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蔣介石到死想不通,為何将門之子都投共?

作者:八卦小娛圈

蔣介石怎麼可能預見到,那位三十年前與他在保定軍校共度時光的好友,段雲峰将軍的兩個子嗣,竟然接連走進他的侍從室。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這兩個出身于顯赫将門的少年,為何會選擇與共産黨站在同一陣線。

蔣介石到死想不通,為何将門之子都投共?

段伯宇與段仲宇,分别站在蔣介石的左一和左二。而當時的侍從室,對于整個中國而言,宛如一座深不可測的王宮,威嚴神秘,不是任何人可以随意踏入的。進入這座宮殿,對于大多數人而言,無異于攀登仙山,一望難及。當時,那些懷揣夢想、盼望能近距離為君王效力的人們,仿佛滔滔不絕的河流,紛紛向着這座聖殿湧去。

那麼,什麼魔力使得如此衆多的人們如此傾慕侍從室呢?從政治角度來看,能跻身其中的人,被視為“黨國”的中堅,是蔣介石最為倚重的親信,是以身份尊貴,享有難以估量的榮譽。在經濟上,侍從室所提供的薪酬待遇,更是讓衆多官員羨慕不已。另外,從職業發展的視角,侍從室毫無疑問是一個事業的春蓬,那裡的每一位成員都擁有無盡的前途。

盡管如此,蔣介石對于進入侍從室的人員選拔極為嚴格。他對于每一位候選人都要親自稽核,面試,不容有失。他的用人準則中,優先考慮的是是否為黃埔軍校或陸軍大學的畢業生。而後,其籍貫、家庭背景以及推薦人的身份都成為他用人的考量标準。

蔣介石到死想不通,為何将門之子都投共?

古代的智者們常說:“任人唯賢”,意思是選拔人才不能隻看親疏,而應看其才能。但蔣介石卻與之背道而馳,他的用人哲學更偏向于“任人唯親”。諸如侍衛長俞濟時、副侍衛長蔣孝先等,幾乎都與蔣介石有着或近或遠的親屬關系。這也足以證明,蔣介石在侍從室的用人政策,深受其個人情感和家族觀念的影響。

為了維護他的統治和權力,蔣介石選擇圍繞自己最親近的人。這種做法也隐約反映出他對外部世界的不信任和擔憂。但曆史已經證明,過于依賴家族和親信,可能會導緻統治的脆弱。當權力過于集中,而不是基于公正和能力來配置設定,那麼這種權力的基礎就是不穩固的。

蔣介石對于身邊侍從的選拔,注重其對自己的絕對忠誠與信賴。進入其身邊,必需經過一番嚴格的審查和驗證,他絕不允許不完全信任的人在自己身邊活動。想必您好奇,段伯宇和段仲宇這對兄弟,為何能作為河北人,而非與蔣介石同鄉的浙江人,進入蔣的核心團隊,并創下了兩兄弟同在侍從室工作的特殊紀錄。筆者研究後發現,這背後與他們的父親,段雲峰将軍,有着深厚的淵源。

蔣介石到死想不通,為何将門之子都投共?

早在1907年,段雲峰與蔣介石曾是陸軍速成學堂的同窗。也許是那份校友間的深厚情誼,讓蔣介石對段家兄弟加以信賴并賦予特殊的機會。但為了更深入了解此事,我們不妨回顧一下20世紀初的曆史背景。

蔣介石在中國政壇嶄露頭角,主導國家近二十多年,其成功的背後,與他堅定地掌握軍權、深信軍隊為權力的根基有着不可分割的關系。他的起點,便是軍事。而在他的軍事生涯中,保定軍校是他初嘗軍事學問的起點,而段雲峰,正是他在此時結識的同窗。在中國的軍事曆程中,保定軍校占據了不小的篇章。它和黃埔系一樣,都是國民黨軍隊的堅強後盾。

保定軍校的前身,陸軍速成學堂,源自北洋武備學堂,于1906年更名。當時的清朝,面對外部壓迫,深知必須建立起強大的軍隊。于是,投入巨資,開辦軍事學府,培養軍官人才。當袁世凱于1902年擔任直隸總督,他立刻行動,不僅組建新軍,更在保定設立多所軍事學府,北洋武備學堂便是其中之一。後來,該校歸屬陸軍部,并更名為陸軍速成學堂。正是在這裡,蔣介石和段雲峰這兩名年輕學子,于1907年相識。

蔣介石到死想不通,為何将門之子都投共?

