮登基后,由于年幼,权臣孙綝垂帘听政,使得东吴政权更加混乱。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治理国家不仅需要善于用权谋,更需要正视家族关系和用人原则,否则将难以长治久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