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著名美籍华裔记者赵浩生印象

作者:大河网
著名美籍华裔记者赵浩生印象

防漏,电梯直达安全岛

记者 刘亚东A

著名美籍华裔记者赵浩生印象

我第一次从母亲那里听到这个名字,我记得她把赵浩生在《参考新闻》上署名的文章圈起来,让我读一读。那时,我还在上小学,正盯着世人好奇的目光。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中国的大门刚刚打开。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美籍华裔著名记者赵浩生进入了新中国的视野。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赵浩生带来了微风。微风吹向我的母亲,吹向我,也吹向无数中国人。

后来,我还当了记者,在美国工作了五年多。虽然我的家离赵浩生在康涅狄格州的家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但我从未见过面。现在,当我采访已经是老人的赵浩生时,我并不感到困惑。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如果我的母亲还在那里,她会问我向赵老问什么问题?

"出去只是为了回去。

在王府饭店的一个房间里,我遇到了这个1000小时的老前辈。在正式采访之前,我们用英语聊天。我小时候把看《参考新闻》的事情告诉了赵老,并代表母亲向赵老致以敬意和问候。没想到,这却让赵老打开了盒子。

著名美籍华裔记者赵浩生印象

赵浩生网络图片

"谁一直在鼓励一个孩子从倒在地上,到牙齿语言,到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是母亲!母亲的鼓励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当一个人成功或沮丧时,人们可以感受到母亲的鼓励和期待。因此,无论海外华人多么成功,如果母亲不知道,如果祖国不知道,他也不会感到满足,他们对祖国的感情,祖国的感情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感觉可能不被很多中国人所理解。早年在日本,我买了我的第一辆车。当我拿到钥匙并开始介绍时,我突然想到,如果老太太坐在我旁边,那该有多好。中国人说,易进回国了。"金色"这个词不仅代表物质,还代表精神。这是一种天上的垃圾,海死石腐烂不能改变人性。"

多么和蔼可亲的长者!不知不觉中,我和赵老之间的距离感消失了。他告诉我,他今年5月参加了青岛侨务办公室组织的座谈会,并作了题为"走出去就是要回来"的简短演讲。140年前,中国把学生送到国外,第一个送到了耶鲁大学,由荣荣和詹天佑领导,耶鲁还有很多故事流传。既然有国际学生,我们一直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出国留学?就是出国深造,回国,服务祖国。几代国际学生一直受到这种信念的指导。留学生对祖国的贡献,有目共睹。"解放前我们都出国了,解放后几十年都与祖国隔绝,但我们从未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所以祖国改革开放后,我们争先恐后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做点什么。我现在已经81岁了,自1973年第一次回来以来,我已经回国81次了。"

改革开放以来,已有30多万留学生出国留学。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回返者越来越多,据统计,总数已超过11万人。不久前,赵老看到一位留学生写的诗,题目是《出门就是要回来》,非常感动。他认为,中国的留学政策应该进一步放开,不怕人才流失,大多数留学生都会回来。"早不回来晚回来,人不回来钱回来,人不回来知识回来,人不回来心还!"

赵老特别称赞林玉堂先生,将他与孔福子相提并论。"孔夫子德加天天,林玉堂向中国和西方学习。20世纪60年代中期,林玉堂在美国成名,经济十分丰富,在纽约曼哈顿岛有一套非常好的公寓,但总有一种漂泊感,想回家。赵老问他,你住得那么舒服,从窗外看,是一栋色彩缤纷的高楼,多么美丽啊。林玉堂回答说,"我希望从窗外看,是那堵红墙绿树。"绿树红墙"是典型的家乡场景。后来,赵老写了一篇专访,表达了林玉堂的思乡之情,他无法想象被蒋介石读到。蒋介石邀请林晖到台湾,给了他一块地和一所房子。

如今,年迈的赵老越来越患上了和林玉堂一样的"思乡病"。最初,耶鲁大学的艺术与历史教授不能退休。但1973年后,赵老经常回国。起初,这只是一个回家的假期,然后事情变得越来越多。Sophore是耶鲁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于1986年自愿退休。在中美争斗时期,赵老的心情是最困惑的。当他1973年回国时,他已经离开家乡25年了。"我一回来,对思乡之情的怀旧似乎就像一场洪水冲破了堤坝,它已经失控了。在我看来,中国和美国就像一个平衡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中方越来越重,我在中国待的时间越来越长。"

悲剧:先于中国化的西化

赵老有一个"全球"家庭。"我是中国人,我的妻子是日本人,我们住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我的女儿在纽约大学教书,她的小家庭在纽约;我的儿子在泰国,我有一个菲律宾女孩做他的妻子,我有一个泰国血统的孙子......"

"你的日语怎么样?"

"江泽民主席见到我时也问了我同样的问题。我告诉他,我的日本人可以欺骗一个日本女孩成为他的妻子。江主席笑了笑。"

"你在家里说日语吗?"

"不要说日语,会说英语。

"为什么?"

