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恩怨情仇

作者:好学饺子yU

一、阿拉伯世界的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1020~公元前923年,犹太人在此建立了希伯来王国。罗马帝国征服巴勒斯坦后,多次镇压犹太人并将大部分幸存者赶出巴勒斯坦,犹太人因此流落世界各地。公元622年,阿拉伯人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自此,阿拉伯人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居民。自16世纪起,巴勒斯坦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后,将其分为两部分:约旦河以东称外约旦,即现今的约旦哈希姆王国;约旦河以西称巴勒斯坦,即现在所称的巴勒斯坦,包括现今的以色列、加沙和约旦河西岸。

冲突频繁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有中东“火药桶”之称,这一区域在考古学和古代历研究领域属于“黎凡特”地区的一部分。“黎凡特(Levant)”一词从词源来看,其拉丁文本意为“升起”,是指罗马人眼中太阳升起的东方。

因此,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这一术语所指涉的地区包括意大利以东的整个东地中海沿岸的陆地和岛屿,南欧的希腊和北非的昔兰 尼加(今利比亚东部地区)也包括在内。

其中,南部黎凡特的核心区域包括今以色列、巴勒斯 坦和约旦,即本文所指的“巴勒斯坦地 区”。 自公元前 332 年起,随着亚历山大对埃及和波斯等原有古老东方文明的征服,东地中海地区进入希腊化时代。

.亚历山大死后,部将瓜分其留下的庞大“帝 国”,形成三个希腊化王国。其中,托勒密以埃及为根基,自称法老,建立起由 马其顿—希腊人主导的托勒密王朝。

然而,本文所要分析的巴勒斯坦作为地中海东部各地区联系的“通 道”,巴勒斯坦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自古是周边各大势力争夺的焦点。这里 从未形成独立的统一国家,分散的城市 国家或城市联盟等政治力量经常需要“选 边站”,在周边各大国争霸的夹缝中生存。巴勒斯坦是作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 宗教的发源地,它在跨区域的文明交流 中是重要桥梁。正因如此,被犹太人霸占土地建国。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冲。该地区充满传奇色彩而又多灾多难。在这里,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本是有共同祖先的亲兄弟。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地。“二战”后,四次大规模的中东战争都与该问题有关联,给地区民众造成惨重损失和巨大创伤。中东和平进程绵延至今,但举步艰难。人们盼望和平早日降临,让远古时期曾是亲兄弟的两个民族重归于好,共建美好家园。

但如今,巴勒斯坦人民被以色列随意轰炸、巴勒斯坦人民的基本保障全无,已经面临亡国灭种的巨大危险。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恩怨情仇

公元前200年的托勒密王朝疆域

二、犹太人建国巴勒斯坦取名以色列

欧洲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主张犹太人回到故土巴勒斯坦建立家园,随后许多犹太人开始移民巴勒斯坦。“一战”期间,英国从统治巴勒斯坦400多年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手中接管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1917年,英国发表著名的《贝尔福宣言》,准许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之家”。正如,英国在归还印度前,将印度联邦拆分成为了如今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英国也正因为种种搅屎棍操作,被网友戏称为“搅屎棍“。

“二战”期间,由于纳粹德国的屠犹政策,大批犹太人想方设法移居巴勒斯坦。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地区实行分治的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在该地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耶路撒冷市为国际城市。根据决议,犹太人分得土地1.4942万平方公里,阿拉伯人只得到1.1203万平方公里。如下图。

实际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闪族,数千年前双方是“亲兄弟”。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一份基因分析报告显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有共同祖先,有基因、历史和语言等多种基础,尤其是他们之间的血缘联系源远流长。阿拉伯人在19世纪末对前来移居的少量犹太人友好相待,历史上的阿拉伯人也并未因宗教信仰差异而虐待犹太人。人类学家依据科学依据复原勾勒的耶稣头骨,依然类似于今天的巴勒斯坦人,而不像欧洲人。

而如今,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痛下杀手,限定24小时内加沙全体居民搬走,后续会对加沙地区实施无差别轰炸,不知道耶稣看到如今兄弟相残会作何感想?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恩怨情仇

分治的第181号决议:领土分配图

三、被蚕食的巴勒斯坦

四次中东战争下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背景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建立,但阿拉伯人坚决反对,此后阿以矛盾不断激化,并于1949年、1956年、1967年和1973年相继发生四次大规模战争。通过战争,以色列不仅占领了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分给阿拉伯人的土地,而且占领了西奈半岛(1982年归还埃及)、戈兰高地和黎巴嫩南部地区(1982年占领,2000年5月撤出)和整个耶路撒冷市,近150万名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第一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建国翌日,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联合向其发起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军队有4万多人,以色列只有3万人的游击武装,没有正规军队。但以色列民众全力保护新生国家,出色的游击战也破坏了阿拉伯联军的统一作战,使其被迫各自为战,加之阿拉伯各国怀有抢占地盘的私心,以致难以协调指挥。美国紧急建议联合国安理会提出休战,苏联也不满阿拉伯国家的贸然进攻。1949年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4周。以色列在全世界犹太人的及时帮助下,迅速恢复战斗力,并组建了正规部队“以色列国防军”。阿拉伯国家于1949年7月9日再次发起攻击,但以色列国防军已扩充到6万人以上,而且武器精良。以色列最终取得战争胜利。战后,以色列不仅夺回了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归它的领土,而且占领了大部分联合国划归巴勒斯坦人的领土。

