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蒋介石到死想不通,为何将门之子都投共?

作者:八卦小娱圈

蒋介石怎么可能预见到,那位三十年前与他在保定军校共度时光的好友,段云峰将军的两个子嗣,竟然接连走进他的侍从室。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两个出身于显赫将门的少年,为何会选择与共产党站在同一阵线。

蒋介石到死想不通,为何将门之子都投共?

段伯宇与段仲宇,分别站在蒋介石的左一和左二。而当时的侍从室,对于整个中国而言,宛如一座深不可测的王宫,威严神秘,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踏入的。进入这座宫殿,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无异于攀登仙山,一望难及。当时,那些怀揣梦想、盼望能近距离为君王效力的人们,仿佛滔滔不绝的河流,纷纷向着这座圣殿涌去。

那么,什么魔力使得如此众多的人们如此倾慕侍从室呢?从政治角度来看,能跻身其中的人,被视为“党国”的中坚,是蒋介石最为倚重的亲信,因此身份尊贵,享有难以估量的荣誉。在经济上,侍从室所提供的薪酬待遇,更是让众多官员羡慕不已。另外,从职业发展的视角,侍从室毫无疑问是一个事业的春蓬,那里的每一位成员都拥有无尽的前途。

尽管如此,蒋介石对于进入侍从室的人员选拔极为严格。他对于每一位候选人都要亲自审核,面试,不容有失。他的用人准则中,优先考虑的是是否为黄埔军校或陆军大学的毕业生。而后,其籍贯、家庭背景以及推荐人的身份都成为他用人的考量标准。

蒋介石到死想不通,为何将门之子都投共?

古代的智者们常说:“任人唯贤”,意思是选拔人才不能只看亲疏,而应看其才能。但蒋介石却与之背道而驰,他的用人哲学更偏向于“任人唯亲”。诸如侍卫长俞济时、副侍卫长蒋孝先等,几乎都与蒋介石有着或近或远的亲属关系。这也足以证明,蒋介石在侍从室的用人策略,深受其个人情感和家族观念的影响。

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和权力,蒋介石选择围绕自己最亲近的人。这种做法也隐约反映出他对外部世界的不信任和担忧。但历史已经证明,过于依赖家族和亲信,可能会导致统治的脆弱。当权力过于集中,而不是基于公正和能力来分配,那么这种权力的基础就是不稳固的。

蒋介石对于身边侍从的选拔,注重其对自己的绝对忠诚与信赖。进入其身边,必需经过一番严格的审查和验证,他绝不允许不完全信任的人在自己身边活动。想必您好奇,段伯宇和段仲宇这对兄弟,为何能作为河北人,而非与蒋介石同乡的浙江人,进入蒋的核心团队,并创下了两兄弟同在侍从室工作的特殊纪录。笔者研究后发现,这背后与他们的父亲,段云峰将军,有着深厚的渊源。

蒋介石到死想不通,为何将门之子都投共?

早在1907年,段云峰与蒋介石曾是陆军速成学堂的同窗。也许是那份校友间的深厚情谊,让蒋介石对段家兄弟加以信赖并赋予特殊的机会。但为了更深入了解此事,我们不妨回顾一下20世纪初的历史背景。

蒋介石在中国政坛崭露头角,主导国家近二十多年,其成功的背后,与他坚定地掌握军权、深信军队为权力的根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的起点,便是军事。而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保定军校是他初尝军事学问的起点,而段云峰,正是他在此时结识的同窗。在中国的军事历程中,保定军校占据了不小的篇章。它和黄埔系一样,都是国民党军队的坚强后盾。

保定军校的前身,陆军速成学堂,源自北洋武备学堂,于1906年更名。当时的清朝,面对外部压迫,深知必须建立起强大的军队。于是,投入巨资,开办军事学府,培养军官人才。当袁世凯于1902年担任直隶总督,他立刻行动,不仅组建新军,更在保定设立多所军事学府,北洋武备学堂便是其中之一。后来,该校归属陆军部,并更名为陆军速成学堂。正是在这里,蒋介石和段云峰这两名年轻学子,于1907年相识。

蒋介石到死想不通,为何将门之子都投共?

