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卫星发现瓦格纳位置:波兰海马斯进入阵地:10万大军恐怕要吃大亏

作者:亲切生活家521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在英国卫星的锐利目光下,白俄罗斯的瓦格纳集团不再隐匿,营地的确切位置昭然若揭。卫星镜头下,一排排的军用营房和整齐列阵的装备清晰可见。

白俄罗斯国防部宣称,瓦格纳集团成员正紧锣密鼓地在奥西波维奇镇附近对白领土防御部队进行着有条不紊的训练,内容涵盖了战术机动、枪械专项、军事工程以及急救等多个方面。

而瓦格纳集团的动向也引起了各方的高度警惕。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警示称,瓦格纳雇佣兵正朝着北约防线最薄弱的苏瓦乌基走廊推进,而这个狭长地带将白俄罗斯与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连接在一起。一旦苏瓦乌基走廊落入瓦格纳之手,将会对整个战局造成根本性的改变。

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战略博弈。美国等国领导的所谓“霸凌小天团”频频对俄罗斯出手制裁,全球互动的时代里,与世隔绝将成为困局。但俄罗斯可不是软弱可欺之辈,她是一头勇猛的狂熊,不仅在格鲁吉亚、叙利亚等地展露锋芒,甚至一口气夺取了克里米亚,掀起了乌克兰危机。

卫星发现瓦格纳位置:波兰海马斯进入阵地:10万大军恐怕要吃大亏

立陶宛将加里宁格勒州列入了禁止过境名单,导致了加里宁格勒飞地物资供应的紧张。在这个紧急关头,俄罗斯可能会通过动手解决问题,但若由俄军亲自出手,将会面临北约集体防御第5条款的压制。因此,俄罗斯派遣了瓦格纳集群,力图在2024年之前将白俄罗斯的瓦格纳集团扩展至4万雇佣军,再加上精悍的白俄罗斯野战集群,形成一个可观的10万人力量,以突破苏瓦乌基走廊。

卫星发现瓦格纳位置:波兰海马斯进入阵地:10万大军恐怕要吃大亏

波兰方面也不甘示弱,已在波白边境部署了1个机步师和2个机步旅,甚至第一个海马斯火箭炮旅也正加紧进入战备状态,瞄准瓦格纳集团的方向。

这次战斗可不容小觑。波兰的火力和装甲实力远远超越了乌克兰,令人咋舌的是,波兰拥有近800门海马斯火箭炮,而乌克兰仅有20门,这样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波兰空军的先进战机数量更是让人瞠目结舌,32架F-35隐身战机、48架F-16战机、48架韩国FA-50战机,还有96架AH-64阿帕奇攻击型直升机,将会构成无可匹敌的空中威胁。

卫星发现瓦格纳位置:波兰海马斯进入阵地:10万大军恐怕要吃大亏

白俄罗斯的防空和空军力量相形见绌,无法为10万瓦格纳和白俄罗斯野战集群提供有效的掩护。若是硬碰硬,瓦格纳和白俄罗斯部队注定要吃亏。

然而,普里戈津并非没有对策。瓦格纳集团正伪装成平民,积极地破坏白波边境的铁丝网和电网,利用无人机监控波兰巡逻队的位置,以便掩护非洲和中东地区的难民进入波兰等国。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瓦格纳集团在白俄罗斯的指挥官竟然是一名乌克兰人,名叫谢尔盖·丘布科,代号“先驱者”,他在2017年加入瓦格纳集团,并担任巴赫穆特战场的野战指挥官,是瓦格纳集团内部的核心成员之一。

卫星发现瓦格纳位置:波兰海马斯进入阵地:10万大军恐怕要吃大亏

这一消息一出,泽连斯基恐怕也得心头一痛,没想到巴赫穆特战场的瓦格纳野战军指挥官居然是乌克兰人。

在这场博弈中,双方你来我往,暗流涌动。谁能在这场复

杂的国际棋局中抢得先机,谁又将成为最终的胜者呢?

普里戈津的聪明之处在于善于利用周边环境,以小博大。他们采取了隐蔽行动,伪装成平民,默默地瓦解着白波边境的铁丝网和电网,成功地为难民提供了庇护。这让波兰方面难以防范,难以捉摸对方的真正意图。

卫星发现瓦格纳位置:波兰海马斯进入阵地:10万大军恐怕要吃大亏

同时,瓦格纳集团的指挥官谢尔盖·丘布科的身份也成了一个巧妙的策略。作为乌克兰人,他在瓦格纳集团内部有着特殊的地位,成为了核心成员之一。这样的安排既能在瓦格纳内部维持稳定,又能向外界传递一种错觉,让敌人难以了解他们的内部构架和动向。

然而,波兰方面也并非毫无应对之策。他们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将瓦格纳集团置于压力之下。海马斯火箭炮的数量和精准度让人瞠目结舌,远超乌克兰的能力。波兰空军更是拥有一支庞大的先进战机群,掌握了制空权的同时,也为地面部队提供了强有力的空支援。

卫星发现瓦格纳位置:波兰海马斯进入阵地:10万大军恐怕要吃大亏

这场较量不仅仅是火力的对决,更是智慧和策略的碰撞。双方都在寻找对方的破绽,试图在最关键的时刻抓住机会。

而在这一刻,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片战场上。国际社会也在密切关注着这场争端的发展,各方都在努力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

或许,这场博弈最终将由一方取得胜利,但双方都已经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和意志。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这将成为历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篇章,也将在未来的时代里被人们传颂。或许,这也是提醒我们,和平与稳定的珍贵,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守护。

卫星发现瓦格纳位置:波兰海马斯进入阵地:10万大军恐怕要吃大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