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220年,曹操成功擒殺關羽并奪取了荊州之後,他封孫權為骠騎将軍和荊州牧。随之而來的是孫權的臣子前來朝貢,表明效忠,同時建議曹操取代東漢自封為大魏皇帝。面對這個決定,曹操并沒有急于采納,而是選擇将孫權的來信展示給他的内外臣子,以征求他們的意見。曹操曾表示:“這小子是否想要取而代之呢?”盡管如此,曹操的親信大臣也紛紛提議支援孫權的建議。然而,曹操自己卻沒有急于篡漢稱帝,而是堅守着他自己的信仰,他說:“如果命中注定我要成為像周文王那樣的君主,那自然會實作。” 最終,在公元220年的正月,曹操傳回洛陽,但同年十月,他因病在洛陽去世,享年六十六歲。曹丕繼位後,他取代了東漢,迫使東漢獻帝劉協退位,自己登基為皇帝,建立了魏國,并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号太祖。然而,一個問題仍然存在:為什麼曹操不敢篡漢稱帝,而他的兒子曹丕卻敢于這麼做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于,曹操和曹丕所處的曆史背景有着根本性的不同。曹操生活的時代是東漢王朝的盛世,盡管東漢已經衰落,但仍有很多人支援着皇室,例如劉虞、孔融、荀彧、劉備、諸葛亮和關羽等人,都心懷着對東漢的忠誠。無論是仁人志士還是普通群眾,都有相當數量的人支援東漢皇室,這也是劉備能夠立足的重要原因。此外,袁術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稱帝,但不久之後就遭到了孫策、呂布和曹操等勢力的聯合打擊,最終失敗。是以,曹操親曆了袁術稱帝失敗的教訓,這讓他深刻明白稱帝的風險。是以,曹操并沒有急于篡漢自立,他對于繼續效忠東漢還有一份堅守。
曹丕的情況則不同,他生活的時代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的忠誠開始從東漢王朝轉向曹魏。在曹魏建立之前,北方中原地區經曆了長期的戰亂,各種割據勢力争奪中原,導緻東漢獻帝劉協備受其害,百姓疲憊不堪。在這個時刻,曹操嶄露頭角,他統一了中原,消滅了袁術、袁紹、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重振中原,進行了屯田、水利工程、獎勵農耕、發展手工業、安置流民,實施了“租調制”,使中原地區恢複了生氣。是以,曹丕認為民心已經逐漸轉向曹魏,這為他篡漢稱帝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曹丕看來,人們對曹魏的認同度已經逐漸上升,而對東漢王朝的忠誠度則在下降。這也是曹丕敢于稱帝的信心所在。
此外,曹丕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促使他急于登基稱帝。他需要建立自己的威望,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相對于曹操以武力統一中原的功績,曹丕還缺乏足夠的威望來影響文臣和武将。是以,他迅速登基稱帝,這是提升自己威望的有效手段。一旦成為皇帝,他可以更容易地賞賜爵位,進而實作恩威并重的統治。另一方面,曹操已經在中原建立了堅實的基礎,他的統治不會因為不稱帝而受到威脅。
總結來說,曹操沒有急于稱帝的原因在于他所處的曆史環境和風險考慮。與此相對應,曹丕之是以急于稱帝,是因為他生活的時代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的忠誠已經從東漢王朝轉向曹魏,這為他提供了稱帝的信心和機會。另外,他需要建立自己的威望,鞏固統治地位,稱帝成為了實作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