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应被遗忘的新四军(21)刘少奇谋划取苏北

作者:守护赤土

第5支队在路东征战的同时,第4支队也开辟了以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

这时,苏北的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已派其第33师、独6旅和收编的秦庆霖常备旅等部一万多人,伸到淮河两岸及路东天长、高邮、盱眙等地,企图和津浦路西的桂军相配合,将新四军挤出皖东或消灭在皖东境内。

第5支队的处境十分严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也处在很大的危险中。

其实迫切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江北新四军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整个新四军的发展战略也急切需要筹划。

在这关键时刻,1939年12月上旬,刘少奇和徐海东到达皖东定远县藕塘镇附近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他们的到来,受到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和政治部主任邓子恢等人的热烈欢迎。

这是刘少奇在抗战期间第二次来华中。

第一次是在1938年年底至1939年年初,当时是为了贯彻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派他坐镇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执行中共中央确定的发展华中的任务。后因有事,刘少奇于1939年3月返回延安,由朱理治代理主持中原局工作。

1939年夏天以后,华中形势严峻:日本侵略军已停止继续向国民党军作战略进攻,重点"扫荡"占领区;蒋介石在各地制造的与八路军、新四军的摩擦事件迭起,华中又极其需要加强党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刘少奇偕同徐海东等四十余名干部,再抵竹沟镇,领导中原局,加快发展华中的步伐。

当刘少奇一行到达竹沟时,竹沟镇已经不很安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主力,已分三批奔赴皖东、豫东和鄂豫边,留守处人员很少。国民党顽固派正在周围虎视眈眈,蠢蠢欲动。

长期的革命经验告诉刘少奇,国民党顽固派有可能对竹沟地区发动进攻,必须当机立断,做出紧急布置。刘少奇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指出竹沟是延安通向华中敌后的交通枢纽,但在军事上则处于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之中。随着国民党反共高潮的到来,它必然是守不住了。竹沟的历史任务已经光荣地完成了,要抓紧时间做好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该走的走,该隐蔽的隐蔽。

会后,刘少奇指示朱理治即率竹沟大部工作人员、武装部队与教导队,去豫鄂交界地区的四望山,集中注意力开展敌后工作,巩固现有部队,创造根据地,筹措给养,竹沟留守处尽量缩小,主要办理后方勤务及交通事宜;调刘子久到竹沟主持河南及鄂西北党的秘密工作,刘少奇自己即率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机关向皖东转移。

果然,没过多久,便发生了国民党顽固派袭击竹沟的惨案。刘少奇的先期行动,避免了一场更大的损失。

刘少奇到达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后,于1939年12月中旬在滁县、定远交界处瓦屋薛村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中原局会议。这次会上,刘少奇宣布了中共中央根据他的建议做出的决定,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逸、副指挥徐海东和河南省委书记刘子久增补为中原局委员,使中原局的领导机构进一步健全起来。

会议另一个更重要的议题,是解决新四军的战略发展方向。当时,新四军第4、第5支队虽然在津浦路两侧实行了初步战略展开,但整个华中地区的工作还缺乏积极地、大胆地深入敌后的打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来自各方,各有自己的发展计划:有的主张向西,有的主张向北;而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则要求已经渡江北上的新四军部队重返江南。

如果新四军发展方向的问题不解决,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就无法实现。会上,刘少奇明确提出新四军的发展方向不是向北,不是向西,更不是向南,而是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向东发展。他分析了华中的敌、我、友情况,指出:

如果向西发展,豫皖苏边和皖东地区都背靠国民党统治地区,新四军将同国民党顽军发生冲突,受到他们的限制,而且不易取得中间势力的同情;

如果北上华北或者南渡长江,也不能打开新的局面;

而东面的苏北地域辽阔,全属敌后,有驰骋回旋的广大地盘。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代主席韩德勤暗中勾结日伪,欺压百姓,受到人民痛恨,群众欢迎新四军东进,领导他们进行抗日斗争。苏北物产丰富,又靠近山东,可以同八路军相互依托,相互策应。因此,苏北是新四军的战略突击方向,应集中力量向这一地区发展。"如果不解决苏北问题,八路军和新四军就不能打成一片,就不能建立巩固的华中根据地。"

