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恩怨情仇

作者:好學餃子yU

一、阿拉伯世界的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約旦、加沙和約旦河西岸。曆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1020~公元前923年,猶太人在此建立了希伯來王國。羅馬帝國征服巴勒斯坦後,多次鎮壓猶太人并将大部分幸存者趕出巴勒斯坦,猶太人是以流落世界各地。公元622年,阿拉伯人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自此,阿拉伯人成為該地區的主要居民。自16世紀起,巴勒斯坦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占領巴勒斯坦後,将其分為兩部分:約旦河以東稱外約旦,即現今的約旦哈希姆王國;約旦河以西稱巴勒斯坦,即現在所稱的巴勒斯坦,包括現今的以色列、加沙和約旦河西岸。

沖突頻繁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區有中東“火藥桶”之稱,這一區域在考古學和古代曆研究領域屬于“黎凡特”地區的一部分。“黎凡特(Levant)”一詞從詞源來看,其拉丁文本意為“升起”,是指羅馬人眼中太陽升起的東方。

是以,在最廣泛的意義上,這一術語所指涉的地區包括意大利以東的整個東地中海沿岸的陸地和島嶼,南歐的希臘和北非的昔蘭 尼加(今利比亞東部地區)也包括在内。

其中,南部黎凡特的核心區域包括今以色列、巴勒斯 坦和約旦,即本文所指的“巴勒斯坦地 區”。 自公元前 332 年起,随着亞曆山大對埃及和波斯等原有古老東方文明的征服,東地中海地區進入希臘化時代。

.亞曆山大死後,部将瓜分其留下的龐大“帝 國”,形成三個希臘化王國。其中,托勒密以埃及為根基,自稱法老,建立起由 馬其頓—希臘人主導的托勒密王朝。

然而,本文所要分析的巴勒斯坦作為地中海東部各地區聯系的“通 道”,巴勒斯坦地區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自古是周邊各大勢力争奪的焦點。這裡 從未形成獨立的統一國家,分散的城市 國家或城市聯盟等政治力量經常需要“選 邊站”,在周邊各大國争霸的夾縫中生存。巴勒斯坦是作為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三大 宗教的發源地,它在跨區域的文明交流 中是重要橋梁。正因如此,被猶太人霸占土地建國。

巴勒斯坦位于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沖。該地區充滿傳奇色彩而又多災多難。在這裡,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本是有共同祖先的親兄弟。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聖地。“二戰”後,四次大規模的中東戰争都與該問題有關聯,給地區群眾造成慘重損失和巨大創傷。中東和平程序綿延至今,但舉步艱難。人們盼望和平早日降臨,讓遠古時期曾是親兄弟的兩個民族重歸于好,共建美好家園。

但如今,巴勒斯坦人民被以色列随意轟炸、巴勒斯坦人民的基本保障全無,已經面臨亡國滅種的巨大危險。

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恩怨情仇

公元前200年的托勒密王朝疆域

二、猶太人建國巴勒斯坦取名以色列

歐洲的猶太複國主義運動興起于19世紀末,主張猶太人回到故土巴勒斯坦建立家園,随後許多猶太人開始移民巴勒斯坦。“一戰”期間,英國從統治巴勒斯坦400多年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手中接管了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1917年,英國發表著名的《貝爾福宣言》,準許猶太人傳回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之家”。正如,英國在歸還印度前,将印度聯邦拆分成為了如今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英國也正因為種種攪屎棍操作,被網友戲稱為“攪屎棍“。

“二戰”期間,由于納粹德國的屠猶政策,大批猶太人想方設法移居巴勒斯坦。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關于巴勒斯坦地區實行分治的第181号決議,決議規定在該地分别建立阿拉伯國家和猶太國家,耶路撒冷市為國際城市。根據決議,猶太人分得土地1.4942萬平方公裡,阿拉伯人隻得到1.1203萬平方公裡。如下圖。

實際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閃族,數千年前雙方是“親兄弟”。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一份基因分析報告顯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有共同祖先,有基因、曆史和語言等多種基礎,尤其是他們之間的血緣聯系源遠流長。阿拉伯人在19世紀末對前來移居的少量猶太人友好相待,曆史上的阿拉伯人也并未因宗教信仰差異而虐待猶太人。人類學家依據科學依據複原勾勒的耶稣頭骨,依然類似于今天的巴勒斯坦人,而不像歐洲人。

而如今,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痛下殺手,限定24小時内加沙全體居民搬走,後續會對加沙地區實施無差别轟炸,不知道耶稣看到如今兄弟相殘會作何感想?

