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冯沅君、季羡林、汪曾祺、张艺谋、莫言走进大学校园……

作者:传记中国

九月,对于希望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是重新开始并扬帆起航的时间点。正如著名导演张艺谋所说,"大学是健身的一种方式。踏入大学,之后的生活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今天,让我们一起打开历史的烟云,通过冯玉军、吉彦林、王增军、张艺谋、莫言这五位名人人物,来探索他们的大学时代和历史......

冯玉军:中国第一批女文科学生

冯玉军

生于1900年,

河南省唐河县于1917年进入北京市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开设汉语专项课程。

当冯沅君、季羡林、汪曾祺、张艺谋、莫言走进大学校园……

1917年夏天,冯有兰的妹妹冯玉兰,不去想茶,不想吃。

冯玉君从小就学习古籍,五六岁,就能够唱诗、填词,还读过私立学校和学校。后来,看到冯有兰大哥和二哥冯静兰离家出走学习,她也有了出去读书的想法。暑假期间,北京大学学生冯友兰带回了一条消息,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新汉语课程旨在在全国范围内招收40名学生。冯玉君听到后喜出望外。

妈妈听说女儿想报名北京学校,担心:"你纠结了脚,也跟别人一起,能跑这么远的路吗?冯玉君坚定地道:"是的!母亲犹豫了半天,勉强同意了。就这样,冯玉君在弟弟冯友兰的陪同下,赶到省城开封参加考试,最后在一次考试中带着一篇非常有才华的文章,成为中国第一批女文科生。

9月中旬,冯玉君随兄弟冯有兰、冯敬兰来到北京。当她第一次进入大都市时,她所看到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两个薄圆的轮子怎么能向前跑而不会摔倒?那没有脚踏足的奇妙岁月的女人,走在街上真的是轻盈飘逸......冯有兰买了一串糖霜葫芦,让妹妹尝起来新鲜,冯玉君尴尬地在公共场合吃东西,紧紧地握在手里。冯景兰笑道:"小妹,你放开大胆吃吧,没人碰理论,开玩笑说你的!冯玉君轻轻咬了一口小口糖霜葫芦,忽然感觉酸甜酥脆,然后一大口就吃了起来。

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第一期国语课程的40名学生中,有13名是北京的本地学生,其余是省市和省市的考生,只有冯伟军来自偏远的村庄。同学们给了她一条绰号为"乡下姑娘"的凝灰岩裤,但这个"乡下姑娘"却在班上的第一堂课上。当时,顾振甫教授历代选题班,讲座前让大家选择背一首不少于三百字的名著,只有冯玉君一个人站了起来,平静地从东汉王的"楼上"回来。

冯玉君经常和同学们交流学习。有一次,她读完《赵明选》时感慨地说:"选文很精彩,比如贾毅的《鸟》、齐恒的《鹦鹉傅》等等,都是按标题播放的。可以感叹自己高高在上,生命瘦弱,都是不好的结局,让一千年后我们流下了同情的眼泪......"再一次,她和大家谈起曹大家,李庆召在直截了当地说:"曹小人人专,能编成班扎实的《汉书》,但思想太颓废了,她把《女诫命》弄得毒药,是迫害女罪人,我不喜欢她。我钦佩的是李庆召,才华横溢,爱国,"余语"是真实感情的表达,让人读得无穷无尽,她和赵明诚志同道合,堪称理想的搭档......"

作为中国第一所国家级女子高等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聚集了一批"新浪潮"和"欧美"教师。在他们的教导和指导下,冯玉君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锐化先锋"。有两件事让她声名鹊起:1919年6月1日,北京多学校的学生同意在4日凌晨聚集在总统府的新华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课组成员冯玉军带领同学们打开校门,前往新华社。这激怒了校长方,他威胁要驱逐参加示威的学生。冯玉军撰写并起草了《驱魔宣言》,党内还十大罪行,要求更换校长。同年7月,北洋政府教育部罢免方,任命了新校长。另一起事件发生在1920年秋天,当时汉语专业的学生李超在抱怨包办婚姻后去世。这一事件激起了冯玉君对封建礼仪的憎恶,她将古音乐家诗《孔雀东南飞翔》改编成宣扬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戏剧舞台,在城市巡回演唱会上,对广大北京居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过观察,李大昭称赞该剧"比任何政治家的演讲都更有效"。