段云峰,出身于保定的普通家庭,虽生活清贫,但却因家族的期望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最终进入陆军速成学堂。正是这份机缘,让他与蒋介石结缘;而这份深厚的友情,也为他的两子,日后与蒋介石并肩作战,创下了令人称奇的历史篇章。当时的蒋介石,还用名蒋志清。

1905年春风落叶之际,九岁的他携梦远航至日本。原本志存参军,但由于清政府未曾给予他必要的支持,他转而踏入了清华的殿堂。那年夏,东京的天空下,孙中山高举了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旗帜,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剧中,有一个角色名叫陈其美,他出身湖州,与蒋介石的相识,对后者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命运似乎对蒋并不是一路顺风。在他心怀军事梦想的日子里,1906年的寒冬,他失落地离开日本,回到了故乡奉化溪口。但就在他最不寄望的时刻,保定的消息如春天的阳光,温暖了他的心。清政府在保定开设的陆军速成学堂开始招生,他看到了军事梦想再次燃起的希望。

段云峰,他的同乡,已在保定军校磨砺。但蒋介石的路却不那么平坦。在公开考试的激烈竞争中,蒋介石几乎失去了机会。但他坚毅的性格让他走到了考试前线,尽管身体欠佳。考官问及年纪,他的年轻似乎成了阻碍,但他坚定地辩白自己的决心和资历。考官被他的坚韧所打动,给予了他机会。这一决策,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

蒋介石到死想不通,为何将门之子都投共?

从浙江的海边小镇到河北的大都市,蒋介石背着对未来的期望,跨越了千里。1907年夏,他终于踏入了保定陆军速成学堂。这所学堂,由袁世凯创办,宏大且设施齐备,犹如一个宏伟的宫殿。大门矗立,门前的石狮庄重而威严,教室和学生宿舍都显得那么肃穆而庄严。

那片陈旧的砖瓦结构显得既舒适又实用,每一砖每一瓦都蕴含着时代的印记。蒋介石选择了炮兵学科,而段云峰则专攻步兵之术。回首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尽管没有现今的高科技武器,炮兵仍被誉为“战场之王”,决策胜负的重要棋子。蒋介石熟知甲午战争时的屈辱历程。当时,威海卫军港的防线坚实,强大的德国大炮傲视四方,却未能挡住日军的狡猾策略,最终导致悲剧。日俄战争中,日军又借助炮兵力量,改变了战局。清政府深知海军的强大是源于其炮兵的力量,故蒋介石投身炮兵之学。段云峰选择步兵学科的原因,是他坚信真正决定战争结局的是勇敢的士兵。

学院内,一群年轻的学子满怀激情,议论时事,对抗清朝的腐败。当时的风云变幻,孙中山的同盟会如火如荼,蒋介石因摘辫之事,成为了焦点。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清政府曾命令汉人薙发,蒋介石毅然剪辫,此举赢得了许多同学,包括段云峰的敬重。

还有一次,日本军医教官以侮辱的态度比喻中国,激起了众多学生的愤慨。蒋介石用机智的回应,为自己争取了尊重。他拆解了那位教官的比喻,用逻辑打败了对方,使其哑口无言。那日,蒋介石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更为中国人争回了一丝尊严。

赵理泰,当时的保定军校校长,原应依规对反抗教官的蒋介石施以重罚,乃至开除学籍。然而,赵深知事由日本教官而起,因此对蒋介石持有同情之心,并仁慈处理。此后,虽然蒋不属日文班学生、按理不得参与留学日本的考试,赵仍然破例放行,允其应试。成功的蒋介石于1908年远赴日本深造。

而段云峰,在1908年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先后在陆军第六镇及第二镇实习和候命。1910年,他成功考入禁卫军,并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以同盟会成员身份积极参与反清与反袁世凯的斗争。1912年,他进入陆军将校讲习所学习,后于1916年加入保定军校任战术教官。在该校,段云峰培育了众多军政精英,如陈诚、白崇禧等,皆是其桃李。

1924年,冯玉祥倡议“北京政变”,带动了中国政坛的一大波动,段祺瑞随后成为了临时总执政。在其治下,刘汝贤任参谋本部次长,并召请段云峰担任科长及总务厅长,实际上相当于代理副总参谋长。这段经历,使得段云峰在军界威望更盛。

段家,作为将门之家,背景显赫。因此,当段家两兄弟进入蒋介石的侍从室时,众人并不感到意外。但蒋介石万万没想到,出身这样的家庭的段家兄弟,竟然都选择了共产党这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