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会议综述】第三届全球治理前沿论坛暨“世界之变背景下的全球和区域治理”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作者:国政学人
【会议综述】第三届全球治理前沿论坛暨“世界之变背景下的全球和区域治理”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第三届全球治理前沿论坛暨“世界之变背景下的全球和区域治理”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23年11月4日,由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山东大学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山东大学环境政治研究所、山东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联合承办的第三届全球治理前沿论坛暨“世界之变背景下的全球和区域治理”学术研讨会在青岛成功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外交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青岛大学、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近30位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外交评论》《世界知识》《国际展望》《国际观察》《探索与争鸣》等期刊主要负责人参会并发言。

开幕式由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院长、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昌明主持,山东大学校长助理、青岛校区党工委书记邢占军、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马奔、山东大学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秦亚青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邢占军在致辞中代表山东大学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并对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基本情况与发展成就进行介绍。他指出,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社会面临许多重大问题与严峻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此次会议聚焦“世界之变背景下的全球和区域治理”,对于深入研究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希望能够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推动大陆的全球治理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马奔在致辞中代表政管学院欢迎与会专家,他从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历史沿革、人才培养、师资力量、科研平台层次、教育科研成果、国际化合作交流等六个方面向与会专家进行了整体性介绍。他表示,当今世界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都更加突出,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世界如何发展、如何促进国际合作、世界性的问题如何治理成为当前所要探讨的重要议题。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会议所探讨的全球和区域治理具有重要的研讨价值和学理意义。

秦亚青在致辞中对学校及学院领导的支持、参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感谢。他指出,当前权力政治回归,大国博弈激烈,战略竞争愈演愈烈,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治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要。全球治理涉及人类命运,因此,在世界之变的大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所面临的难题,发现新的机遇与挑战,并思考中国的应对之策。

研讨会分为四个议题:全球治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和区域治理的意义及发展前景;全球治理变革与建设的中国方案;全球治理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议题一由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副院长张景全教授主持,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志成教授、吉林大学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刘雪莲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贞晔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魏玲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王存刚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杨慧讲师分别作了发言。

吴志成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破除百年大变局时代的冷战思维》。他从历史视角出发,认为当前全球治理赤字加重的主要原因就是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逻辑的回潮。他首先回顾了冷战思维在历史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冷战时期国家间非此即彼的对抗状态。其次,他梳理了在东升西降的权力格局转换态势下的中国实践。中国政府积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提出全球安全倡议,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刘雪莲教授以《地缘政治回归视角下的全球治理》为题展开演讲。通过反推新自由主义理论,结合回顾地缘政治传统的变化,她认为地缘政治的回归并没有颠覆相互依赖的现实,相互依赖发生了量的变化而非质的转变。在地缘政治回归的背景下,仍需要全球治理,但需要强化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的作用,强化规范性的治理以及价值性的引领,以应对地缘政治对全球治理的冲击。

刘贞晔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后自由主义时代全球治理新认知》。他指出,当前进入了一个多元治理范式主导全球治理的后自由主义时代。新兴的全球治理秩序正在逐渐从现有秩序中发展出来,但新旧秩序在规范认知与规则制定的差异使全球治理出现了功能失调,使得全球治理下沉到了区域治理,乃至国家治理。全球治理规范无法落地的僵局呼唤新型的全球治理理论与全球治理实践。

魏玲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大国合作:全球安全治理的困境与出路》。她指出,当前大国合作的两大困境分别是大国遭遇合法性危机,公共产品供给无法满足全球治理的需求;以及规则制定层面出现强竞争态势,大国之间难以达成共识。因此需要限制权力范围,增强对话协商,平衡主权原则和推动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

王存刚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数字技术发展、生产方式变迁与全球治理环境的新变化》。他认为数字时代的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引发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伴随着生产方式数字化进程,上层建筑层面的政治结构与经济结构随之转变,促生了全球治理的新特点与新趋势。全球治理体系的调整与变革,本质上是一个寻找与新型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国际上层建筑以构建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全球秩序的过程。因此筹划和推动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就成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议题。

杨慧的发言题目是《“全球南方”兴起与全球治理新态势》。她聚焦“全球南方”的兴起,从治理主体、治理议程、治理价值、治理机制四方面讨论“全球南方”对全球治理的影响。在全球治理新态势下,中国在引领南方国家共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议题二由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慧明主持,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烈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袁正清、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际政策研究部主任高翔、吉林大学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姚璐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溯川教授、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敏副教授分别作了发言。

贾烈英教授的发言题目为《面对国际关系不确定性,如何加强联合国全球治理能力的一些思考》。他以联合国关于巴以冲突与俄乌冲突相关草案的投票情况为切入点,指出大国不一致是国际组织瘫痪的重要因素。因此全球治理需要高度重视安理会的改革,加强功能性国际组织的合作,重视支持非政府组织功能的发挥,以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共同创造一个更和平、繁荣和可持续的世界。

袁正清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从跨大西洋辩论到跨太平洋对话》。他指出随着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趋同与汇融,“关系转向”以及“全球转向”的浮现,跨大西洋辩论走向终结,跨太平洋对话正在展开。袁正清研究员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及中国的丝绸之路两种知识生产作为东西方探索外部世界的案例,从“起点-方式-结果”三个层面比较了两种模式的不同,他认为跨太平洋对话反思并突破了西方固化的实体主义本体论与实证主义的认识论,为推动国际关系学下一次创立,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国际关系学提供了实践案例和空间。跨太平洋对话将带来国际关系学新变局。

