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坤一:晚清朝廷的“柱石之臣”

作者:新湖南

刘沛

刘坤一:晚清朝廷的“柱石之臣”

刘坤一(1830—1902),字岘庄,湖南新宁人,晚清湘军重要将领、中兴名臣。清咸丰五年(1855),应族侄刘长佑之邀,以廪生(秀才)之身从戎,加入湘军楚勇,随军驰援江西,转战湖南、广西等地,因战功卓著而颇受清廷赏识,累迁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主政一方,成为晚清朝廷的“柱石之臣”。张之洞称赞说:“居官廉静宽厚,不求赫赫之名,而身际艰危,维持大局,毅然担当,从不推诿,其忠定明决,能断大事,有古名臣风。”

整肃吏治,储养人才

晚清吏治腐败严重,戎马出身的刘坤一更是深有体会。他认为做官要“心地朴诚,操守廉洁”,如若“横征暴敛,则民不堪命,难以稳定政局”,故而“为政在人之道,要在正本清源”。整肃吏治、选贤任能,是其从政40年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举措。

清同治四年(1865),刘坤一出任江西巡抚。其施政的重点,一是追剿太平军余部,二是恢复和发展曾因战乱遭受到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与此同时,对吏治的整肃也丝毫不敢懈怠。他在给清廷的奏折中表示:“现值邻氛未靖,防务固未敢稍疏,而深维地方理乱之机,莫不关夫吏治。江西递经兵燹,民困未苏,民风渐薄,闾阎乐利,远不如前,务在守令得人,方足以资拊循而期振顿。臣自抵任以来,详加访察”。他着重整肃吏治和选拔贤能而爱民的地方官,惩治贪污无能之辈。接任江西巡抚仅四个月,刘坤一就撤换了建昌知府董敬宣、饶州知府吴秉衡、南康知府高延缓、署直录知州刘晋卿、新金知县程乃文、署崇义知县吴鸿庆、新昌知县姚近维、临川知县锡荣等地方官员。

清光绪三年(1876),刘坤一出任两广总督。在任期间,除整饬吏治卓著成效、任用官吏不安插亲信外,他还放弃个人私利,在粤省库款空匮,递年常入不敷出,并无别项闲款可筹时,以廉俸所余,捐银十五万两,解交藩库作为公项,转发招商局按年取息,以为储养洋务人才之用,使之尽心西学,余款悉以助赈、修堤及各项善举。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刘坤一再任两江总督,并兼南洋通商事务大臣。上任之初,他即着手整顿吏治,大力奖励士风,淘汰贪婪无能之辈。为确立良好的政治风气,刘坤一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任用,曾向清廷力荐多位政绩良好的亲民之官,如扬州府知府许宝书、镇江知府王仁堪、候补知府阮祖棠、清河县知县翁延年等。对无能与卑劣的官吏,如安徽道员萧允文有吞没巨款、浮开煤价,向藩司索银,在上海冶游情事等劣迹,刘坤一将其呈报朝廷后,予以撤职惩办。两江三省的吏治经过刘坤一雷厉风行地整顿后,官吏的素质及行政效率均有比较显著的提高。

身际艰危,匡扶大局

刘坤一再任两江总督期间(1890—1902),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日趋严重,国内外形势皆发生重大变化,湘军领袖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等同治中兴时期的元老重臣皆已逝世,淮军领袖李鸿章在甲午战败后失势,刘坤一以花甲之身,身际艰危,肩负重任,匡扶大局。

清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二日(1894年12月28日),刘坤一奉命担任钦差大臣,节制山海关内外各军,指挥对日作战。刘坤一表示,“当此倭氛不靖,军事日形棘手”之时,作为朝廷大臣,“惟有殚竭血诚,于一切防剿机宜,仰秉睿谟,悉心筹划……亟图补救,迅扫狂氛”。但是由于受命于败军之际,且强弱悬殊之势已成,湘军主力早已裁撤,新募的湘勇草率成军,无法抵御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日寇,他虽竭尽全力,仍无法挽回颓势,徒留宝庆同乡魏光焘牛庄血战倭寇的湘军余晖。