段雲峰,出身于保定的普通家庭,雖生活清貧,但卻因家族的期望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最終進入陸軍速成學堂。正是這份機緣,讓他與蔣介石結緣;而這份深厚的友情,也為他的兩子,日後與蔣介石并肩作戰,創下了令人稱奇的曆史篇章。當時的蔣介石,還用名蔣志清。

1905年春風落葉之際,九歲的他攜夢遠航至日本。原本志存參軍,但由于清政府未曾給予他必要的支援,他轉而踏入了清華的殿堂。那年夏,東京的天空下,孫中山高舉了反抗清朝封建統治的旗幟,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在這波瀾壯闊的曆史劇中,有一個角色名叫陳其美,他出身湖州,與蔣介石的相識,對後者的命運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命運似乎對蔣并不是一路順風。在他心懷軍事夢想的日子裡,1906年的寒冬,他失落地離開日本,回到了故鄉奉化溪口。但就在他最不寄望的時刻,保定的消息如春天的陽光,溫暖了他的心。清政府在保定開設的陸軍速成學堂開始招生,他看到了軍事夢想再次燃起的希望。

段雲峰,他的同鄉,已在保定軍校磨砺。但蔣介石的路卻不那麼平坦。在公開考試的激烈競争中,蔣介石幾乎失去了機會。但他堅毅的性格讓他走到了考試前線,盡管身體欠佳。考官問及年紀,他的年輕似乎成了阻礙,但他堅定地辯白自己的決心和資曆。考官被他的堅韌所打動,給予了他機會。這一決策,改變了他的命運軌迹。

蔣介石到死想不通,為何将門之子都投共?

從浙江的海邊小鎮到河北的大都市,蔣介石背着對未來的期望,跨越了千裡。1907年夏,他終于踏入了保定陸軍速成學堂。這所學堂,由袁世凱創辦,宏大且設施齊備,猶如一個宏偉的宮殿。大門矗立,門前的石獅莊重而威嚴,教室和學生宿舍都顯得那麼肅穆而莊嚴。

那片陳舊的磚瓦結構顯得既舒适又實用,每一磚每一瓦都蘊含着時代的印記。蔣介石選擇了炮兵學科,而段雲峰則專攻步兵之術。回首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盡管沒有現今的高科技武器,炮兵仍被譽為“戰場之王”,決策勝負的重要棋子。蔣介石熟知甲午戰争時的屈辱曆程。當時,威海衛軍港的防線堅實,強大的德國大炮傲視四方,卻未能擋住日軍的狡猾政策,最終導緻悲劇。日俄戰争中,日軍又借助炮兵力量,改變了戰局。清政府深知海軍的強大是源于其炮兵的力量,故蔣介石投身炮兵之學。段雲峰選擇步兵學科的原因,是他堅信真正決定戰争結局的是勇敢的士兵。

學院内,一群年輕的學子滿懷激情,議論時事,對抗清朝的腐敗。當時的風雲變幻,孫中山的同盟會如火如荼,蔣介石因摘辮之事,成為了焦點。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清政府曾指令漢人薙發,蔣介石毅然剪辮,此舉赢得了許多同學,包括段雲峰的敬重。

還有一次,日本軍醫教官以侮辱的态度比喻中國,激起了衆多學生的憤慨。蔣介石用機智的回應,為自己争取了尊重。他拆解了那位教官的比喻,用邏輯打敗了對方,使其啞口無言。那日,蔣介石的行為,不僅赢得了同學們的掌聲,更為中國人争回了一絲尊嚴。

趙理泰,當時的保定軍校校長,原應依規對反抗教官的蔣介石施以重罰,乃至開除學籍。然而,趙深知事由日本教官而起,是以對蔣介石持有同情之心,并仁慈處理。此後,雖然蔣不屬日文班學生、按理不得參與留學日本的考試,趙仍然破例放行,允其應試。成功的蔣介石于1908年遠赴日本深造。

而段雲峰,在1908年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後,先後在陸軍第六鎮及第二鎮實習和候命。1910年,他成功考入禁衛軍,并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以同盟會成員身份積極參與反清與反袁世凱的鬥争。1912年,他進入陸軍将校講習所學習,後于1916年加入保定軍校任戰術教官。在該校,段雲峰培育了衆多軍政精英,如陳誠、白崇禧等,皆是其桃李。

1924年,馮玉祥倡議“北京政變”,帶動了中國政壇的一大波動,段祺瑞随後成為了臨時總執政。在其治下,劉汝賢任參謀本部次長,并召請段雲峰擔任科長及總務廳長,實際上相當于代理副總參謀長。這段經曆,使得段雲峰在軍界威望更盛。

段家,作為将門之家,背景顯赫。是以,當段家兩兄弟進入蔣介石的侍從室時,衆人并不感到意外。但蔣介石萬萬沒想到,出身這樣的家庭的段家兄弟,竟然都選擇了共産黨這一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