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著名美籍華裔記者趙浩生印象

作者:大河網
著名美籍華裔記者趙浩生印象

防漏,電梯直達安全島

記者 劉亞東A

著名美籍華裔記者趙浩生印象

我第一次從母親那裡聽到這個名字,我記得她把趙浩生在《參考新聞》上署名的文章圈起來,讓我讀一讀。那時,我還在上國小,正盯着世人好奇的目光。

20世紀70年代初,随着兩國關系的改善,中國的大門剛剛打開。正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曆史時刻,美籍華裔著名記者趙浩生進入了新中國的視野。從中國看世界,從世界看中國,趙浩生帶來了微風。微風吹向我的母親,吹向我,也吹向無數中國人。

後來,我還當了記者,在美國工作了五年多。雖然我的家離趙浩生在康涅狄格州的家隻有一個小時的車程,但我從未見過面。現在,當我采訪已經是老人的趙浩生時,我并不感到困惑。我的第一個想法是,如果我的母親還在那裡,她會問我向趙老問什麼問題?

"出去隻是為了回去。

在王府飯店的一個房間裡,我遇到了這個1000小時的老前輩。在正式采訪之前,我們用英語聊天。我小時候把看《參考新聞》的事情告訴了趙老,并代表母親向趙老緻以敬意和問候。沒想到,這卻讓趙老打開了盒子。

著名美籍華裔記者趙浩生印象

趙浩生網絡圖檔

"誰一直在鼓勵一個孩子從倒在地上,到牙齒語言,到一個蹒跚學步的孩子?"是母親!母親的鼓勵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當一個人成功或沮喪時,人們可以感受到母親的鼓勵和期待。是以,無論海外華人多麼成功,如果母親不知道,如果祖國不知道,他也不會感到滿足,他們對祖國的感情,祖國的感情是與生俱來的,這種感覺可能不被很多中國人所了解。早年在日本,我買了我的第一輛車。當我拿到鑰匙并開始介紹時,我突然想到,如果老太太坐在我旁邊,那該有多好。中國人說,易進回國了。"金色"這個詞不僅代表物質,還代表精神。這是一種天上的垃圾,海死石腐爛不能改變人性。"

多麼和藹可親的長者!不知不覺中,我和趙老之間的距離感消失了。他告訴我,他今年5月參加了青島僑務辦公室組織的座談會,并作了題為"走出去就是要回來"的簡短演講。140年前,中國把學生送到國外,第一個送到了耶魯大學,由榮榮和詹天佑上司,耶魯還有很多故事流傳。既然有國際學生,我們一直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出國留學?就是出國深造,回國,服務祖國。幾代國際學生一直受到這種信念的指導。留學生對祖國的貢獻,有目共睹。"解放前我們都出國了,解放後幾十年都與祖國隔絕,但我們從未忘記自己是中國人。是以祖國改革開放後,我們争先恐後地回到自己的崗位上,為祖國做點什麼。我現在已經81歲了,自1973年第一次回來以來,我已經回國81次了。"

改革開放以來,已有30多萬留學生出國留學。随着國内經濟的快速發展,回返者越來越多,據統計,總數已超過11萬人。不久前,趙老看到一位留學生寫的詩,題目是《出門就是要回來》,非常感動。他認為,中國的留學政策應該進一步放開,不怕人才流失,大多數留學生都會回來。"早不回來晚回來,人不回來錢回來,人不回來知識回來,人不回來心還!"