《马关条约》签订前后,刘坤一曾三次致电清廷,力主“持久”“苦战”及“宜战不宜和”,这一持久战思想为几十年以后的抗日战争埋下了伏笔。他对清廷将辽东和台湾拱手相让,意识到会“贻患无穷”,曾三次上奏阻止,但无力回天,“愧愤填胸,寸心如结”。

李鸿章失势后,刘坤一与张之洞就成了清朝推动洋务新政的主要人物。除妥善处理辖区内之政治、财政、军政外,刘坤一以务实的精神继续推行洋务新政,筹办海防及江防,筹议外交政策,并与张之洞合奏《遵议廷臣条陈时务折》,提出修铁路与办矿务、造机器自制西洋枪炮、练新军除旧习、立学堂习西学等六项自强之法,力促清廷变法图强。

废帝立储,直言无忌

戊戌政变后,清光绪皇帝在政变后被囚禁于瀛台,慈禧太后曾打算废黜光绪帝。刘坤一先是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七日(1898年10月12日)上奏表示反对,并有请曲赦康有为、梁启超之意;继又致电总理衙门劝阻:“国家不幸,遭此大变,经权之说须慎,中外之口宜防。现在谣诼纷腾,人情危惧,强邻环视,难免借起兵端。伏愿我皇太后、我皇上慈孝相孚,尊亲共戴,护持宗社,维系民心。并请查照八月十一日、十四日两次谕旨,曲赦康有为等余党,不复追求,以昭大信,俾反侧子自安,则时局之幸矣。”在电文最后,刘坤一表示,“当此事机危迫之际,不敢顾忌违而甘绒默”,所以才披沥具陈。据张謇《啬翁自订年谱》记载,光绪二十四年八月条载:“为新宁(作者注:指刘坤一)拟《太后训政保护圣躬疏》,大意请曲赦康、梁,示宫庭之无疑贰,此南皮(张之洞)所不敢言。”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0年1月24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痼疾在躬,艰于诞育”为由,宣布立溥俊为大阿哥,国内外对此议论纷纷。兼管外交事务的大学士荣禄,“尝以私意阴示刘坤一”。刘坤一复书曰:“君臣之分久定,中外之口宜防,坤一所以报国在此,所以报公亦在此。”

据胡思敬《国闻备乘》记载,刘坤一获悉立大阿哥之事后,曾约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一起力争。张本已答应,但随即又反悔。此时奏折已经发出,刘坤一命人将折子追回后,去掉张之洞的名字,单衔上奏,一人挺身独任。他说:“香涛见小事勇,见大事怯,姑留其身,以俟后图。吾老朽,何惮!”由此可见刘坤一毅然担当之正气。

忠定明决,能断大事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夏之际,以“扶清灭洋”为旗帜的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呈燎原之势。帝国主义列强以“保护使馆”为由派兵攻入京津,清廷下诏对各国宣战,北方随之大乱。为了谋求东南半壁或更大地区免遭战火蹂躏,防止民众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刘坤一冒天下之大不避,承担着斩首灭族的后果,与各省督抚张之洞、李鸿章、许应骙等合作,共同抗拒朝命,促成“东南互保”的局面。“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使东南半壁避开了一场战火的浩劫。

在商议辛丑和约期间,李鸿章和俄国秘密商议《东北交收办法》,当时俄国企图长期占领我东北,强迫清廷承认签约。刘坤一、张之洞闻讯后,致电军机处,揭发俄国野心,主张俄约千万不可答应,建议将俄方要求的密约稿件公布,“借求列邦公断,合阻俄人野心”。清廷权衡利害,未予批准。俄国在各国压力及中国朝野反对之下,不得不将此密约废除。

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朝统治者深感“内忧外患”迫在眉睫,再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清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01年1月29日),朝廷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发布实行新政上谕,饬令朝臣、督抚就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及教育等方面各抒己见。刘坤一与张之洞曾先后三次联衔上奏(史称“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兴学校、练新军、奖励工商实业和裁减冗员等改革措施,成为清政府实施新政的蓝图。

清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初五日(1902年10月6日),刘坤一卒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七十二岁。清廷发布了慈禧懿旨,称刘坤一“老成朔望,实为国家柱石之臣”,追封其为一等男爵,晋赠太傅,予谥忠诚。身后哀荣,在晚清之世,罕有其匹。

(作者系邵阳市蔡锷故居管理局文保股股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