高翔的发言题目为《全球盘点及未来全球气候治理的方向》。当前,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预期理想与现实差距甚远。全球盘点作为气候治理的重要机制,无法评估差距存在原因,也无法解决实施手段不足的问题。而中国作为气候治理的主要国家,应该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姚璐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结构性权力视角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其治理变革》。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崛起,并以基础性的方式改变国家权力博弈逻辑,对结构性权力造成冲击。因此,能否有效解决错误信息、偏见歧视、对齐难题、滥用风险以及知识产权等问题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治理难题。

马溯川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组织韧性:全球安全认知体系的运作过程与响应机制》。她通过使用组织学的韧性理论,观察全球治理过程中行为主体、行为对象、功能性主体及其围观者参与的全球安全认知体系的动态运作过程与响应机制,强调全球安全认知体系的构建路径,形成“破旧、求实、立新”的中国方案。

王敏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竞合关系变化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影响》。她首先明确了当下全球治理格局的特点,其次从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主体、治理价值导向与治理实现方式五大方面分析了大国关系视角下的全球治理转型,提出全球治理和区域治理之间必须和必然展开整体性互动。

议题三由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朱贵昌教授主持,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丁金光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强教授、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副院长张景全教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邢丽菊教授、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李慧明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晓燕副教授分别作了发言。

丁金光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他指出,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将来,中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并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不断贡献中国理念、中国行动、中国援助与中国方案。中国应该继续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强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构建中国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的三重向度》。他从道义性话语权、制度性话语权、传播性话语权三条路径出发,回答了中国应该如何构建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话语权这一问题。

张景全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海洋政治学: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话语构建》。针对当前的海洋治理困境,他从逻辑、价值、内涵三大维度,实践与认知、竞争与合作、权力与利益三组关系出发,讨论了海洋治理客体的中国话语构建。

邢丽菊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全球文明倡议的理论内涵及时代意蕴》。邢教授明晰了全球文明倡议的内涵与目标,通过对比中西方文明,认为中国倡议传承过去、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对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李慧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体内涵与未来全球秩序》。他指出无论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还是通过对国际政治变迁的考察,都表明人类共同体是历史发展与选择的必然导向。当前全球治理问题丛生,面对日益紧迫的人类生存性挑战,唯有人类团结协作,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式凝聚人类最大价值共识,在现有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组织和制度的基础上推进人类集体行动,才能从根本上抵御风险。

李晓燕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新多边主义:规则治理与目标治理的互补性研究》。她认为新多边主义是对多边主义治理失效失灵的有效重启,通过信息透明度高低与国家自主性是否受限两大维度划定规则治理与目标治理的范围与边界。最后以数字经济领域的治理为例,分析了如何将目标治理与规则治理互补结合。

议题四由《外交评论》执行主编、外交学院教授陈志瑞主持,《国际观察》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世界知识出版社副总编罗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国际关系学编辑部主任张萍,《国际展望》常务副主编、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孙震海,《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主任杜运泉依次发言。

郭树勇教授概括总结了全球治理领域中最近出现的话语权竞争问题,并从学理与历史两大维度重新思考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困境。最后他分享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国际观察》杂志对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关注方向,以期为年轻学生提供新的启发。

罗洁首先对《世界知识》杂志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其次,她通过解读2000年来刊物发表过的六篇节点性文章以及以全球治理为封面话题的文章,详细剖析了千禧年以来全球治理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全球局势变化所带来的冲击与影响也应使我们继续反思并不断推进全球治理研究。

张萍分享了基于疫情以来,《中国社会科学》期刊对全球治理研究的观察与追踪。2020年是全球治理困境的反思之年,学界开始从国际合作的角度探索全球治理的出路;2021年是全球治理研究的转型之年,全球治理举步维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气候治理与卫生治理;2022年是回升之年,研究侧重于对全球治理新路径的探索。2023年将是再出发之年,全球治理领域议题与研究视角更加多元。

孙震海归纳总结了国际问题类期刊需关注的若干议题,期刊近五年刊发的文章呈现出多领域、多层次的特点。同时,他探讨了全球治理研究是否存在边界,应该如何明确边界。

杜运泉表示,2016年左右,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治理困局显现,自2018年,期刊开始更多地有意识地关注全球治理领域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包括全球治理中的国家角色、区域转向、全球治理与区域治理的互动关系、中国如何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当前,随着科技革命发展,技术治理与数字治理也有很大的探讨与研究空间。

会议最后,秦亚青教授进行了总结。秦亚青对会议主办方、与会的各个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会的各权威期刊的主编、组织会议的老师和会务人员表达了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本次会议聚集了全球治理领域内的顶尖专家学者与权威编辑,会议发言所蕴含的学术思想令人振奋,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正是学术界会议的魅力所在。针对本次会议,他提出了三点感想。首先,尽管全球治理面临重大挑战,但是全球治理必不可少,它与人类时刻共存,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其次,全球治理中挑战与机遇交织共存,互相转化。相互依存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有智慧的政治家与学者、有情怀的常人应该考虑怎样把挑战转变成机遇,怎样把机遇转变成更好的机遇,进而利用机遇、创造机遇。最后,仍应关注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身份、地位、理念、倡议等,思考怎样提出能够更好落地、福及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中国方案。

【会议综述】第三届全球治理前沿论坛暨“世界之变背景下的全球和区域治理”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第三届全球治理前沿论坛合影

本次研讨会汇集了全球治理研究领域中国学界的智慧与洞见,展现了国内全球治理研究的新突破与新成果,推动了国内全球治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广大学子开拓了研究思路与研究格局,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加强学术交流、深化全球治理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图/文:黄薇、向文洁(均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排版 | 赵书晗

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会议综述】第三届全球治理前沿论坛暨“世界之变背景下的全球和区域治理”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