经过刘少奇的分析和中原局的充分讨论,会议确定了新四军发展的方向。1939年12月19日,刘少奇致电中共中央书记处、项英和彭雪枫:

"在武汉失守前后,大约有好几个月时间,使我们完全有可能建立相当完满的皖东抗日根据地,我们是失去了历史发展这种特殊的窘迫。如果敌情及全国大局没有大的变化,目前我们在皖东只能求得某种有限度的发展,而有大发展希望的地区是在江苏北部。""江苏北部我们都没有正[规]部队及党的机关去活动,亦无地方党,而这又是有最大发展希望的地区,因此,这是我们的突击方向,应集中最大力量向这方面发展。""如4、5支队扫敌东进至苏北,则后方难联络,皖东即会失去,且对苏北地区不熟,不一定能立足,太冒险。""因此,依靠皖东、皖东北雪枫、爱萍地区向苏北发展为最好,并可与山东联系。""我们在淮阴以北发展,立定脚跟后,即可向南发展,即可配合7、8两团及江南部队向东、向北发展。""【《新四军.文献》(1),第136-137页。】

刘少奇发展苏北的计划得到中共中央的全力支持,中共中央书记处当即回电指示新四军:"整个江北的新四军应从安庆、合肥、怀远、永城、夏邑之线起,广泛猛烈地向东发展,一直发展到海边上去,不到海边绝不停止。"【《新四军.文献》(1),第132页。】

但由于突然到来的敌情和其他原因,刘少奇发展苏北的计划不得不被推迟实施和改变。

周家岗反"扫荡"斗争的胜利,扩大了中共和新四军的政治影响,打开了抗战的新局面。由此,新四军在津浦路以西站稳了脚跟,为创建淮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皖东地区的这种严重敌情也改变了刘少奇原来打算从第4、第5支队各抽调一部北渡淮河,会合豫东、皖东北的第6支队发展苏北的计划,这是该计划改变的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国民党顽固派这时已在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加紧反共摩擦。韩德勤部有5个团的兵力向皖东地区推进,苏鲁战区总司令于学忠部也有一支部队向这个地区移动,使皖东局势更见紧张,新四军一时无力他顾。

第三个因素是新四军内部指挥体制不顺,战略思想不统一。刘少奇在1939年12月19日做出的发展华中的工作部署,也抄送给项英,刘少奇提出从江南抽调两个主力团到江北来。194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复电刘少奇和项英,同意抽调江南主力发展江北的要求。但项英认为,皖南在任何情况下非独立行动以坚持江南不可,一切工作须按全国情形来布置,不能限于方面,也不能各自打算。项英认为:"你的指示确难遵行",拒绝了刘少奇的抽调江南新四军主力部队向江北发展的要求,反而主张在不影响争取苏北的条件下,由江南加强皖南力量。【《陈毅年谱》(上卷),第264页。】而在豫皖苏边区的彭雪枫对向东发展也在犹豫。因此,刘少奇向中共中央请示:

在全国形势紧张、国共摩擦加紧之情况下,4、5支队部队以不变更目前布置为好。前电建议抽调4、5支队各一部去淮河北岸发展之计划,是否取消?目前4、5支队确定在原地区活动,加紧扩大部队,整理训练,组织游击队,组织群众,加强新四军在这一地区的工作,求得生根与巩固,以准备应付可能之武装摩擦。【《刘少奇传》,第363页。】

这样,在大力发展苏北前,建立并巩固皖东根据地已成为刘少奇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1940年1月,刘少奇在定远县山黄家村主持召开第二次中原局会议,着重讨论这个问题。

刘少奇经过一个多月的了解,深深感到新四军第4、第5支队"在领导思想中有原则性的缺点,没有坚定而明确的发展自己力量的方针,在建军与精兵主义口号下,放松了发展。在统一战线中对同盟者顾虑太多,常不肯超出同盟者意志之外去行动和发展,因此放弃了许多发展的机会。最近的部队是缩小了,有枪无人背,每连五六十人至七八十人。创立根据地的思想弱,不具体了解,没有用心去进行地方工作和解决部队的给养,因此,部队每月虽然有数万元之津贴,仍是很困难"。

