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聪明得人

作者: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 浙江余姚人,生于浙江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是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聪明得人

王守仁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是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据《王守仁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其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守仁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5岁时他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过人的聪慧和才华。

童年生活

王守仁10岁时,父亲高中状元,于是他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作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守仁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大家又让他作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守仁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作诗一事,表现出王守仁具有非凡的想象能力。

王守仁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尽管如此,他从年少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如13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婆捉弄其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他学习并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军事游戏。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籍,遇到宾客常用果核摆列阵法。

擒获宁王

平定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是王守仁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王守仁去福建剿匪时,所率部队行军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叛乱。因此王守仁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当时,王守仁最为担心的就是宁王朱宸濠挥师东下,占领故都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宁王就有了称帝的资本,同时也占据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灭了。王守仁虚张声势,利用假情报,在城中扰乱宁王的视线,逼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各路大军已经组成合围态势。他同时使用反间计,命人携蜡丸潜入南昌,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进攻南京的策略。宁王果然上当,半个月内犹豫观望、不知所措,不敢发兵攻打南京。他利用这一时机,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备,使宁王欲攻南京已无可能。

1519年,宁王率军6万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王守仁这时已经调集了8万大军(主要为各地民兵与农民),对外号称30万。王守仁召集部下问应如何退敌。有人指出应该急救安庆,王守仁说:“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敌军占领,如果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就会腹背受敌。现在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敌军听说南昌失守,定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肯定能取得胜利。”

幸好在此之前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谎称有大量军队攻城,南昌竟然不攻自破,停了两日,王守仁便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四路分兵迎进,一路设伏。交战以后,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惨遭大败,溃逃退守八字脑地区。宁王发现局势不妙,急忙调九江、南康的精锐部队出击,王守仁派几路大军迎战并取南康。

这一战十分激烈。官军一度退却,王守仁部将伍文定立即斩杀了后退之人,命令诸军一决死战,最后终于打败了敌人。敌军退保樵舍地区,将大船结成方阵,宁王拿出金银珠宝犒赏将士,冲锋者赏千金,负伤者赏百金,要求他们拼死一搏。

但宁王军队的方阵被王守仁看出破定,他决定效仿赤壁之战,放火烧船。第二天,宁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开“早朝”会议,王守仁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宁王的旗舰搁浅,不能行动,仓促间换乘小船逃命,被王守仁的部下王冕率部追上擒获,宁王的其他文武大臣也成了阶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用了35天。王守仁因此获得“大明军神”之称。

后来,明武宗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之化名出征,江彬意欲挑唆武宗与宁王打一仗并亲自俘获。王守仁对宦官张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这样做会死更多人。最后的协调结果是:让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宁王,让皇帝俘虏高兴一下。

1527年,王守仁总督两广军务,击溃瑶族和僮族等少数民族的地方武装。因功被封为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但铁券和岁禄都没有发放。

政绩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守仁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聪明得人

讲学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世宗即位,由藩王入继大统的世宗,在对王守仁有过短暂的赏识之后,便对这位非常能干的臣子采取了冷漠的态度。在世宗即位之际,王守仁因父老请归,世宗说王守仁有擒贼平乱之大功,正要论功行赏,不许他辞官。同年七、八月,先升其为南京兵部尚书,不许他推辞,稍后又准许他顺路回去探视父亲。不久,加封王守仁为新建伯,世袭。

嘉靖元年(1522年),父亲王华去世,王守仁回乡守制。

嘉靖三年(1524年),他受邀在稽山书院讲学;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王学”。同年,原配夫人诸氏去世,王守仁续娶张氏,并于次年喜得一子。 [4]

据钱德洪等人编的《王阳明年谱》记载:“龙山公(王华)常思山阴山水佳丽,复自姚徙越城之光相坊居之。”

关于王阳明一家迁居绍兴的时间,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王华考中状元徙居说”、“正德五年徙居说”、“伯府第建成徙居说”等,王华、王阳明后世家事及分徙情况亦是说法众多。

绍兴光相桥王氏族人王谋文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编有《姚江王氏宗谱》,现存残谱三册。

谱中《重修王氏家庙碑记》记载:“质庵公自达溪迁余姚之秘图山,八传至海日公冢宰致仕,爱会稽山水卜筑山阴,迨文成公用平濠功爵锡躬圭,建里第于朝京坊,遂立家庙于其东。”

《赠吏部尚书龙山先生传》记载:“逆瑾窃柄,士大夫争奔走其门,先生独不往,瑾衔之,出为南京吏部尚书,推寻礼部旧事,勒令致仕,即归,卜居山阴光相桥。”

根据此谱记载,王华迁往绍兴及王阳明建伯府的时间明朗,王华迁居绍兴为明正德二年(1507)九月致仕归里之后,即王阳明36岁之后。而王阳明建伯府则在平定宁王、封新建伯之后。

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在赴广西平叛前夜,他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两广总督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于是下诏让守仁以原先的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黄绾借此机会上书争辩守仁的功绩,请赐给他铁券和岁禄,并叙录平定宁王叛乱功臣,世宗都答应。十二月,守仁军至思恩,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叛乱,十分害怕,投降了王守仁。

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广兵抵达南宁,而卢苏、王受刚归降,愿意立功自赎。王守仁于是派遣大臣商议,并命湖广佥事汪溱、广西副使翁素、佥事吴天挺及参将张经、都指挥谢佩监湖广土兵,袭剿断藤峡叛军。此后仍然总督分永顺兵进剿牛肠等寨,保靖兵进剿六寺等寨,约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达地点。

当时,叛军听闻明军檄湖广土兵抵达,均逃匿深险之中;又听闻卢苏、王受归降,王守仁进驻南宁,故以为王守仁以散遣诸兵布阵,于是防备弛缓。至此,湖广兵皆偃旗卧鼓驰马抵达,与明军一同突进,四面夹击。叛军大败,于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据险结寨。官军攀木缘崖仰攻,并随后连连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击断藤峡。随后王守仁密檄诸将移兵剿仙台等贼,分永顺兵、保靖兵各自进剿,约定在五月十三日抵达巢穴。叛军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围困的大军打败,溃军为副将沈希仪斩杀。至此,断藤峡叛军几乎全尽。

思想

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厉害人物都是思想家

点个赞关注一下呗[微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