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220年,曹操成功擒杀关羽并夺取了荆州之后,他封孙权为骠骑将军和荆州牧。随之而来的是孙权的臣子前来朝贡,表明效忠,同时建议曹操取代东汉自封为大魏皇帝。面对这个决定,曹操并没有急于采纳,而是选择将孙权的来信展示给他的内外臣子,以征求他们的意见。曹操曾表示:“这小子是否想要取而代之呢?”尽管如此,曹操的亲信大臣也纷纷提议支持孙权的建议。然而,曹操自己却没有急于篡汉称帝,而是坚守着他自己的信仰,他说:“如果命中注定我要成为像周文王那样的君主,那自然会实现。” 最终,在公元220年的正月,曹操返回洛阳,但同年十月,他因病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六岁。曹丕继位后,他取代了东汉,迫使东汉献帝刘协退位,自己登基为皇帝,建立了魏国,并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然而,一个问题仍然存在:为什么曹操不敢篡汉称帝,而他的儿子曹丕却敢于这么做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曹操和曹丕所处的历史背景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曹操生活的时代是东汉王朝的盛世,尽管东汉已经衰落,但仍有很多人支持着皇室,例如刘虞、孔融、荀彧、刘备、诸葛亮和关羽等人,都心怀着对东汉的忠诚。无论是仁人志士还是普通民众,都有相当数量的人支持东汉皇室,这也是刘备能够立足的重要原因。此外,袁术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称帝,但不久之后就遭到了孙策、吕布和曹操等势力的联合打击,最终失败。因此,曹操亲历了袁术称帝失败的教训,这让他深刻明白称帝的风险。因此,曹操并没有急于篡汉自立,他对于继续效忠东汉还有一份坚守。
曹丕的情况则不同,他生活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忠诚开始从东汉王朝转向曹魏。在曹魏建立之前,北方中原地区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各种割据势力争夺中原,导致东汉献帝刘协备受其害,百姓疲惫不堪。在这个时刻,曹操崭露头角,他统一了中原,消灭了袁术、袁绍、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重振中原,进行了屯田、水利工程、奖励农耕、发展手工业、安置流民,实施了“租调制”,使中原地区恢复了生气。因此,曹丕认为民心已经逐渐转向曹魏,这为他篡汉称帝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曹丕看来,人们对曹魏的认同度已经逐渐上升,而对东汉王朝的忠诚度则在下降。这也是曹丕敢于称帝的信心所在。
此外,曹丕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促使他急于登基称帝。他需要建立自己的威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相对于曹操以武力统一中原的功绩,曹丕还缺乏足够的威望来影响文臣和武将。因此,他迅速登基称帝,这是提升自己威望的有效手段。一旦成为皇帝,他可以更容易地赏赐爵位,从而实现恩威并重的统治。另一方面,曹操已经在中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统治不会因为不称帝而受到威胁。
总结来说,曹操没有急于称帝的原因在于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和风险考虑。与此相对应,曹丕之所以急于称帝,是因为他生活的时代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忠诚已经从东汉王朝转向曹魏,这为他提供了称帝的信心和机会。另外,他需要建立自己的威望,巩固统治地位,称帝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