针对这些问题,刘少奇在会上批判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口号。他指出:发展抗日人民武装,壮大人民力量,国民党不会同意。"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就是一切经过国民党,这就把自己的手脚捆了起来。针对项英一再批评所谓"人、枪、款主义",刘少奇旗帜鲜明地说道:有人反对"招兵买马"。打日军要用枪来打嘛!有枪就得有兵,为抗日招兵买马有什么不好?要放手扩大新四军,扩大游击队。有了兵,就要有个"家"!这个"家"就是根据地。历史上的流寇主义,没有一个能够成功,抗日战争没有根据地也不可能取得胜利。有了根据地就要建立政权,有了政权就可以筹粮,筹款、收税,部队也不用向"人家"讨饭吃了。他分析了抗战以来华中地区有些干部强调"情况特殊",没有坚持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大胆放手地向敌后发展的指示,丧失了时机。他说,哪一个地区都有它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情况,这在分析、研究问题时必须注意,但各个地区还有一个"共性",就是都在日军的武装进攻和武装占领下,在那些地区有敌人、汉奸、伪政权,我们就可以打进去建立抗日根据地,这是我党、我军在抗日战争中行动和发展的基本根据。只强调情况特殊而不执行中央的正确指示是错误的。【郭述申:《忆刘少奇在皖东的岁月》,《刘少奇在皖东》,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5-106页。】刘少奇耐心讲解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会议研究决定建立根据地,确定对顽固派的斗争策略,决定对廖磊、韩德勤区别对待。"【徐海东:《回忆在皖东召开的三次中原局会议》,《刘少奇在皖东》,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3页。】

经过刘少奇的耐心解释,中共中央中原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第4、第5支队的领导干部统一了思想。1940年2月7日,中原局发出《关于建立苏北、皖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指出:

八路军、新四军及党的组织在苏北及皖东北目前的总任务,是争取该地区成立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反奸的根据地。实现这个任务的中心一环,是猛烈发展八路军、新四军及党所领导的一切武装部队。而争取政权组织与发展民众,建立和发展地方党,肃清汉奸、投降派与顽固派对于我们的阻碍,都是实现这个任务的必要条件。而这个任务的实现,即在全国加强了抗战的力量,加强了争取时局好转和克服投降危险的必要条件。

八路军、新四军及党的组织,必须独立去发展自己的力量,自立自主地去组织游击队、自卫军和民众,不必等待任何人的允许,不必与任何人商定所谓"共同纲领",应完全依照我党历来的主张,独立地去进行。对于盛子瑾、李明扬及其他一切进步分子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目的是求得他们暂时不反对我们去进行工作和我们力量的发展,并尽可能求得他们对我们的某些帮助。我们绝不要去依靠他们,绝不要放松自己的工作与发展去和他们妥协,绝不要拘束自己在他们允许的范围内。

在今年6月底,要在苏皖边建立与发展党所领导的武装至三万人枪,组织不脱离生产的自卫军30万人,普通[建]农抗、工抗、青抗、妇抗,并须注意部队的困[难]及筹措给养与自卫军的训练。

刘少奇这些明确的思想通过各级党组织传达贯彻下去,有效地解决了困扰华中各级党组织多年的思想路线问题,振奋了干部和群众的精神。放手发动群众、扩大部队、建设根据地的工作,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刀阔斧地开展起来,出现了蓬蓬勃勃的新气象【《刘少奇传》,第365-367页。】

1940年1月,新四军第5支队与江南指挥部所属的苏皖支队在六合县竹镇会师。这两支部队并肩作战,在秦栏镇连续击退由六合、天长出犯之日伪军,歼其两个中队;在天长、六合交界处的横山反击日伪军的合击,毙伤日军一百余名、伪军二百余名,俘虏日军2名。新四军对日伪军作战的胜利,振奋了路东各县群众的抗日情绪,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

同时,第5支队也迅速抽调大批干部,采取多种办法,在路东各地进行扩军工作。从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共组织7个游击大队、13个游击中队。这些游击队经过短期训练和战斗锻炼,大都被编入了主力部队。短短3个月,全支队即由二千多人发展到六千多人。

在津浦路西的第4支队除积极打击敌人外,还根据刘少奇关于猛烈扩大部队、准备反摩擦的指示,到处宣传群众,发展抗日武装,迅速扩大部队。经过短短3个月,全支队由四千多人发展到6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