第一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吞并了划归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

第二次中东战争

也叫苏伊士运河战争。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开通以来,由搅屎棍英国长期控制,巨额收益绝大部分落入英法垄断资本手中。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领导埃及革命胜利4周年之际,纳赛尔宣布收回运河主权,将其收归国有。英法于心不甘,恼羞成怒,秘密策划联合以色列,以武力夺回苏伊士运河控制权。战争于1956年10月底爆发,但美苏均强烈不满英法的举动。在巨大的压力下,英法只好于11月6日宣布停火,并于12月从埃及全部撤军,以色列也退回到第一次中东战争停火线以前的位置。埃及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也叫“六·五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突然袭击。经过精心计算、侦察和准备,以军可供作战的196架飞机全部起飞,采用超低空飞行等高超技术,很快炸毁了埃及的近200架飞机。埃及失去制空权,以色列陆军放手进攻。战争打了六天就结束了,历史上也称“六日战争”。由于以色列的迷惑战术以及埃及等国军队的战略战术失误等,阿方损失惨重。196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从占领土地上撤军,但以色列拒不执行联合国的决议。以色列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对立加深,双方和平共处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同时还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1978年归还埃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并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第四次中东战争

也叫“十月战争”“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萨达特上台后,深感以色列突然袭击的威力,也决定用同样的方式回击以色列。为了迷惑以色列,阿方成功施行了欺骗战术。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援下,向以色列发起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战争。

在战争中,埃及军队横渡苏伊士运河,成功摧毁了以色列吹嘘的坚固防线——“巴列夫防线”。打头阵的埃及空军从30个机场同时出动240架飞机直扑对岸以军阵地,20分钟内摧毁了以军在西奈半岛90%以上的军事目标,埃及仅损失5架飞机。这一战果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队,前后击毁以军坦克和装甲车400余辆。叙军也一度打到以色列北部的重要淡水供应地——加利利湖。以色列总理沙龙临危授命并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干,他带领一部分军队强攻并渡过苏伊士运河,指挥其部队继续挺进,截断了埃军与后方的联系,并打开了通往开罗的大门,一举赢得战争主动。

但主要是由于超级大国插手、美国大力援助以色列等原因,阿方被迫在1973年10月25日停战。阿方取得了部分胜利,但大部分被占领土仍然控制在以色列手中。1974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338号决议,重申以色列应遵从第242号决议,从占领土地上撤军,但以色列拒不执行决议。第四次中东战争使阿以双方充分认识到,用战争手段消灭对方是不可能的,阿方领导人转向现实主义的思路,开始考虑与以色列和平共存的道路。以色列领导人也开始考虑采用放弃部分占领土地换取和平的念头。这为1979年3月埃以毅然决定正式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外交关系做出了重大铺垫。

需要指出的是,1982年,以色列为打击在黎巴嫩活动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根除其活动基地,调集大批军队对黎巴嫩发动大规模进攻,重创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使之离散到其他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占领黎巴嫩南部地区,并建立所谓的“安全区”(联合国后通过第425号决议,要求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撤军,2005年5月,以色列巴拉克政府履行决议,从黎巴嫩南部安全区撤军),史称“黎巴嫩战争”,也有人称其为“第五次中东战争”。但该次战争的总体规模和涉及范围远小于前四次中东大战

巴勒斯坦领土在战争过程中被蚕食殆尽。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恩怨情仇

巴勒斯坦领土被蚕食

四、奋起反抗的哈马斯

2006年1月,美国在巴勒斯坦推行民主的结果出乎其预料,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会议选举中获胜并主持组阁,拒绝承认以色列,哈马斯政府遭到美国、以色列、欧盟的抵制,自此,哈马斯被欧美定性为"恐怖组织"。但其在巴勒斯坦的解放事业中一直处以前线,巴勒斯坦领土也被以色列切割得七零八落,税收、外交、国防等权力也为以色列所控制。围绕巴勒斯坦问题而发生的几十年战斗与和谈,只获得这样一种结局,这当然令巴方和阿拉伯阵营深感屈辱和愤怒,从而埋下国仇家恨的种子。既然军事斗争难以取胜,巴方和阿拉伯世界的一些极端组织在和谈轨道之外不时针对美国、以色列以及个别西方国家发起恐怖袭击,以色列和美国则每每还之以暴力,导致几十年来巴以之间死伤甚巨。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恩怨情仇

