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巴以冲突应借鉴中国智慧,看中国姓氏之间是如何解决世仇问题的

作者:自强不息雪梨uv

巴以冲突仍然在持续,目前已经造成超过2500余人的死亡,伤亡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而关于巴以冲突的双方,以色列的犹太人及巴勒斯坦人,双方的“世仇”已经延续几个世纪。事件的主要矛盾是:

以色列的犹太人认为巴勒斯坦地区是上帝给予犹太人种族的“应许之地”,犹太人漂泊几千年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以圣城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犹太人的国家”,所以必须要把巴勒斯坦人赶走。

而巴勒斯坦人认为,他们祖上也世代生活在这片他们所热爱的土地上,犹太人为了自己的“梦想”,长期对巴勒斯坦人采取暴力的形式对其施行种族隔绝。巴勒斯坦人希望能够通过通过一代人或者数代人的努力,解放自己的土地和人民,摆脱以色列的占领和控制。

巴以冲突应借鉴中国智慧,看中国姓氏之间是如何解决世仇问题的

双方基于政治、宗教、历史纠缠、现实、大国介入等原因,冲突已经存在很多年,且冲突未来必然还会存在。

1、蔡姓和关姓的纠缠,至今蔡姓不拜关公

蔡氏家训中提及:蔡氏与关氏两家有深仇,蔡家子孙决不拜祭关羽,也不允许拜祭关公庙。蔡家对此的解释是关羽使计斩杀了蔡家祖先蔡阳。

巴以冲突应借鉴中国智慧,看中国姓氏之间是如何解决世仇问题的

关羽挂念刘备,在曹操阵营听闻刘备消息的关羽开启了过五关斩六将的模式。蔡阳是三国时期的曹将,本来与关羽也无瓜葛,但因为关羽斩杀了侄儿蔡琪,所以派兵追击关羽。

在收到刘备消息后,关羽终于成功说服了曹操,辞别了曹操的领地,决心与两位皇嫂一同踏上寻找兄长刘备的道路。当时刘备正在汝南豫州,而关羽带着皇嫂们一路前行,向着汝南迫近。

巴以冲突应借鉴中国智慧,看中国姓氏之间是如何解决世仇问题的

有一天,关羽来到了一座古城,这里的城将是张飞。经历了几次过关斩将的辛苦旅途,关羽的身心疲惫,但见到张飞让他兴奋不已。他急切地希望能够进城休息,却被张飞拦住了去路。原因在于兄弟俩已分离了整整12年,而关羽此前曾长时间在曹操的势力下工作,这让张飞感到非常不信任。尽管关羽不断解释,张飞仍然对他心存疑虑。

就在这时,曹操阵营的重要将领蔡阳为了报外甥蔡琪被关羽杀害的大仇,率领着15万大军紧追关羽来到了这座古城。蔡阳的到来更加加深了张飞的疑虑,他立刻关闭城门,不允许关羽进城。张飞站在城头,高声对关羽喊道:

“我会在城上击鼓三次,如果你不能击败蔡阳,那就等同于站在曹操一边,我们的兄弟情义将会断绝。”

关羽只得无奈迎战蔡阳。尽管关羽威武非凡,但他在长途跋涉、过五关斩六将的艰难途中,早已疲惫不堪,饥渴难耐。面对蔡阳,二人交手几十回合,虽然难分伯仲,但关羽自觉力不从心。他本是个仁义之人,坚守信用,重视义气,战场上行事光明磊落,从不使用卑鄙手段。

巴以冲突应借鉴中国智慧,看中国姓氏之间是如何解决世仇问题的

然而,眼下张飞在城头擂鼓助威,三通鼓已经敲响了两通,如果他不能击败蔡阳,将无法交代给张飞。关羽在紧要关头急中生智,决定施展计谋,以斩杀蔡阳。

于是,关羽策马来到蔡阳面前,平静地说:“咱们可以一对一独自决斗,你为何要寻找外援?”蔡阳一时愣住,回答道:“我从不需要帮手。”关羽突然指向蔡阳背后,严肃地说:“那么,请问你背后那是谁?”

蔡阳刚想回头查看,关羽趁机提刀,猛然挥出,将蔡阳斩于马下。蔡阳的坐骑也是一匹智慧非凡的战马,见主人被斩,发出伤心的嘶鸣,然后跑向附近的大水塘,跳入水中自尽。

巴以冲突应借鉴中国智慧,看中国姓氏之间是如何解决世仇问题的

关羽为了表达尊重,对蔡阳的遭遇感到惋惜。在与张飞、刘备相会后,他亲自主持了蔡阳的和那匹白马的葬礼。自此二姓的世仇就已经结下,并延续千年。

2、李姓和朱姓的亡国之恨

公元618年5月,李渊穿戴好皇帝的龙袍,宣告着大唐王朝的建立。然而,同年10月,朱粲也以自己为帝,开始了一场名为"创业"的征程,将国号改为"昌达",怀着争夺天下的雄心。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短短三年内,朱粲被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生擒,并在洛水之畔终结了他的统治,斩下了他的头颅。

