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世风日下或许只是错觉

作者:南方周末
世风日下或许只是错觉

(视觉中国/图)

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到层出不穷的“最差的一届”和“垮掉的一代”,研究发现,对道德沦丧、风气越来越差的感慨跨越时间和地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甚至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如果这样的感觉真实且准确,那么可能意味着人类的道德水准数千年以来稳步下降、屡创新低。

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即普遍的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背后有某种规律致使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总是产生这样相似的感觉。

最近,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超过1200万相关科学数据来验证了人们对道德发展趋势的看法,结果发现,“世风日下”的主观感慨确实不是个别时间、个别地方的现象,而是极具普遍性。但透过几十年间的调查数据进行较客观的比对,研究人员也确信,这些“今不如昔”的主观感受其实就是一种错觉。

普遍而持久的感觉

这一研究2023年6月发表在《自然》杂志(Nature),所依托的数据来自全球近六十个国家,时间跨度更是超过70年。通过这些横向和纵向的对比,长者对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的批判有了更科学的解释。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道德主要指的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其他人的方式,比如,是否诚实、有礼貌甚至乐于帮助他人,等等。研究人员利用一系列最早可追溯到1940年代的调查数据,了解人们对于道德变化的态度。这些调查包含了关于趋势的直接提问,比如“你觉得我们的社会诚信和道德行为在过去几十年里是更多、更少还是没有变化?”“现在你觉得整个国家的道德价值观在变得更好还是更差?”

而结果显示,在超过八成的调查项中,大部分人都认为整个社会道德水平在下降。具体来看,当用以对比的时间段更长的时候,人们更可能会感觉到道德沦丧。比如,相比过去一年,再对比过去十年这个更长周期时,人们更可能感觉到社会道德水平在下降。

在一些新近开展的调查中,研究人员还发现,年龄也是影响人们感受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会觉得当下的人比自己20岁时看到的人更加不友善、不真诚,同样,也会觉得20岁时看到的人不如自己出生那个年代的人更有道德。而总体上,年龄更大的人会比年轻一些的人感受到更多的道德沦丧。

但是,社会道德真的一直在下降吗?一些更具体而客观的调查表明,事实并非如此。除了笼统地询问人们对道德变化的感受,几十年的调查数据里还有对人们大量自身具体道德行为的直接发问。例如,“你昨天是否得到了周围人的尊重?”“过去12个月里,你给陌生人让座、指路、照看东西,或者借钱给别人的频率分别是多少?”而通过对一百多项具体道德行为的调查,结果很明显,纵向对比不同时代里人们对自己和同辈人道德行为的记录,道德水平其实是相对稳定的。

甚至当评价一些具体的社会道德议题时,人们有可能感觉到道德的提高。比如,当调查问及如何对待残障人士和性少数群体等事项时,有不少人都认为社会在进步。这些数据都表明,虽然当人们笼统地评价社会道德变化时,会发自内心地感觉道德一直在沦丧,甚至每况愈下,但通过比较相对更客观的具体道德行为,道德沦丧的主观判断却站不住脚。

更幸福,更讲道德

“我确实经常听到人们说现在的人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不慷慨等等。我从社会公众和其他学者那里都听到过这种说法。不过,我总是指出,数据表明这是不正确的。最新这项研究很有说服力,我同意作者的观点,虽然很多人觉得就是这样,但并没有客观证据表明道德水平实际上正在下降。”乔治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阿比盖尔·马什(Abigail Marsh)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自己的一些研究就表明,某些形式的利他行为实际上正在增加。

2021年,她和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对大量国家利他行为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结果发现一个国家的利他行为与当地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正向关联。当一个地方的物质资源和文化价值从客观和主观条件上都给人以支持,人们自身感觉更幸福的话,利他行为也会增加,而且,越是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盛行的地方,这种效应越明显。相关研究发表在《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类似结论也收录在2023年最新版的《世界幸福报告》。

“一些数据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利他行为,尤其是对于距离较远的陌生人的利他行为通常会增加。这可能是因为幸福感在增加,随着幸福感的提高,利他行为似乎也在增加。这些研究还表明,在世界范围内,主观幸福感越高的地方,各种利他和慷慨行为的水平也越高,比如更可能向慈善机构捐款、做志愿服务、帮助陌生人、献血、捐献器官和骨髓,以及人道地对待动物。”阿比盖尔·马什解释道,当然,道德不只是无私和慷慨,但这些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最新研究的发现更凸显了这种关于道德的悖论,一方面,人类社会在物质和精神文化方面一直在发展,道德方面持续下降缺乏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各个地方的发展程度、文化传统、人的幸福感本身存在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普遍出现的道德沦丧更是不合常理。

参与最新研究的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亚当·马斯特罗亚尼(Adam M. Mastroianni)和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T. Gilbert)分析后认为,两种常见的心理规律或许可以解释这种奇怪的社会现象。一种是注意力偏差,而另一种是记忆力偏差。

