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彰德府署

作者:o财经论道o

彰德府署

(安阳县署)

安阳老城东大街西头路北有一座很大的院子,这座大院在明清时期曾是彰德府署,民国时期曾是国民党河南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安阳县政府,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是安阳市人民政府机关驻地。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经历了数百年的战乱沧桑后,这座大院依旧犹如一位安详的老者,静静地守望着古城的每一个日出日落。后来失去职能功能后也是一些单位的私产,再后来慢慢的分开范围区域出租出去,里面有过诊所,武校,浴池,现在他整改重新改造,希望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

一、彰德府署及安阳县署的历史渊源

北宋乾德年间(963年—968年),节度使韩重赟治相州,大兴土木兴建官署,周围筑牙城,又设武库。“起民、兵伐木西山,作州廨,颇极宏壮”。“州廨”即为州、府之官署。过了几年,宋太祖赵匡胤由汴京北上巡幸相州,见到这座官府时,曾说过“朕居不过是也”的话。可见相州州廨之建筑群落的确排场宏大,雄壮华丽。

到了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北宋贤相韩琦治相州,其后杜纯、韩侂胄又先后治相,在州廨内重新修筑了亭堂园池,名康乐园,又称为安阳郡园。园池之中就包括醉白堂、昼锦堂等重要建筑,与先前的敏公堂、飞仙台、红芳亭等建筑浑然一体,其规制“雄于河北”。

相州州廨入金为彰德府署,元代改相州为彰德路城,设彰德路总管府于此。位于今马号街高阁寺一带的彰德府署,在当时无论建筑规模和形制,属安阳城里规制最高、规模最大的官府建筑群落。

明洪熙元年(1425年),赵王朱高燧来到他的封地彰德后,一眼便看中了这里(彰德府署),其时正值明仁宗朱高炽登上皇位,赵王朱高燧为亲王千岁,权倾一时。位于马号街的彰德府署只好乖乖让位于赵王府,改建成为赵藩王府。原彰德府府署移建于城内“西百武”,即今东大街、鼓楼东街,神路街、南大街围合的区域。安阳城里从此有了“新府”、“老府”之分。明正德十六(1521年),知府陈策重拓彰德府署。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知府黄邦宁重修彰德府署。

安阳县署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知县蔡诚创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知县张鹤主持重修。安阳县署位于原城内光华坊,今县东街与县西街接合部位,在街道的北侧。县署南面直对的街道名叫县前街,其东南方位近邻明代赵王府。

明洪武初年改筑彰德府城后的首任安阳县知县蔡诚,主持修建县署、庙学。据明《嘉靖彰德府志·官师志》记载,蔡诚是体恤民情的地方官吏,明洪武初年他履任安阳县知县时,长期战乱使田地荒芜,百姓衣食无着。蔡诚在县署厅堂宴请豪门富户,亲立字据担保将耕牛借给贫苦农家耕田使用,并由官府出资襄助农耕,由是地辟民富,民生改善。

从明洪武初一直到民国年间,安阳县署历明清两代,在县东街、县西街之间历500多年,位置未有变动。清代嘉庆年间的《安阳县志》记载,县署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建筑群落中轴对称。大门前有照壁,后有仪门,大堂即公堂,位居中轴线制高点,面阔五间,前有抱厦三间,气势威严;其后还设有二堂、三堂。大堂两侧分设礼、户、吏,工、刑、兵六房。县署轴线东侧设土神庙、关帝庙、皂隶厅、内账房、承发房、监狱;轴线西侧设申明厅、奖善厅、花厅、大书房、签押房、内宅等。

清宣统三年(1911年),朝廷下谕裁撤全国府治首县,民国元年(1912年)废安阳县,其地直属彰德府。民国初1913年又废彰德府,恢复安阳县,这时县署由县东街迁往东大街,原址改换门庭,成为戒烟所和监狱。1999年冬开通文峰中路时,老县署消失。东大街的彰德府署改设为安阳县署,后改称安阳县政府。民国22年(1933年)初,设河南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于原彰德府署,时浙江黄岩人方策履任督察专员,兼任安阳县县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始与安阳县政府合署办公。