趙老特别稱贊林玉堂先生,将他與孔福子相提并論。"孔夫子德加天天,林玉堂向中國和西方學習。20世紀60年代中期,林玉堂在美國成名,經濟十分豐富,在紐約曼哈頓島有一套非常好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但總有一種漂泊感,想回家。趙老問他,你住得那麼舒服,從窗外看,是一棟色彩缤紛的高樓,多麼美麗啊。林玉堂回答說,"我希望從窗外看,是那堵紅牆綠樹。"綠樹紅牆"是典型的家鄉場景。後來,趙老寫了一篇專訪,表達了林玉堂的思鄉之情,他無法想象被蔣介石讀到。蔣介石邀請林晖到台灣,給了他一塊地和一所房子。

如今,年邁的趙老越來越患上了和林玉堂一樣的"思鄉病"。最初,耶魯大學的藝術與曆史教授不能退休。但1973年後,趙老經常回國。起初,這隻是一個回家的假期,然後事情變得越來越多。Sophore是耶魯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于1986年自願退休。在中美争鬥時期,趙老的心情是最困惑的。當他1973年回國時,他已經離開家鄉25年了。"我一回來,對思鄉之情的懷舊似乎就像一場洪水沖破了堤壩,它已經失控了。在我看來,中國和美國就像一個平衡點。随着年齡的增長,中方越來越重,我在中國待的時間越來越長。"

悲劇:先于中國化的西化

趙老有一個"全球"家庭。"我是中國人,我的妻子是日本人,我們住在美國康涅狄格州。我的女兒在紐約大學教書,她的小家庭在紐約;我的兒子在泰國,我有一個菲律賓女孩做他的妻子,我有一個泰國血統的孫子......"

"你的日語怎麼樣?"

"江澤民主席見到我時也問了我同樣的問題。我告訴他,我的日本人可以欺騙一個日本女孩成為他的妻子。江主席笑了笑。"

"你在家裡說日語嗎?"

"不要說日語,會說英語。

"為什麼?"

"水準沒有上升,因為我沒有再試一次。不管怎樣,她來了,生米飯做了熟米飯。"

幽默、開明,也許這就是趙老健康、長壽的秘訣。在海外,趙老和他的老夥伴們經常感到孤獨。當真的很難的時候,他唱給老同伴聽:"大刀砍掉了魔鬼的頭!"老同伴從來沒有抗議過,因為他知道是老男孩在玩。

趙的老搭檔也是耶魯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享年近70歲。最近,她報名參加了耶魯大學一年級的中文課,學習非常仔細。趙老這次在北京,她每天都會撥打國際電話,請趙老幫她修改作業。

著名美籍華裔記者趙浩生印象

趙浩生家南方日報

說到學習中文,趙不會忘記1966年初在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一間非常豪華舒适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對宋美玲的采訪。蔣太太曾經給人的印象是,除了宏偉之外,還有善于争權、勤勞的傳說。但趙老在采訪中發現,宋美玲作為深受美國文化影響的上流社會女性,更能展現典型美國女性典型的開朗和樸素的性格特征,而不熟悉政治問題,不感興趣。趙老問宋美玲的問題之一,是大學畢業前還是畢業後學習。

宋美玲本人在不到9歲的時候就出國了,大學畢業後回國,對中國的國情一無所知。回國後,宋美玲覺得自己先要了解中國,才能為社會服務,于是她聘請了一位老先生,每天教她背誦古籍,雖然當時很痛苦,但後來受益終生。她認為,大學畢業前出國的好處是容易适應環境,快速接受新思想、新知識,但缺點是有可能認為外國沒事,忽視自己的文化價值觀。而大學畢業後,往往難以融入當地的主流社會,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權衡利弊,趙老主張大學畢業後一定要到中國學習。在中國曆史文化有了相當的了解和認可之後,您将在出國前選擇性地吸收營養物質。大多數成功的海外學生在中國完成大學學業後出國。"如果沒有必要,不要在你對中國一無所知的年紀去美國。這可能會導緻悲劇 - 美國人總是把你視為黃人,而中國人把你當成假貨。"

趙老也告誡人們,不要以為英語代表先進文化,其實它隻是一種工具。世界上有很多英語小國,人們的英語嚎叫,但仍然很落後。日本人從來都不會說英語,但這個國家很強大。現在,這個國家有些人很自豪地從小就把孩子送到美國。不知道,這樣,孩子的英語學得好,但這個孩子将來可能就不是他的了。因為這個孩子在意識形态的感受、文化認同等方面會成為一個與中國毫無關系的人。

