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魏征尸骨未寒,李世民砸掉他的墓碑,这是有多大仇?

作者:纵古观今谈历史

一直以来,在历史的记载中唐太宗和魏征,都被看做是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模范。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敢于直谏君王、从谏如流,有事说事,从来不在乎触怒龙颜;唐太宗李世民善于接受臣子们的意见,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理。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失声痛哭,说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我经常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天魏征死了,一鉴亡矣。”君臣二人相处的关系堪称佳话,千百年来,可谓无人能出其左右!

魏征尸骨未寒,李世民砸掉他的墓碑,这是有多大仇?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的婚约,甚至于一怒之下亲手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之前之后形同两人,这是何缘故?难道君臣二人之间早就有了不为外人所知的矛盾?

对于唐太宗这种“雷人”的异常举动,有人提出两种看法:

一、魏征生前曾大力向李世民举荐杜正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之才。可是后来杜正伦、候君集等人竟然纷纷因犯法、造反叛乱等被处以极刑,伤了唐太宗的心;

二、魏征曾将自己与太宗一问一答的谏诤言辞的记录,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犯了唐太宗的忌。

下面就这两种说法详细分析一下:

先来看魏征。魏征最希望的是能够遇到了解自己、敢用自己的君主,很明显唐太宗就是这样的人。他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往往据理力争,从不委曲求全,唐太宗经常被魏征辩驳得下不了台阶。当然唐太宗表现出的自然是宽容大度,甚至还鼓励群臣向魏征学习敢于直谏。但是,纵观魏征的一生,据《旧唐书》《贞观政要》等史料的记载,魏征的谏奏一共达到了两百余次,内容涉及国家大事等很多方面,魏征屡次过火地触怒龙颜,甚至连李世民的私生活都要说上几句,换成谁都受不了如此令人头疼的臣子吧?

魏征尸骨未寒,李世民砸掉他的墓碑,这是有多大仇?

据说有一次,魏征从外面回来,看到皇帝车驾齐备,像是要出门,他见到魏征,突然又下命令将车马驱回。魏征不解,就问唐太宗。唐太宗苦笑:“我起初是有这个想法,但是被你看见了,怕你又要谏诤一番,只好作罢。”某日,唐太宗得到一只西域进贡的特别好的鹞鹰,非常喜欢,把它架在胳膊上,逗着它玩儿。突然他远远望见魏征走来,急忙把鹞鹰揣在怀里藏了起来。魏征看见了,但是假装不知情,故意上奏了很多事情,等魏征离开,鹞鹰早给憋死了。

再看唐太宗,年龄上,他比魏征小20岁,当时他起用魏征,是真正看重魏征的才能和耿直的性格。但是,毕竟二人在知识上、经历上以及政治地位上有着迥然的差异,很多情况下,唐太宗的处境和想法魏征是很难完全明白的,更何况皇帝也是人,而李世民更是一个很有主见、有着开拓盛世宏图大志的君主,也有自己的主张、爱好和个人生活。那么,如果受到魏征的屡次烦扰和阻止,那么,即使他再“从谏如流”也会无法忍受,迟早有一天会爆发。

魏征尸骨未寒,李世民砸掉他的墓碑,这是有多大仇?

终于,发生了导火线事件。魏征在临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才能。可是杜正伦、候君集等人后来竟然纷纷因犯法、造反叛乱等被处以极刑,令唐太宗很是怀疑魏征当初的动机是否正确。此时,唐太宗终于发泄出心中的歇斯底里的怒火,毁掉婚约,推倒墓碑,令人瞠目结舌。

上面两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魏征屡次过火的“犯颜直谏”,使唐太宗产生“逆反心理”,推倒墓碑不过是唐太宗因为长期受到压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

不过,后来,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的唐太宗在攻打外患受挫后,不由得发出了“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长叹,才领悟到魏征的重要,令人将其墓碑重新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