巴以冲突应借鉴中国智慧,看中国姓氏之间是如何解决世仇问题的

因此,李朱两姓宛如中了一场诅咒,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相互残害的轮回。

在唐朝时期,李朱两家的恩怨再次爆发。公元768年,著名的藩镇将领李怀仙被任命为幽州卢龙节度使,然而,却在不久后被卢龙兵马使朱希彩和经略副使朱泚兄弟合谋谋害。而杀害李怀仙的朱希彩,四年后,也在部下李怀瑗的手中丧命。

另一方面,公元782年,成德军节度使李惟岳,统治着河北七州,却举兵叛乱。此时,幽州节度使朱滔发动了一场大战,最终在今天的河北辛集市束鹿县将李惟岳击败,并亲手勒死了他,结束了他的反叛。这一连串的事件显示了李朱两姓之间的激烈角逐,以及相互报复的恩怨。

同样,朱泚,那个曾经杀害李怀仙的人,在公元783年爆发兵变后,登基称帝,国号定为大秦,改元应天。为防止人们期待着李氏家族的回归,朱泚残酷地杀害了李氏郡王、王子、王孙等七十七人,将长安的宗室一扫而空。不过,后来西平郡王李晟率领军队夺回了长安,赶走了朱泚。

巴以冲突应借鉴中国智慧,看中国姓氏之间是如何解决世仇问题的

而在公元907年,朱温迫使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他自己建立了后梁,改国号为梁。这段历史被称为后梁,唐哀帝只有17岁,却被废黜,并被流放到曹州济阴,在次年的二月,李柷不幸在朱温的手中去世。这一系列事件再次凸显了李朱两姓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

公元923年,李存勖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称帝,建立了后唐,他率领军队消灭了后梁,迫使梁末帝朱瑱自尽。

这个李朱两姓的交锋一直延续到元末明初时期。在这个时候,李善长,一位杰出的谋士,在朱元璋最困难的时刻伸出了援手,协助他建立了明朝。然而,在公元1390年,朱元璋却以谋反罪名处死了李善长及其家人,包括妻子、儿女、侄子等七十多人。

巴以冲突应借鉴中国智慧,看中国姓氏之间是如何解决世仇问题的

公元1620年,明神宗去世后,他的长子朱常洛登基,被后人尊称为明光宗。然令人意外的是,明光宗仅在位一个月就突然离世,其去世的原因被认为与鸿胪寺丞李可灼提供的红丸有关,最终导致他的猝然离世。

公元1644年,李自成创建了大顺国,率领军队北伐,攻占了大同、宣府、居庸关,并最终攻克了北京。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这一时刻没有履行明朝的宗旨,即“君王死社稷”,只能选择了自缢来补偿自己的过失。因此,大明朱姓王朝在李自成的手中正式灭亡。

巴以冲突应借鉴中国智慧,看中国姓氏之间是如何解决世仇问题的

时间来到清朝,公元1646年11月初五,朱聿鐭登基称帝,年号为绍武,旨在恢复祖宗的江山。他建立的政权被历史学家称为绍武政权。然而,同年,恰逢清将惠国公李成栋攻占广州,导致朱聿鐭不幸身亡。

除了蔡姓和关姓、李姓和朱姓、中国历史上还有岳姓及秦姓(原因大家都知道)等其他姓氏存在所谓的世仇。但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不同的姓氏之间能和谐共处呢?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1、你可以记得仇恨,但不应该过度的渲染仇恨。譬如蔡姓和关姓,蔡姓可以不去祭拜关羽庙,这是蔡姓的自由。反馈在巴以冲突的双方,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也可以记的彼此的不好,但不要干涉对方。如果不是因为以色列对加沙施行所谓的集中营政策,哈马斯是否会袭击以色列呢?

巴以冲突应借鉴中国智慧,看中国姓氏之间是如何解决世仇问题的

2、让双方都过上好日子,现在中国各姓氏能和谐共处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家的日子都有了盼头,历史的仇怨就应该消散在历史里。看看李姓和朱姓,这仇怨还不够深吗?但正是因为大家的日子都越过越好,所以该消散的也消散了。现在巴勒斯坦人之所以仇恨犹太人,原因之一不可否认的就是日子确实过不下去了,再不反抗就会亡国灭种。

3、中国不同的姓氏之所以能够和谐共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没有人“拱火”(没有外部干涉)。在足够长的历史里,没有哪一家姓氏可以说的上足够干净,大伙现在的目的都是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好。这个道理反馈在巴以冲突上,那就是外部势力要尽量的少干涉巴以冲突的双方,让双方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智慧来解决这个事情。

巴以冲突应借鉴中国智慧,看中国姓氏之间是如何解决世仇问题的

4、要相信组织的力量,在中国姓氏之间有矛盾,有村干部出来协调。在巴以冲突上,双方有矛盾,要相信联合国。以色列应该尊重联合国的决议,把属于巴勒斯坦的土地还给巴勒斯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