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恩怨情仇

分治的第181号決議:領土配置設定圖

三、被蠶食的巴勒斯坦

四次中東戰争下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背景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建立,但阿拉伯人堅決反對,此後阿以沖突不斷激化,并于1949年、1956年、1967年和1973年相繼發生四次大規模戰争。通過戰争,以色列不僅占領了聯合國“分治”決議劃分給阿拉伯人的土地,而且占領了西奈半島(1982年歸還埃及)、戈蘭高地和黎巴嫩南部地區(1982年占領,2000年5月撤出)和整個耶路撒冷市,近150萬名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第一次中東戰争

以色列建國翌日,埃及、約旦、叙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聯合向其發起進攻,第一次中東戰争爆發。阿拉伯軍隊有4萬多人,以色列隻有3萬人的遊擊武裝,沒有正規軍隊。但以色列群眾全力保護新生國家,出色的遊擊戰也破壞了阿拉伯聯軍的統一作戰,使其被迫各自為戰,加之阿拉伯各國懷有搶占地盤的私心,以緻難以協調指揮。美國緊急建議聯合國安理會提出休戰,蘇聯也不滿阿拉伯國家的貿然進攻。1949年6月11日,阿以雙方同意停火4周。以色列在全世界猶太人的及時幫助下,迅速恢複戰鬥力,并組建了正規部隊“以色列國防軍”。阿拉伯國家于1949年7月9日再次發起攻擊,但以色列國防軍已擴充到6萬人以上,而且武器精良。以色列最終取得戰争勝利。戰後,以色列不僅奪回了聯合國“分治”決議劃歸它的領土,而且占領了大部分聯合國劃歸巴勒斯坦人的領土。

第一次中東戰争中,以色列吞并了劃歸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并強行占領了西耶路撒冷

第二次中東戰争

也叫蘇伊士運河戰争。蘇伊士運河自1869年開通以來,由攪屎棍英國長期控制,巨額收益絕大部分落入英法壟斷資本手中。1956年7月26日,納賽爾上司埃及革命勝利4周年之際,納賽爾宣布收回運河主權,将其收歸國有。英法于心不甘,惱羞成怒,秘密策劃聯合以色列,以武力奪回蘇伊士運河控制權。戰争于1956年10月底爆發,但美蘇均強烈不滿英法的舉動。在巨大的壓力下,英法隻好于11月6日宣布停火,并于12月從埃及全部撤軍,以色列也退回到第一次中東戰争停火線以前的位置。埃及最終取得戰争勝利。

第三次中東戰争

第三次中東戰争,也叫“六·五戰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對埃及、叙利亞和約旦發動大規模突然襲擊。經過精心計算、偵察和準備,以軍可供作戰的196架飛機全部起飛,采用超低空飛行等高超技術,很快炸毀了埃及的近200架飛機。埃及失去制空權,以色列陸軍放手進攻。戰争打了六天就結束了,曆史上也稱“六日戰争”。由于以色列的迷惑戰術以及埃及等國軍隊的戰略戰術失誤等,阿方損失慘重。1967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242号決議,要求以色列從占領土地上撤軍,但以色列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以色列雖然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對立加深,雙方和平共處的希望變得更加渺茫。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争中,以色列占領了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同時還占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1978年歸還埃及)、叙利亞的戈蘭高地,并宣布整個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

第四次中東戰争

也叫“十月戰争”“贖罪日戰争”“齋月戰争”。薩達特上台後,深感以色列突然襲擊的威力,也決定用同樣的方式回擊以色列。為了迷惑以色列,阿方成功施行了欺騙戰術。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亞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支援下,向以色列發起了反擊侵略、收複失地的戰争。