容易产生的心理偏差

有大量心理研究都发现,人类对他人的负面信息很着迷,总是倾向于搜寻和关注不太好的事情,大众媒体上的负面信息也因此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就存在一种注意力的偏差。而回忆往事的时候,人们又倾向于忘掉那些不好的经历,更可能记得一些美好的回忆,表现出记忆力的偏差。

这样一来,当人们审视当下社会时,可能会更关注社会的阴暗面,包括不道德的人和事。而对比过往时,又更容易记得好人好事,忘掉不道德的行为,从而感觉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为了验证这两种心理效应的影响,研究人员还通过实验改变了参与者的注意力,让他们关注自己社交圈里的家人和朋友等熟悉的人,结果明显出现了双重答案。人们相信整个社会上的人道德水平在下降,但自己的熟人和亲人们,道德水平不仅没有下降,而且还提高了。同样,当人们抛开记忆偏差的影响,对比两个自己从未经历过的时代时,道德水平下降的现象也消失了。总体上,人们相信社会道德沦丧的现象是从自己出生的那个时候开始的。这些不一样的答案确实耐人寻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包括历史数据测量方面存在的不准确情况,最新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注意力和记忆力偏差的综合效应也只是最新研究尝试给出的一种解释,还不足以科学论证道德沦丧错觉现象背后的原因。世界各地的人们不论古今地感慨世风日下,这种社会现象背后可能也有其他的一些原因。

而且,此前也确实有科学家给出略微不同的解释。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心理与脑科学系的研究人员就认为,个人的特点在这类现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感慨世风日下、道德下降的情景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长辈指责晚辈,在这些长辈的眼里,现在的孩子跟他们过去没法比,丧失了很多美好的道德品质。而研究发现,在这类指责中,长辈很容易以个人特点为基准形成一系列失之偏颇的看法。

比如,自己在某方面比较擅长,就更容易盯着其他人在这方面的不足;自己在某方面有优势或偏好,就假想自己小时候所有人都是这样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注意力偏差和记忆力偏差可能就催生了“一代不如一代”印象。在这种印象里,年轻人的缺点是如此刺眼,而老一辈人人都有的品质现在都丢掉了。

改变道德行为的难点

这些对道德变化的探讨也反映出了道德问题本身的复杂性。2019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詹妮·尼德希瑟(Jenae M. Neiderhiser)等人通过分析大量家庭里孩子们的道德发展情况,发现道德品质并非完全由教养环境所决定,而是也有遗传方面的影响。

该项历时近十年的研究主要关注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以及成年早期的责任心这两个道德指标,因为也包含了各类双胞胎和重组家庭的兄弟姐妹,得以比较遗传和环境因素在道德养成中的作用。而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和父母所提供的教养环境在青少年成长早期共同形塑了孩子的道德品质,但成年之后,来自父母教养的作用变弱了。相关研究发表于《行为遗传学》(Behavior Genetics)。

在长期研究利他行为的阿比盖尔·马什教授看来,道德行为同样具有生理基础。相比于自私驱动的适者生存法则,利他主义者情愿自己的利益受损也要帮助其他人,这在进化论看来,是一个独特的问题。阿比盖尔·马什等人曾利用磁共振成像研究过一批非凡利他主义者的大脑,发现这些愿意给陌生人捐肾的人,可以通过右杏仁核体积增大等特点识别出来。

“人们经常把这些甘愿自身冒险也要帮助他人的非凡利他主义者称做‘守护神’或者‘圣人’。但是我们的研究表明,生物现象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做出非凡的利他行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具有特定的神经和认知特征,使他们比一般人更关心他人的福祉。” 同时作为乔治城大学神经科学跨学科项目教授的阿比盖尔·马什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道德从根本上讲是在行为中权衡自己和他人的结果,而一系列研究都表明,一些人选择更重视他人的幸福,这背后存在生物学基础上的差异。“大脑生来就是为了学习和适应的。总的来说,我相信人们帮助别人是基于他们真实的价值观,他们真诚地关心别人的幸福。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普遍变得更加无私,那一定是因为我们学会了更加重视他人的幸福。只不过,我们不太明白的是,如何以某种有针对性的方式提高一个人对他人幸福的重视程度。”

这也意味着,相比道德沦丧的普遍错觉,理解和改变道德行为本身可能更加艰难。而更为重要的是,对现实社会而言,如果一个社会中的人们已经形成了道德沦丧的共识,认定社会道德水平在下降,那么不论对公共政策的走向,还是人际行为的发展,都将产生负面的影响。毕竟,一个道德水平下降的社会在公共场域就蕴含着恢复传统、回到过去的动力,这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倒退行为。而一旦人们都相信世风日下,人际交往的方式可能也会朝着互不信任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不少心理调查都发现,因为低估陌生人的善意,人们在向陌生人求助的时候都比较犹豫,也不太敢主动向陌生人打招呼。这种互不信任的人际环境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和对社会的归属感。而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的错觉可能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更可怕的是,人们对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变动往往很敏感,一旦判断失误,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可能也会助长真正不道德的行为。这些都凸显了正确理解这一错觉的意义。

南方周末记者 王江涛

责编 朱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