五、难以平息的巴以战争

近年,以2001年初美以政府相继更替为标志,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巴以关系发展实际上被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取得重大成就的大发展阶段以及21世纪初以来陷入冲突、倒退和停滞的阶段。几年来,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订以来的各种谈判机制和框架实际上已经被废弃。巴以和平进程已经因近年来巴以持续冲突与仇恨、以色列单方面行动以及巴以政局变化而“死亡”;黎以谈判长期处于冻结之中,叙以谈判2000年以来更是无从谈起。

中东和平进程向来是希望与挑战并存、困难与机遇同在。观察巴以局势发展一定要注意看其实质和历史,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发展变化往往影响对巴以时局总体趋势的判断。布什政府严重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以色列政府的不稳定性、巴方内部的协调程度等因素也是影响和谈的重要因素,布什上台之初在该问题上的超脱和严重偏袒正是“9·11”事件的重要导火线。巴以一贯在边界等关键问题上锱铢必较,涉及难民回归、边界划分、耶路撒冷最终地位、定居点拆除、水资源分配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这些都是阻挡巴以和谈彻底突破的棘手硬伤。巴以双方和美国、阿拉伯世界等相关方面都存在强大的反对和牵制力量,受双方强硬势力影响,沙龙和阿巴斯都难以做出实质性妥协,巴以局势再度紧张的可能随时存在。

第一,边界划分和水资源分配。

阿以矛盾的实质是领土问题,1948年5月第一次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吞并了划归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同时还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1978年归还埃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并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黎巴嫩南部地区并建立所谓的安全区。2000年5月,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撤军。20世纪90年代,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大肆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定居点中犹太移民达10.4万人。阿拉伯国家一直要求以色列遵守联合国第242号和第338号决议,以“土地换和平”。以1967年战争以前的巴以边界线作为标准,要求以色列严格履行《奥斯陆协议》和“路线图”计划,以色列前总理沙龙的“单边行动计划”只能是“路线图”计划和《奥斯陆协议》的一个进程和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而从沙龙的观点看,以色列至多希望顺利履行“单边行动计划”,即交还加沙全部和约旦河西岸50%左右的土地,比巴勒斯坦实际要求的领土要少一半左右。回溯2000年戴维营谈判,

第二,耶路撒冷问题。

耶路撒冷城作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宗教圣地,双方都有各自的强硬立场。尽管该城市被以色列实际控制,但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一直要求获得其应得的领土和宗教权利。伊斯兰教在耶城统治时间长,从公元7世纪到20世纪犹太人大批返回,在此生活了一千多年的阿拉伯人和其他穆斯林已将耶城变成了一个完全阿拉伯化的城市。尽管基督教统治了耶城近400年,但耶城在此期间只是作为一个宗教圣地,而非政治中心。19世纪以来,随着犹太人从世界各地大批返回巴勒斯坦,与他们同住在这里的阿拉伯人为争夺土地和宗教权益的斗争也愈演愈烈。1947年11月,联合国决议规定耶城国际化。1948年,英国委任统治结束,以色列宣布建国,阿拉伯国家强烈反对,第一次阿以战争爆发。战争结束后,停火线将耶城一分为二,以色列控制了耶城西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约旦占领了老城及其以北和以南地区。1950年,以色列迁都至耶城。1967年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控制区,耶城重新统一。后来,以色列一直宣布耶城为其永久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国际社会包括美国在内迄今对此不予承认。1988年11月,巴勒斯坦也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国家。

第三,巴勒斯坦难民回归问题。

400多万名巴勒斯坦难民的回归问题一直是巴以和谈中不可逾越的障碍。以色列惧怕巴勒斯坦难民回归被占领土后,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人口比例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因此坚持巴勒斯坦难民在所在国就地安置,以对其做出补偿,这实际上剥夺了其回归权。这是巴方所一直拒绝的。

第四,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按照“单边行动计划”,以色列将撤出加沙地带的全部定居点以及约旦河西岸的部分次要定居点,但以色列不会撤出西岸地区的许多重要定居点,而是继续在约旦河西岸修建定居点让从加沙地带撤出来的犹太人居住,引起巴方的强烈不满。

五,巴以内部都面临反对势力。2006年1月,美国在巴勒斯坦推行民主的结果出乎其预料,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会议选举中获胜并主持组阁,拒绝承认以色列,哈马斯政府遭到美国、以色列、欧盟的抵制,法塔赫也对哈马斯获得主导地位表示强烈不满,根本不配合哈马斯政府。2007年2月8日,巴勒斯坦两大主要派别法塔赫和哈马斯在沙特阿拉伯麦加正式签署《麦加协议》,双方就建立民族联合政府、新政府政治纲领和重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等问题达成一致。但好景不长,2007年6月,巴勒斯坦内部哈马斯和法塔赫发生严重火并,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法塔赫领导人阿巴斯宣布解散民族联合政府,组建紧急内阁,并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尽管两个派别都拒绝宣布单独建国,不敢承担分裂国家的责任,但巴勒斯坦内部事实上已形成两大派别各自为政的局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