在戰争中,埃及軍隊橫渡蘇伊士運河,成功摧毀了以色列吹噓的堅固防線——“巴列夫防線”。打頭陣的埃及空軍從30個機場同時出動240架飛機直撲對岸以軍陣地,20分鐘内摧毀了以軍在西奈半島90%以上的軍事目标,埃及僅損失5架飛機。這一戰果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隊,前後擊毀以軍坦克和裝甲車400餘輛。叙軍也一度打到以色列北部的重要淡水供應地——加利利湖。以色列總理沙龍臨危授命并表現出卓越的指揮才幹,他帶領一部分軍隊強攻并渡過蘇伊士運河,指揮其部隊繼續挺進,截斷了埃軍與後方的聯系,并打開了通往開羅的大門,一舉赢得戰争主動。

但主要是由于超級大國插手、美國大力援助以色列等原因,阿方被迫在1973年10月25日停戰。阿方取得了部分勝利,但大部分被占領土仍然控制在以色列手中。1974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338号決議,重申以色列應遵從第242号決議,從占領土地上撤軍,但以色列拒不執行決議。第四次中東戰争使阿以雙方充分認識到,用戰争手段消滅對方是不可能的,阿方上司人轉向現實主義的思路,開始考慮與以色列和平共存的道路。以色列上司人也開始考慮采用放棄部分占領土地換取和平的念頭。這為1979年3月埃以毅然決定正式簽署和平協定、建立外交關系做出了重大鋪墊。

需要指出的是,1982年,以色列為打擊在黎巴嫩活動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根除其活動基地,調集大批軍隊對黎巴嫩發動大規模進攻,重創阿拉法特上司的巴解組織,使之離散到其他阿拉伯國家。以色列占領黎巴嫩南部地區,并建立所謂的“安全區”(聯合國後通過第425号決議,要求以色列從黎巴嫩南部撤軍,2005年5月,以色列巴拉克政府履行決議,從黎巴嫩南部安全區撤軍),史稱“黎巴嫩戰争”,也有人稱其為“第五次中東戰争”。但該次戰争的總體規模和涉及範圍遠小于前四次中東大戰

巴勒斯坦領土在戰争過程中被蠶食殆盡。

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恩怨情仇

巴勒斯坦領土被蠶食

四、奮起反抗的哈馬斯

2006年1月,美國在巴勒斯坦推行民主的結果出乎其預料,哈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會議選舉中獲勝并主持組閣,拒絕承認以色列,哈馬斯政府遭到美國、以色列、歐盟的抵制,自此,哈馬斯被歐美定性為"恐怖組織"。但其在巴勒斯坦的解放事業中一直處以前線,巴勒斯坦領土也被以色列切割得七零八落,稅收、外交、國防等權力也為以色列所控制。圍繞巴勒斯坦問題而發生的幾十年戰鬥與和談,隻獲得這樣一種結局,這當然令巴方和阿拉伯陣營深感屈辱和憤怒,進而埋下國仇家恨的種子。既然軍事鬥争難以取勝,巴方和阿拉伯世界的一些極端組織在和談軌道之外不時針對美國、以色列以及個别西方國家發起恐怖襲擊,以色列和美國則每每還之以暴力,導緻幾十年來巴以之間死傷甚巨。

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恩怨情仇

五、難以平息的巴以戰争

近年,以2001年初美以政府相繼更替為标志,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巴以關系發展實際上被劃分為兩個階段,即取得重大成就的大發展階段以及21世紀初以來陷入沖突、倒退和停滞的階段。幾年來,1993年《奧斯陸協定》簽訂以來的各種談判機制和架構實際上已經被廢棄。巴以和平程序已經因近年來巴以持續沖突與仇恨、以色列單方面行動以及巴以政局變化而“死亡”;黎以談判長期處于當機之中,叙以談判2000年以來更是無從談起。

中東和平程序向來是希望與挑戰并存、困難與機遇同在。觀察巴以局勢發展一定要注意看其實質和曆史,拘泥于一時一事的發展變化往往影響對巴以時局總體趨勢的判斷。布什政府嚴重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以色列政府的不穩定性、巴方内部的協調程度等因素也是影響和談的重要因素,布什上台之初在該問題上的超脫和嚴重偏袒正是“9·11”事件的重要導火線。巴以一貫在邊界等關鍵問題上锱铢必較,涉及難民回歸、邊界劃分、耶路撒冷最終地位、定居點拆除、水資源配置設定等一系列關鍵問題,這些都是阻擋巴以和談徹底突破的棘手硬傷。巴以雙方和美國、阿拉伯世界等相關方面都存在強大的反對和牽制力量,受雙方強硬勢力影響,沙龍和阿巴斯都難以做出實質性妥協,巴以局勢再度緊張的可能随時存在。

