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守艺人丨从摆地摊到非遗传承人,他用几片棕榈叶圈粉老外

作者:现代快报
守艺人丨从摆地摊到非遗传承人,他用几片棕榈叶圈粉老外

一把小剪刀,几片棕榈叶,经过一双巧手便能摆弄出凤凰、丹顶鹤、蚂蚱等各种各样的形象,或许在别人看来这只是逗孩子的小玩意,但是于他而言,却是一个无法放弃的情怀,他是盐城市建湖县市级非遗项目“马群棕编”传承人马群。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从辞职摆地摊做棕编,到非遗传承人,马群坚守这个老手艺几十年。

守艺人丨从摆地摊到非遗传承人,他用几片棕榈叶圈粉老外

小伙酷爱棕编,辞职摆地摊

“从小家里人做棕编,又好玩又好看。”今年56岁的马群是盐城市建湖县高作镇人,祖祖辈辈从事棕叶编制,他自幼便接触到了棕编文化,跟着父母练出了一手棕编好手艺,从此便沉迷其中不能自拔。2020年10月28日,“马群棕编”被录入盐城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祖传绝活棕编,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六代。”从懂事起,马群就对棕编爱不释手,后来一门心思想以此为生。18岁时,他在建湖第一次摆地摊,可生意惨淡。这一年,他拗不过家人,找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垃圾搬运工。

不到半年,马群心里还是放不下那几片棕榈叶,辞职了。“我发现,许多城里的孩子都喜欢棕编。”于是,在不到20岁的年纪,他独自一人来到省城南京。依旧是摆地摊,选择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附近。生意时好时坏,勉强够维持生计。执着的马群在南京坚持了16年,2002年从玄武湖畔来到黄浦江边,寻找更大的舞台。

守艺人丨从摆地摊到非遗传承人,他用几片棕榈叶圈粉老外

起初还是摆地摊,在外滩、豫园,生意日渐好转,吸引了不少外国“粉丝”,但工作仍以“打游击”为主。

为一件作品冥思苦想好几夜

2003年,他的技艺逐渐得到业内认可,顺利加入“正规军”,在老城隍庙固定设点献艺,还跟随豫园商城民间艺人代表团出访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十多个国家巡回表演。

“棕编是门老手艺,这种技艺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十分复杂,要想将一片平凡的棕榈叶变成棕编成品,从选材、材料加工到后期精加工都十分讲究。”马群说,棕编艺术的精髓是抓形,主要靠领悟和创造。

守艺人丨从摆地摊到非遗传承人,他用几片棕榈叶圈粉老外

棕叶编织的制作工艺复杂,先采摘颜色鲜亮、无疤痕的棕榈树叶,经过煮、晒等程序,使棕丝白嫩柔软、色彩明快、能负重、不吸潮。再通过打扣、穿刺、缝合等方法,将材料制作成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和昆虫的形象。最后进行修饰加工,使作品优美、栩栩如生。

守艺人丨从摆地摊到非遗传承人,他用几片棕榈叶圈粉老外

这些年,马群经常自己摸索研究,在生活中处处仔细观察,不断改善棕叶编织的手法和技巧。他常常从早上练习到深夜,手上被棕榈叶划了无数道口子也毫不在意,一心沉浸在自己的“棕编动物王国”里。

“编织过程并不难,一学就会,难就难在创意,有时为了编一件独特的作品需要冥思苦想好几夜。”马群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棕编的材料就是常见的棕榈树叶子,许多绿化带都栽种了棕榈树,棕叶需要经常修剪,修剪下来的棕叶正好可以废物利用。

守艺人丨从摆地摊到非遗传承人,他用几片棕榈叶圈粉老外

希望更多人加入,传承棕编艺术

坚守棕编技艺数十年,令人不可谓不佩服,而岁月的磨砺也使得马群的棕编技艺更加地炉火纯青,马群单凭眼睛一扫,动物的姿态、编织的技法就已了然于心,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十二生肖,他都能用棕叶编织出来,看着从自己手中诞生的这些栩栩如生的小动物,他的心中满满的自豪感。

守艺人丨从摆地摊到非遗传承人,他用几片棕榈叶圈粉老外

终日埋头于棕编的马群,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他合计再三,决定广收徒弟。“只要有兴趣学,我都愿意教。入门容易,但学精很难。”马群坦言,当师傅,自己会毫无保留。他期待有更多的人跟着自己学棕编。这样,既有了产品来源,也能带动大家致富。马群很看好这条就业和创业的新路,近几年,多个古镇和风景区向他抛出橄榄枝,“市场潜力大,只是我个人力量有限,分身乏术,希望更多人加入,一起传承棕编艺术。”

“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很多大型活动都请我们去现场表演。”马群说,家里祖上几代都擅长棕编。与祖辈们纯属兴趣爱好不同,马群还肩负着“文化传承”的担子。“棕编起源于三国时期,我特别希望能够把它传承下去。”社会各界对非遗文化的重视也让马群感到动力十足。马群曾被邀请参加世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上海市民文化节等。

守艺人丨从摆地摊到非遗传承人,他用几片棕榈叶圈粉老外

“在这些高规格的场合展示棕编技艺,感觉非常自豪。”在马群的带动下,他的妻子、女儿、妹妹等也都加入了棕编技艺的传承中,“现在的年轻人才是棕编手工艺传承的未来,我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棕编制作的行业中,把这项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通讯员 崔寿伟 现代快报+记者 姜振军

(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