当冯沅君、季羡林、汪曾祺、张艺谋、莫言走进大学校园……

1918年前后,冯玉君(左二)和他的姐姐们(左一)、大君(右二)、二(右一)左右。

1922年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冯玉军获得北京大学古典文学硕士学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研究生。

吉延林:从人生选修课两门

生于 1911,

山东省青平县(今临清市)人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方文学系。

当冯沅君、季羡林、汪曾祺、张艺谋、莫言走进大学校园……

1930年夏天,太阳太热了,让19岁的吉延林窒息而死,他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

事情必须从头开始:6月,吉延林从山东省济南中学毕业。为了抢一个"铁饭碗",他听从父亲和叔叔的严格命令,参加了济南邮局和山东盐审计局的招聘考核。当时,邮局、铁路局、盐审计局都是防旱防洪单位,任一方都能无后顾之忧。吉延林的文化课成绩名列前茅,但与外国考官的面谈看他并不像那件材料,已经"杀"了他。作为最后的手段,姬不得不寻找另一条出路,最终决定进入北京大学。

当时,北京很多大学都在招收学生,但要为入学考试付费。吉延林背着一个小板缠绕,只考进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最后,两所大学都录取了吉延林,而吉延林为了留在国外"镀金"(清华大学的前身是美国预科学校,专门培养和输送年轻学生到美国学习,在学习进入大学担任教授后,就"好饭碗")来考虑,选择了清华大学西部文学系, 成为钱玉树和万家宝(曹瑜)的哥哥。

秋季学年开始后,吉延林很快融入了大学生活。清华大学西方文学系拥有一支强大的教授队伍,包括陈玉科、吴伟、叶公超、文德等知名中外教授来任教。

陈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教授"佛教翻译文学"课程。他要求学生"先为那些参加这门课程的人买一本《六祖庙》。吉然很多书店都没有买,最后从一座寺庙住在那里借了一本书。陈玉可总是在课堂上提供新颖的想法,这使得慕斯顿敞开。姬经常研究陈先生的学术论文,或邀请同学们在王静安先生的纪念碑前朗读陈先生写的题词,继续"向陈先生学习"。

朱光孙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在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心理学"。他在课堂上不使用讲义,直接口述,并告诉学生做笔记。上了几节课后,姬发现朱光孙讲课从来不是直视学生,而是盯着天花板上的某个地方,西方哲学、西方美学学校和中国的老子、庄子、孟子和古诗,没有废话,让学生惊呼上瘾。听了不少,吉延林朱光孙的很多理论,比如"情绪转移到谈话中去"等等,以至于多年后依然认为"是真理,不能改变"。

后来,吉延林回忆起这些年时说:"陈、朱二师这两门课程,让我永不疲惫......如果我所谓的"学术研究"真的有一个"头发""的词,那么"sc at"就隐藏在这两门课程中。"

1934年夏天,姬冀璋毕业。一年后,他进入清华大学与德国的协议交换研究生,进入G'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研究,并从Waldsmitt和Sik教授那里学习梵语,巴厘岛,吐温以及俄语,南斯拉夫语,阿拉伯语等。

然而,姬延林不以为是去德国留学一年多,日本的蹄子践踏了平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一路向南,最后在云南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合大学。在那里,一个名叫王增轩的19岁少年成为了他的校兄,但不是西方文学系,而是中国文学系。

当冯沅君、季羡林、汪曾祺、张艺谋、莫言走进大学校园……

1936年,吉延林(左)与德国同学

汉格朗当的王增戎

王增轩

生于 1920,

江苏高邮递员,

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

当冯沅君、季羡林、汪曾祺、张艺谋、莫言走进大学校园……

与姬的辛苦学习相比,后来成为北京著名作家的王增轩,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

1938年,断断续续地高中毕业后,王增轩与家人一起躲藏在家乡高驿的一个小村庄里,以逃避战争。当时,他想上大学,听人说北京大学学生免费上课,随意考试,也向北大向往极致。1939年夏天,王增璇得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云南省昆明市联合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决定去考考。