第一,邊界劃分和水資源配置設定。

阿以沖突的實質是領土問題,1948年5月第一次阿以戰争中,以色列吞并了劃歸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并強行占領了西耶路撒冷。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争中,以色列占領了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同時還占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1978年歸還埃及)、叙利亞的戈蘭高地,并宣布整個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争中,以色列占領了黎巴嫩南部地區并建立所謂的安全區。2000年5月,以色列從黎巴嫩南部撤軍。20世紀90年代,以色列在被占領土上大肆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的定居點中猶太移民達10.4萬人。阿拉伯國家一直要求以色列遵守聯合國第242号和第338号決議,以“土地換和平”。以1967年戰争以前的巴以邊界線作為标準,要求以色列嚴格履行《奧斯陸協定》和“路線圖”計劃,以色列前總理沙龍的“單邊行動計劃”隻能是“路線圖”計劃和《奧斯陸協定》的一個程序群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而從沙龍的觀點看,以色列至多希望順利履行“單邊行動計劃”,即交還加沙全部和約旦河西岸50%左右的土地,比巴勒斯坦實際要求的領土要少一半左右。回溯2000年戴維營談判,

第二,耶路撒冷問題。

耶路撒冷城作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宗教聖地,雙方都有各自的強硬立場。盡管該城市被以色列實際控制,但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一直要求獲得其應得的領土和宗教權利。伊斯蘭教在耶城統治時間長,從公元7世紀到20世紀猶太人大批傳回,在此生活了一千多年的阿拉伯人和其他穆斯林已将耶城變成了一個完全阿拉伯化的城市。盡管基督教統治了耶城近400年,但耶城在此期間隻是作為一個宗教聖地,而非政治中心。19世紀以來,随着猶太人從世界各地大批傳回巴勒斯坦,與他們同住在這裡的阿拉伯人為争奪土地和宗教權益的鬥争也愈演愈烈。1947年11月,聯合國決議規定耶城國際化。1948年,英國委任統治結束,以色列宣布建國,阿拉伯國家強烈反對,第一次阿以戰争爆發。戰争結束後,停火線将耶城一分為二,以色列控制了耶城西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區,約旦占領了老城及其以北和以南地區。1950年,以色列遷都至耶城。1967年中東戰争後,以色列占領了約旦控制區,耶城重新統一。後來,以色列一直宣布耶城為其永久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國際社會包括美國在内迄今對此不予承認。1988年11月,巴勒斯坦也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國家。

第三,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問題。

400多萬名巴勒斯坦難民的回歸問題一直是巴以和談中不可逾越的障礙。以色列懼怕巴勒斯坦難民回歸被占領土後,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人口比例将會發生颠覆性變化,是以堅持巴勒斯坦難民在所在國就地安置,以對其做出補償,這實際上剝奪了其回歸權。這是巴方所一直拒絕的。

第四,猶太人定居點問題。

按照“單邊行動計劃”,以色列将撤出加沙地帶的全部定居點以及約旦河西岸的部分次要定居點,但以色列不會撤出西岸地區的許多重要定居點,而是繼續在約旦河西岸修建定居點讓從加沙地帶撤出來的猶太人居住,引起巴方的強烈不滿。

五,巴以内部都面臨反對勢力。2006年1月,美國在巴勒斯坦推行民主的結果出乎其預料,哈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會議選舉中獲勝并主持組閣,拒絕承認以色列,哈馬斯政府遭到美國、以色列、歐盟的抵制,法塔赫也對哈馬斯獲得主導地位表示強烈不滿,根本不配合哈馬斯政府。2007年2月8日,巴勒斯坦兩大主要派别法塔赫和哈馬斯在沙特阿拉伯麥加正式簽署《麥加協定》,雙方就建立民族聯合政府、新政府政治綱領和重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等問題達成一緻。但好景不長,2007年6月,巴勒斯坦内部哈馬斯和法塔赫發生嚴重火并,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法塔赫上司人阿巴斯宣布解散民族聯合政府,組建緊急内閣,并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援。盡管兩個派别都拒絕宣布單獨建國,不敢承擔分裂國家的責任,但巴勒斯坦内部事實上已形成兩大派别各自為政的局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