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想法很好,但是理想很美好,下一句,话筒递给你,你自己说。
理论上,这个想法是可以实现的,但也仅限于理论,因为要投入到实际应用,需要诸多条件,而诸多条件具备的成本,可能比请一个律师还要高,这里可不是说的单个成本,而是平均成本。
首先我们要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喂数据,而且是海量数据。我们注意到新闻报道,经常说到特斯拉为了实现无人驾驶,不知道搜集了多少真人驾驶时的数据,要实现无人驾驶,就是要机器按照人类的思维模式来思考、处理复杂局面情况,通过喂给机器海量数据,让机器不断学习,从而进化出人类的神经网络,然后不断训练,代替人类。
要想代替律师,就需要给机器喂大量诉讼的数据。这些数据类型,可比路面处理要复杂的多,因为路面的处理,输出结果无非就是油门、刹车和转向。但对于诉讼,包括刑事、民事、行政诉讼;就刑事诉讼而言,又包括程序与实体;实体方面,又包括诸多不同的罪名,就输出结果而言,可能是超过了诉讼时效,可能是管辖异议,可能是无罪辩护,可能是自首认定等等。
有哪个律师愿意将这些诉讼数据提供给机器呢?只能由资本来高价收购,如果收购数据成本过高,评论分摊到使用者身上,成本如何,不得而知。但特斯拉对开通一个座椅加热等功能的收费,不能说怨声载道,也算是饱受诟病了。
其次我们要具备的第二个条件,就是用户要学会使用AI。不用说,立马会有聪明的你要开始木工了:“既然叫AI,就是全智能的”,这话属于话不糙理糙。君不见,网上铺天盖地教你如何正确使用AI来写文章、小说、画画等的广告,为什么呢?因为它虽然叫AI,但也像人一样,需要吃和拉,只吃不拉是貔貅,只拉不吃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量子力学、熵增定律。
对应计算机而言,哪怕是智能AI,也不可能凭柯大侠一个眼神,就直接输出你想要的结果。这时候,如何输入条件,也成了一门学问。到时候,比如案件类型、程序、实体辩护等等。
再次我们要具备的第三个条件,就是如何阅卷?刑事案卷属于国家秘密,不能泄露,你带一联网功能的智能AI去阅卷,怕是要被检察院、法院拒之门外。不能阅卷,就不能知己知彼,如何实现有效辩护?
这里还只是胡乱说了几点,实际还有许多条件,都需要高昂的设备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有些可能条件甚至根本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