当时,日本入侵中国,烟雾弥漫在世界各地。出于安全考虑,王增轩选择从上海乘船,经香港到海防,越南,然后乘坐横越铁路列车到昆明。不,在横截面上,王增宇感染恶性疟疾、呕吐、持续高烧,他甚至曾经考虑过"是否给家人写一份遗产"。幸运的是,在他的病痊愈后,他终于被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录取。

当时,日本战机经常飞越昆明上空。有一次,在刺耳的警钟声中,王增轩拼命地跟着这群人跑到郊区去。回到小镇,他走过去看看,发现昆明的集市、风土、书、食衣等高位都与他的家乡截然不同。这种异国情调的风格吸引了他,从那时起,他经常逃学去购物。

清晨,王增轩带着一本书离开学校,疲惫不堪地找了个最喜欢的茶馆,坐下来喝茶、听音乐、吃蛋糕、看书、灵感写文章,直到夜幕降临才回到学校。日复一日,王增轩跑遍了昆明的街道,也认识了很多"一样好"。后来,他在《茶馆》中写道:有一个姓陆的同学,真的是茶馆冠军。有一次,他把洗漱用品放在这个茶馆里。来茶馆洗脸刷牙,然后坐下来泡一碗茶,吃两块烤饼,读书。直到中午,起床出去吃午饭。吃午饭和一碗茶,直到晚餐。晚饭后,又是一碗,直到路灯亮起,才带着很厚的书回到宿舍睡觉。

这个鲁姓学生,有王增轩自己的影子。

王氏的家是书香家庭,王增轩的爷爷热爱古画,父亲痴迷于国际象棋和绘画,王增轩从小就被感染。购物时,王增轩对绘画、民俗等特别热爱。有一次,他路过一家画店,瞥见了富豪南元和吴忠轩的作品,店主聊了两个多小时,聊了两个多小时的嫣体对的钱和吴的行书,带领店里喊着"幸运遇见知己"。他又一次路过一个锡箔作坊,看到师傅正忙着光着胸膛,转身去欣赏艺术的人们的锡箔纸来了,直到火势熄灭。还有一次,他路过一家茶馆,看到墙上挂着一对"静静地到古城附近的黑人女人,八卦比红孩子",甚至称赞"好结合,好结合",好结合"好结合",从店里借了好几次。

在这种徘徊中,王增轩发现并经历了许多美丽的人和事,经过心灵和大脑的酝酿和润色,它已成为在美丽文字的笔尖中流动。

虽然西南联合大学是自由学习的作风,但对于王增轩的屡次逃学,还是有教授们无法忍受的,朱子清就是其中之一。每节课前,朱子清都会被点名,发现王增轩不在,而晚上去找王增轩的宿舍,当着众人批评他,语气严厉,无情。然而,王增轩还是老样子。

闻起来比较宽容,上课不点名,上课不批评,但私下里发现王增轩,要求他"能写好文章上线"。王增轩也极具竞争力,不断在校刊《文居》上发表小说和诗歌,逐渐成为西南联合大学的一名天才。据说有一次,在听了不止一次讲座后,安排了写作作业。一个学生写不出来,所以他付钱给王增,让他抓起一把刀写出来。又一次上课,学生不安地递出王增轩写的文章,闻起来不止一眼的笑声:"嗯,写得好,比王增轩写的要好!学生听了,低下了头。

然而,王增轩从未逃脱沈的教训。年轻时,王增轩听了沈从文的一堂课,被沈从文的语言和风格深深吸引。到大二的时候,王某已经一口气上了三节课的沈从文,总是提前进入教室坐在前排。王增轩写完文章后,总是先把文章带给沈从文。沈从文详细评论,遇好文字会推荐给报刊杂志朋友,请他们帮忙发表。这让王增轩深受感动,两人由此在师生朋友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当冯沅君、季羡林、汪曾祺、张艺谋、莫言走进大学校园……