"水平没有上升,因为我没有再试一次。不管怎样,她来了,生米饭做了熟米饭。"

幽默、开明,也许这就是赵老健康、长寿的秘诀。在海外,赵老和他的老伙伴们经常感到孤独。当真的很难的时候,他唱给老同伴听:"大刀砍掉了魔鬼的头!"老同伴从来没有抗议过,因为他知道是老男孩在玩。

赵的老搭档也是耶鲁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享年近70岁。最近,她报名参加了耶鲁大学一年级的中文课,学习非常仔细。赵老这次在北京,她每天都会拨打国际电话,请赵老帮她修改作业。

著名美籍华裔记者赵浩生印象

赵浩生家南方日报

说到学习中文,赵不会忘记1966年初在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一间非常豪华舒适的公寓里对宋美玲的采访。蒋太太曾经给人的印象是,除了宏伟之外,还有善于争权、勤劳的传说。但赵老在采访中发现,宋美玲作为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上流社会女性,更能体现典型美国女性典型的开朗和朴素的性格特征,而不熟悉政治问题,不感兴趣。赵老问宋美玲的问题之一,是大学毕业前还是毕业后学习。

宋美玲本人在不到9岁的时候就出国了,大学毕业后回国,对中国的国情一无所知。回国后,宋美玲觉得自己先要了解中国,才能为社会服务,于是她聘请了一位老先生,每天教她背诵古籍,虽然当时很痛苦,但后来受益终生。她认为,大学毕业前出国的好处是容易适应环境,快速接受新思想、新知识,但缺点是有可能认为外国没事,忽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而大学毕业后,往往难以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权衡利弊,赵老主张大学毕业后一定要到中国学习。在中国历史文化有了相当的了解和认可之后,您将在出国前选择性地吸收营养物质。大多数成功的海外学生在中国完成大学学业后出国。"如果没有必要,不要在你对中国一无所知的年纪去美国。这可能会导致悲剧 - 美国人总是把你视为黄人,而中国人把你当成假货。"

赵老也告诫人们,不要以为英语代表先进文化,其实它只是一种工具。世界上有很多英语小国,人们的英语嚎叫,但仍然很落后。日本人从来都不会说英语,但这个国家很强大。现在,这个国家有些人很自豪地从小就把孩子送到美国。不知道,这样,孩子的英语学得好,但这个孩子将来可能就不是他的了。因为这个孩子在意识形态的感受、文化认同等方面会成为一个与中国毫无关系的人。

另一方面,赵老建议,国内留学政策不应过于注重科技,也要注重学习和借鉴国外人文学科,如美国人才观。当赵的一位同学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时,她设计了一个计划,用可以在附近的五金店买到的材料制造最原始、最简单的原子弹。结果,该计划吓坏了联邦调查局。赵老的儿子会做木工。当他进入耶鲁大学时,他拍了一张家具的照片,并附在申请材料上,并被录取了。几年前,哈佛大学录取了一名学生,因为他精心设计了一个抢劫波士顿一家银行的计划。赵老很欣赏胡石先生的名言:"大胆的假设,仔细的证据。"我不知道这在国内是否可以接受,但它确实包含了许多真理。

为了能够再做一次,或者想成为一名记者

采访最后,赵老给了我两本他新出版的书。一本是《赵昊生名人访谈集》,另一本是《赵浩生回忆录,祖国80年———》,后者是他手头的最后一本书。

著名美籍华裔记者赵浩生印象

《赵浩生名人访谈集》网图

著名美籍华裔记者赵浩生印象

《家八十年——赵浩生回忆录》

网络图片

20世纪是一个宏伟的世纪,但也是一个星光熠熠的世纪。在这个跌宕起伏的中国近代史画廊中,赵浩生作为记者,不仅是热情的参与者,更是"坐在前排"的见证人,并多次被置于中国政坛的中心角色,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宋美玲、沈玉茹......虽然赵浩生从1948年到1973年与祖国隔绝了四分之一个世纪,但中华文化的滋养始终是通过一根无形的"脐带"来滋养他的心。他不断用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的视角和中国的笔触,记录出一个精彩的瞬间,勾勒出一张栩栩如生的脸,林玉堂、洋基家、李克染、董浩云、裴铭......

1947年,著名数学家华罗轩受邀赴美讲学前,被蒋介石召到庐山接教。碰巧的是,赵昊生此时也在庐山。于是,赵浩生找机会采访他,后来在《天才数学家华罗轩》上写了一篇文章。赵浩生问华洛轩,科学和政治能分开吗?经过深思熟虑,华晖承认,科学和政治真的不能分开。但中国科学家必须试图将两者分开。否则,就不会有微观成就。"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梦想实现了,中国真的开始建设和平,不仅科学家不会再受苦,而且整个国家都将生活在笑声中。由此,赵浩生让人们真正听到了那个时代一代数学家的声音。

赵浩生之所以让许多后代感到高兴,是因为他对新闻事业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自己独特的观点。他用《谈话访谈》作为赵浩生名人访谈集的"前言"。"我已经80岁了,如果有人问我,如果我回到过去,你小时候最喜欢的工作是什么?"他写道。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记者"。他要求采访他的角色是"有内容,深度,新闻价值和更多的历史价值"。记者的人物采访,其风格应该有大政治家谈世界,大学里的人谈人生和宇宙奥秘的高度,参观者和参观者应该有相同的交流智商,才能让读者和观众感受到无限的意义。应该说,这些在赵昊生的众多新闻作品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在《祖国80年》一书序言的结尾,赵浩生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觉:"难得的夕阳无限好,为什么接近黄昏。我希望《在家80年》只是我回忆录的第一卷。来日本很久,有更好的日子等待,还有更多精彩的文章要写!"

(本文原载于2001年11月9日科技日报,作者:南开大学二级教授、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原科技日报主编)

附言

2012年6月29日,92岁的赵浩生在美国去世。为了完成他的临终关怀,他84岁的妻子金全之慧于2014年5月25日将他的一半骨灰带回他的家乡河南省,与她的父母一起埋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