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审丑”不是网络流量“密钥”

作者:当代江西
网络直播吸引着大流量,也呼唤着正能量。流量越大,责任越大,只有从根本上培育健康的审美文化,才能引导更多流量向上向善。

前段时间,疯狂小杨哥徒弟“红绿灯的黄”带货被指低俗事件一度登顶热搜榜。该名女主播在镜头前披头散发、乱跑乱叫、举止怪异,夸张扮丑的出格表现,让直播间的观众直呼“辣眼睛”。

类似迎合“审丑”的不在少数。比如giao哥、郭老师、刘波、马保国等审丑派主播塑造了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语言梗”和“行为艺术”,以装疯卖傻、自我丑化、打擦边球等方式“引流”。

一边是引发的全网集体反感,一边又吸附而来的海量流量。怪诞的背后,人们不禁疑惑:向“丑”创新真的是网络直播的正确“打开方式”吗?

“审丑”不是网络流量“密钥”

主播“红绿灯的黄”直播扮丑。

编造故事、卖惨、身着暴露服装、打擦边球……当前的网络空间,“审丑”现象层出不穷,且越来越疯狂,怎么吸引眼球就怎么来。

网络主播“卖丑”多发高发、愈演愈烈,越来越无所不用其极,写剧本、“凹人设”,可以“雷人”,可以“作妖”,可以“耍宝”,唯独不能平平无奇。

从“内容为王”到“娱乐至上”,为了博眼球,“审丑”在裂变繁殖中迅速蔓延,正在向极端的方向发展。

今年8月,一名快手主播“二驴”在青岛户外进行直播时,遭遇多名男子绑架殴打,甚至差点被“活埋”。如此惊悚的“案情”立即引发社交媒体广泛讨论和关注,然而剧情随即反转。据青岛市公安局市北分局通报,这起闹剧纯属“编造剧本进行摆拍直播”,目的是“赚取流量、吸引粉丝”。

今年9月,拥有1200万粉丝的“铁山靠”遭到了永久封禁。他在直播间里“求怕累”“摸猫”“邦邦两拳”等简单、粗暴的方言语录令人感到不适,语言挑逗、言语低俗,充满低级趣味,挑战网友审美底线。

无论是“红绿灯的黄”“二驴”,还是“铁山靠”,都是网络“审丑”文化大行其道下的产物。不惜用低俗、编造剧本等形式来博取眼球,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始于流量,最终也就“死”于流量。

为追逐流量使出浑身解数,众多网红营销人设,将“卖丑”视作一飞冲天的踏板,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审丑”不是网络流量“密钥”

日益兴盛的网络直播带货。

近年来,以网络主播为主的“网红经济”发展迅速。数据显示,大陆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12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51亿,成为网络视听第二大应用。

网络直播架起了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消弭了消费者和产品间的信息差,减少了产品触达消费者的中间环节,增强了参与感、互动性,有利于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忠诚度。

网络直播原本是有效互动的方式,在“眼球经济”的驱使下,却变成了造噱头、博眼球的竞争手段。直播间里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怪诞不经、献丑出位的“哥”“姐”横空出世。

他们既没有美丽的外表、过硬的专业技能,更无渊博的知识,借由各种热梗和表情包博名,以粗制滥造、忸怩作态的表演迎合部分公众“审丑”心理,时不时还会来场跨圈联动,造出更大的娱乐声势来,以便“用丑换钱”。

吃播一直是“妖魔鬼怪”横行的重灾区。主播通过“10分钟吞下36个粽子”“一口一个,直播吃100对鸡翅”等高感官刺激的内容,通过进食青蛙、腐烂的肉等匪夷所思的食物,以畸形的饮食方式吸引眼球、快速涨粉,实现流量变现,延伸了网络“吃播”的产业链。

从几年前父母将三岁小孩喂胖到70斤,到现在抖音上自称结婚三年飙升到260斤“偏瘦”小娇妻,无不是以恶意迎合“审丑”需求博取关注。

翻看“小娇妻”的视频,《260斤的偏瘦小宝宝又暴怒啦,嫌弃老公做饭没食欲》《260斤的偏瘦小女生发疯啦,嫌弃老公喊她起床吃饭》……为了吸金,毫无底线的行为令人发指。

“审丑”模式通过审美的反差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满足观众的猎奇欲。然而在大众观感底线上反复横跳,把主要精力用在产品质量、服务体验之外的“扮丑”上,短时间内虽能引发大量关注,带来较高收益,但却并非是维持流量“生命力”的长久之计,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会让消费者越来越抵触和反感。

短期来看,这种现象会影响品牌的价值、危害消费环境;长期来看,更会透支消费者信心,损害电商平台声誉和形象,影响直播带货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且损害是不可逆的。

今年“双十一”活动期间,中国消费者协会对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监测到关“直播带货”负面信息156万条,其中低俗带货问题尤为突出,充分反映出社会各界正在对“带货主播”这个行业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

违背直播带货的初衷,不在商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上下功夫,而是打着所谓“搞笑”的名号,靠低格调的“卖丑”活跃氛围,必将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最终导致流量的下降和转移。

“审丑”不是网络流量“密钥”

漫画《整顿电商直播》。

“捷径”终归不是正途,依靠猎奇换来的流量终究无法长久。

在探寻利益最大化捷径上跑偏的“审丑”该如何刹住车?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倡导“审美”价值,从根本上提升“流量土壤”的质量,让直播生态风清气正。

对博主个人来说,要提升思辨能力和媒介素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的心态,坚决对“审丑”文化说不。

例如初代网红的papi酱,凭借其独特搞笑风格的视频,获粉无数。作为一个公众人物,papi酱热衷于各种公益,能够在万千网友的“监督”之下坚守住自己的初心。

创下YouTube中文频道订阅量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其作品以休闲轻快的方式向大家展示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田园生活,传播文化正能量,直击人心。

对于平台方而言,要保持高度警惕和重视,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加大技术巡查力度,通过引入科学算法、完善标签功能、加强人工审核、限制违规行为获利等措施,更精准地识别“卖丑”内容,把流量补给优质、有深度的内容,切断有害视频的传播链条。

加大管理力度,对违规用户情况及时处理,视情况采取警示、暂停发布、关闭账号等措施,树立崇德尚艺的倾向,让主播们能清醒认识到营销是手段而非目的,把目光投注到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上,在理性、积极、适度的范围内推广产品,切实为观众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网络监管部门则应加强直播平台企业的监管工作,划出清晰红线,守护视频创造价值观的底线,对违规行为加大处置处罚力度,对行为不端、影响恶劣的主播实行不良行为记录制度,全面清理低俗庸俗、打“擦边球”等不良信息,形成对恶俗炒作、过度围观的有力震慑,压缩卖丑恶搞行为的生存市场,倒逼自媒体运营转入正轨。

整治网络畸形“审丑”,要多方协力把规矩立起来、把红线树起来、把言行规范起来。网络直播吸引着大流量,也呼唤着正能量。流量越大,责任越大,只有从根本上培育健康的审美文化,才能引导更多流量向上向善。

作者:郭素娇

来源:“当代江西”微信公众号

“审丑”不是网络流量“密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