王增轩(左)与沈从文

由于旷课,1945年,在留级一年后,王增轩仍然没有通过所有必修课程,无法获得西南联合大学的文凭。离开学校后,他去了上海,但因为没有文凭,他跑进了找工作的墙上。在绝望中,他写信给沈聪文,吐露了痛苦,叹息着说这比死还好。沈从文连忙回信,饭后骂他说:"你怕什么?你手里有一支笔!"这句话唤醒了王增轩。从那时起,他写了,并很快写了小说,如"鸡和鸭"和"汽车制造商"。1949年4月,巴进担任文学系列主编时,选定王增轩的八部小说集出版,这是他的第一部小说集。从此,王增轩开启了新的人生道路,最终成为"王是文字狐狸,修炼成旧精"(贾平凹语)。

张艺谋,一路颠簸的路

张艺谋

生于 1950,

陕西省西安市,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当冯沅君、季羡林、汪曾祺、张艺谋、莫言走进大学校园……

张艺谋曾在自传中写道:"大学是健身的一种方式。"他对此有深刻的理解。而他的"健身之道"并不平坦,你可以用颠簸这个词一路形容。

张艺谋出生于1950年。这一代人经历了"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中学时"文化大革命"被迫中断学业,上下农村时清。复考复读后,几乎都成了年纪较大的年轻人。

1978年5月,中国唯一的高等电影艺术机构北京电影学院发布招生公告,摄影系明确要求年满22周岁。此时,张艺谋是陕西省第八棉纺织厂宣传科干事,在摄影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才华。他想申请北京电影学院的摄影系,但他已经六岁多了。

当冯沅君、季羡林、汪曾祺、张艺谋、莫言走进大学校园……

张艺谋年轻时

张艺谋不甘心,决定战斗。当他回顾他的文化课程时,他选择,放大和制作了他多年来创作的照片。然后,他利用去北京电影学院的出差机会交出自己的照片,试图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几位摄影老师看着他的作品,高兴地笑了。但当得知张艺谋二十八岁时,一位老师委婉地对张艺谋说:"你先回去,如果可以的话,会通知你在西安考点参加考试......"然而,许多天过去了,张艺谋并没有等到这个消息。他匆匆忙忙,又跑到北京电影学院打听消息,并通过亲戚找来摄影系教授技术课程的赵凤轩,请他帮忙解封。赵凤璇称赞张艺谋的摄影,但明确表示自己无能为力,张艺谋是否甘愿,他去北京电影学院西安登记点试试运气。这一次,张艺谋遇到了主要考生曹祖彬和赵凤羽。曹和赵对无能为力表示遗憾,并把他介绍给西安电影制片厂。张艺谋拒绝了他们的好意,说他只想上大学学习摄影。

回国后,张艺谋发起亲戚朋友寻找关系,甚至找到了著名画家黄永宇、原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摄影系主任吴寅三、老画家白雪石。最后,白雪石看到张艺谋的摄影作品,觉得人才难得,于是找了一位老朋友,时任文化部秘书长的华俊武,委托他把张艺谋的摄影作品转交给文化部部长黄震。除了照片,还有张艺谋写给黄珍部长的一封信。黄珍照顾,下达了指示:"按照他优良的成绩,专项处理。"最终,在学习之后,北京电影学院决定违法,录取张艺谋为学生学习摄影。就这样,1978年9月,张艺谋背着被褥走进北京电影学院,成为摄影系78班的学生。

张艺谋感恩零,更珍惜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结束时,他的22门课程的学习成绩都非常出色。在这种情况下,北京电影学院决定让张艺谋继续跟随78年级的摄影系。

1982年毕业后,张艺谋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1984年,他在电影《一与八》中首次成为摄影师,获得"中国电影最佳摄影师"奖,他主演的第一部电影《老兵》获得了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第11届大众电影花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成为中国第一个A级国际电影节 1987年,他执导了第一部电影《红高粱》,该片在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熊奖最佳影片奖, 中国首次在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项。几年后,张艺谋凭借自己在电影界的努力和成就,跻身"第五代导演"行列。