彰德府署

清乾隆五十二年《彰德府志》彰德府署图

府署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建大门、正厅,厅后为后堂,后堂后面为知府官厅。前列仪门、六房、永盛库、土神司。府署内东有经历司,西有照磨所、官吏舍。府署门前建有一面高大的影壁墙,由是其南面的街道便被称为“府照壁街”,后更名“影壁后街”,沿袭至今。

仪门也称礼仪门,其中门平常关闭,只有在知府出巡或恭迎上宾与喜庆日才开放。东门为“人门”,西门为“鬼门”。平时两门可随意行走,但人犯提审或押解时则只能走鬼门。

大堂建筑宽敞威严,颇有气势。主体为典型的清式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梁。硬山式屋顶,堂前为卷棚。檐用斗拱,显示了府衙大堂规格。大堂又称公廉堂,是知府开读诏旨、接见官吏、举行重要仪式、公开审理决讼案件的地方。大堂明间正中设公案,两侧“肃静”、“回避”牌及其他仪仗。背景设屏风,上绘云雁,东西稍间辟为夹室,记录堂谢口供。

大堂前东西两侧为府衙的六房。东侧为上,是吏、户、礼;西侧为下,是兵、刑、工,各为一间。府衙设置六房,正是和中央六部分管国事的政体相一致。

大堂后面为二堂又称后堂,规模仅次于大堂,面阔小,而进深又比大堂多,因此多了几分深遂。府衙中的重大案件一般都在二堂审理。誉录房抄完口供后,知府退堂,从二堂西稍间进入耳房,到师竹轩里签判,然后才可到大堂进行公开审理。

三堂也称官邸,是知府处理内务的地方。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机密事件,处理隐私案件常在这里进行。三堂以后宅门内为知府亲眷居住。府衙东跨院为仓房、东书房。西跨院为寅宾铺,西书房、花厅。

彰德府署

安阳县城市图 民国二十三年制

民国二年(1913年)废彰德府,府署改设为安阳县署。1933年初,这里成为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兼安阳县政府驻地。

1937年11月5日,日军侵华安阳沦陷。1937年11月27日,日军在安阳县成立伪河南省自治政府。1938年4月20日,日军将伪河南省自治政府称河南公署,同时在安阳成立豫北道。日伪河南省自治政府(河南公署)驻地为原彰德府署所在地。

1949年5月6日清晨,人民解放军攻占了位于东大街的专员公署和县政府,这里见证了安阳解放。解放后上世纪50年代,这里为安阳市人民政府所在地,1956年为安阳市人民委员会所在地(安阳老城东大街)。

1961年,这里为安阳专署文教局使用,此后这个大院落曾为安阳军分区、安阳市文化局家属院。随着时光的流逝,彰德府署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只有彰德府署内残存的清代建筑,还能唤起人们的记忆。

彰德府署

1953年3月18日至23日,共青团安阳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图为全体代表在市政府门口的合影。

彰德府署

1954年9月,安阳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在市政府礼堂举行。图为全体代表在市政府门口的合影。

彰德府署(相州州廨)历经宋、金、元、明、清五代至民国初年,设置逾千年之久,为豫北地区最高权力机构。20世纪50年代初,这里成为安阳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后,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办公需要,对安阳伪专员公署进行了改造建设,彰德府署清代大堂、二堂等建筑相继拆除,建造了大门、影壁墙、大礼堂、青砖红瓦的办公楼(二层)等办公及配套建筑。

二、彰德府署(安阳县署)的修复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历经近600年风雨洗礼,彰德府署遗址犹存。其大门背面的梁架为明代所构筑,现已坍塌毁坏,后院有两座清代建筑保存基本完好,亟待加强保护。上世纪50年代市政府所建的大礼堂和办公用房,直到今天仍保留在这座院落里。前些年,市文物部门拟将这里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彰德府署急待修复。

1、修旧如旧,维持原貌。府署内,各时期的建筑共存,损坏程度不等。为了保持其文化底蕴,尽量维持原貌,修旧如旧,反映历史,反映原貌。

2、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问题,招商引资,增资扩股,建立彰德府暑股份公司,政府控股,可吸引多个股东,投资修复。

3、打造影视基地,根据修复后的建筑状况,打造某一时期的影视基地。

4、展示,历史文化展示、解放前后文物展示与府署文化展示(包括实物,图片,视频,影视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