另一方面,趙老建議,國内留學政策不應過于注重科技,也要注重學習和借鑒國外人文學科,如美國人才觀。當趙的一位同學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時,她設計了一個計劃,用可以在附近的五金店買到的材料制造最原始、最簡單的原子彈。結果,該計劃吓壞了聯邦調查局。趙老的兒子會做木工。當他進入耶魯大學時,他拍了一張家具的照片,并附在申請材料上,并被錄取了。幾年前,哈佛大學錄取了一名學生,因為他精心設計了一個搶劫波士頓一家銀行的計劃。趙老很欣賞胡石先生的名言:"大膽的假設,仔細的證據。"我不知道這在國内是否可以接受,但它确實包含了許多真理。

為了能夠再做一次,或者想成為一名記者

采訪最後,趙老給了我兩本他新出版的書。一本是《趙昊生名人訪談集》,另一本是《趙浩生回憶錄,祖國80年———》,後者是他手頭的最後一本書。

著名美籍華裔記者趙浩生印象

《趙浩生名人訪談集》網圖

著名美籍華裔記者趙浩生印象

《家八十年——趙浩生回憶錄》

網絡圖檔

20世紀是一個宏偉的世紀,但也是一個星光熠熠的世紀。在這個跌宕起伏的中國近代史畫廊中,趙浩生作為記者,不僅是熱情的參與者,更是"坐在前排"的見證人,并多次被置于中國政壇的中心角色,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宋美玲、沈玉茹......雖然趙浩生從1948年到1973年與祖國隔絕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但中華文化的滋養始終是通過一根無形的"臍帶"來滋養他的心。他不斷用中國人的思維、中國人的視角和中國的筆觸,記錄出一個精彩的瞬間,勾勒出一張栩栩如生的臉,林玉堂、洋基家、李克染、董浩雲、裴銘......

1947年,著名數學家華羅軒受邀赴美講學前,被蔣介石召到廬山接教。碰巧的是,趙昊生此時也在廬山。于是,趙浩生找機會采訪他,後來在《天才數學家華羅軒》上寫了一篇文章。趙浩生問華洛軒,科學和政治能分開嗎?經過深思熟慮,華晖承認,科學和政治真的不能分開。但中國科學家必須試圖将兩者分開。否則,就不會有微觀成就。"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夢想實作了,中國真的開始建設和平,不僅科學家不會再受苦,而且整個國家都将生活在笑聲中。由此,趙浩生讓人們真正聽到了那個時代一代數學家的聲音。

趙浩生之是以讓許多後代感到高興,是因為他對新聞事業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自己獨特的觀點。他用《談話訪談》作為趙浩生名人訪談集的"前言"。"我已經80歲了,如果有人問我,如果我回到過去,你小時候最喜歡的工作是什麼?"他寫道。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記者"。他要求采訪他的角色是"有内容,深度,新聞價值和更多的曆史價值"。記者的人物采訪,其風格應該有大政治家談世界,大學裡的人談人生和宇宙奧秘的高度,參觀者和參觀者應該有相同的交流智商,才能讓讀者和觀衆感受到無限的意義。應該說,這些在趙昊生的衆多新聞作品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現。

在《祖國80年》一書序言的結尾,趙浩生甚至發出了這樣的感覺:"難得的夕陽無限好,為什麼接近黃昏。我希望《在家80年》隻是我回憶錄的第一卷。來日本很久,有更好的日子等待,還有更多精彩的文章要寫!"

(本文原載于2001年11月9日科技日報,作者:南開大學二級教授、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原科技日報主編)

附言

2012年6月29日,92歲的趙浩生在美國去世。為了完成他的臨終關懷,他84歲的妻子金全之慧于2014年5月25日将他的一半骨灰帶回他的家鄉河南省,與她的父母一起埋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