莫言:二十年圆满的大学梦

这个名字是管理,

生于 1955,

山东省高密县(今高密市)人

1984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当冯沅君、季羡林、汪曾祺、张艺谋、莫言走进大学校园……

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写的一部小说,莫言刚刚大学毕业。

作为一个来自农民家庭的孩子,莫言上大学的梦想始于十几岁:20世纪60年代初,莫言的哥哥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在村里引起了轰动。在那些日子里,村里的邻居羡慕道:"别看这所房子破了,而是大学生们!"这是一个老中学农民,是个大学生!"莫言为自己感到非常自豪。寒假期间,老大哥回来过年。有一天,莫言偷偷脱掉了胸前校徽上大哥的衣服,跑出去到处炫耀。一个小伙伴笑道:"上大学是你哥哥的,不是你,你烧什么?"莫言立刻气馁了。从那一刻起,他就下定决心:我要努力学习,努力像哥哥一样上大学,做一个真正的大学生。然而,世界很难预测,几年后,"文化大革命"爆发,大学停止招生,他也因为农民家庭的起源而辍学。虽然他很生气,但很无奈,他只好找人的地方读书来解决他的烦恼。

后来,该大学开始招募工业,农业和军事学员。根据招生简述,莫言认定自己不属于"地富反恶右"分子,并积极劳动,就赶到公社恳求参加考试。结果是公社领导人"没有地方"。

1973年6月,发生了张铁生的"白滚"事件。莫言似乎看到了希望,决定效仿,写信给时任教育部长的周荣新,表达了上大学的强烈愿望。很快,莫言收到了回复,大意是:希望在农村工作自如,业绩好,等待贫困农民的推荐。虽然是一句话,但莫言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然后写信给省、地方、县、乡镇招聘领导小组,却没有回应。村里人都知道这一点,一见钟情就说:"可以上大学,连圈里的猪都能去!莫言听到了一声悲伤的呼喊。

直到1976年,因出身被多次刷掉的莫言,才趁着公社军部长的儿子的契机参军,"混入"参军。

在军队期间,莫言除了军事训练外,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哲学和历史书籍,这为他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1年,他在《连池》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随后又出版了《棉花路》《民间音乐》等作品,其中《民间音乐》也受到著名作家孙力的好评。这一时期,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莫言的大学梦被重新点燃。

1984年,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恢复招生。莫言得到消息后,报名已经结束。随着几部作品的出版,他匆匆忙忙地找到了解放军美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徐怀忠。徐怀忠看到自己的作品,直接向招生人员说明:"给他一个名字。即使我们没有通过文化考试,我们也会。"人们也帮助天堂。在文化课考题中,莫言平静地完成了语言和政治考卷,但在地域考试试卷上却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他抬起头,看到教室的黑板上方挂着一张世界地图和一张中国地图,并高兴地写下了答案。就这样,莫言以作品最高分、文化考试成绩第二高的成绩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那年,二十九岁,距离他心中怀揣着上大学的梦想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在大学里,莫岩和李双璇、李伟、宋学武、钱刚同班宿舍。李双轩和李伟来自济南军区,宋学武来自沈阳军区,钱刚来自南京军区,都曾获得过文学奖项。那时候,他们的生活简单而疯狂,白天上课,晚上大家都去不了,在宿舍里写猫,你写你我写我的。半夜写累了,用"热快"煮方便面吃。有一次,外面疯狂地把方便面涨价,四个人一起买了几盒整整八十袋,够吃两个月。后来,每当回想起这一幕,莫言就"嘿嘿"直笑,说这是人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刻。

正是这种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促成了莫言写作的迅速发展:1985年,他出版了小说《透明的胡萝卜》,这是他的杰作;

当冯沅君、季羡林、汪曾祺、张艺谋、莫言走进大学校园……

莫言(左)与张艺谋拍摄《红高粱》

此后,莫言在文学的道路上越来越顺畅,一部优秀的小说问世,2012年成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原文《走进大学校园》,名人传记2021年第9期/马江)

王源主编负责学校责任,张景轩

排版 王源 审核 杨艳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