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胡适的无奈婚姻和情感经历

作者:大漠一孤狼a

胡适先生是新文化的一代师表,但他在个人婚恋上却又是旧道德的阶下囚,由母亲包办的小脚太太江冬秀与他共同度过了一生。在他们相敬如宾的生活中,却也伴随着不幸与痛苦。

胡适出生于山清水秀、民风淳厚的安徽绩溪,4岁丧父,母亲冯顺弟含辛茹苦将其养大。

胡适的无奈婚姻和情感经历

名门小姐——江冬秀

胡适14岁时赴上海求学。临行前,母亲为他订了一门亲,未婚妻是比胡适大11个月零3天的江冬秀小姐,江家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族,可胡适与她从未见过面。

胡适在上海接触到外界的新思潮、新女性,便对母亲包办的婚姻生出许多不满来。

1908年,家里准备好了新房,母亲催促他回去完婚,胡适对江冬秀毕竟不了解,更谈不上爱情,可他又不忍推掉婚约,怕刺伤母亲和江冬秀的心。他只有用折中的办法拖,借口自己学业未成,无力养家糊口等不回去结婚。

两年后,胡适考取了用庚子赔款设立的留美官费生。他怕母亲逼婚,连家也不敢回,匆匆从上海乘船,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纽约州的康奈尔大学学习。

在异国他乡,胡适想起家乡的一切都觉得令人神往。

胡适的无奈婚姻和情感经历

由于思乡情绪的影响,他对与江冬秀的婚姻不觉得那么令人讨厌了。一想起家乡老母慈爱而希冀的目光,想起比自己还大1岁的冬秀仍在满怀希望地苦苦等待,他的责任感和道德良心就占了上风。

恰在此时,胡适的母亲把江冬秀接来同住,江冬秀以未婚妻的身份,操持家务,端茶递水,晨昏定省,对胡母侍候得无微不至。

胡适得知后很感动,他第一次给江冬秀写了信,要她多读书识字,并一再叮嘱她把脚放大。

在胡适的鼓励下,冬秀终于放了脚,可惜为时已晚,小脚已经定形。由此可见,胡适为培养同冬秀的感情与婚姻基础,是花了心血的。

1913年的一天,胡适收到了家中寄来的照片,冬秀温顺地站在母亲身边,婆媳二人显得那样祥和、恬静,胡适出国快4年了,他的脑海蓦然间浮现出一幅对未来家庭生活的美妙憧憬。于是写了一首《得家中照片题诗》。诗中有“图左立冬秀、朴素真吾妇”,还描绘了想象中的他与冬秀婚后和谐的生活。

异域佳人——韦莲司

胡适当时毕竟生活、学习在美国。他学业突飞猛进,又曾任世界学生会会长,交游颇广,眼界大开,仅凭万里外的、只在照片上见过一面的江冬秀是无法慰藉24岁胡适的情怀的。

他在日记中写道:“10年之中,未尝与贤妇人交际……于青年女子之社会,乃几裹足不敢入焉。其结果遂令余成一社会中人,深于

世故,思想颇锐,……而无高尚纯洁之思想,亦无灵敏之感情。吾10年之进境,盖全偏于知识一方面,而于感情一方面几全行忘却,清夜自思,几成一冷血之世故中人。”

正当胡适打算扩大同青年女子的交往时,天真大方、活泼美丽的美国小姐韦莲司一下子闯进了他的心。

胡适的无奈婚姻和情感经历

韦莲司的父亲是位大学教授,她自己在纽约城学美术,性格高傲孤洁,洒脱不羁,家虽富有,却不修边幅。

胡适与她仅见一面,就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两人频频约会,书信不断,或联袂郊游,或一起参观,纵谈理想、人生、事业、诗文,当然,也少不了爱情。

胡适对韦莲司极为敬佩。他在1915年1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女士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望其项背。余所见女子多矣,其真能具思想、识力、魄力、热诚于一身者,惟一人耳。”而下面的一则日记,简直就是一首散文诗:“星期六日与韦莲司女士出游,循湖滨行,风日绝佳。道尽,乃折而东,行数里至厄特娜村始折回,经林家村而归。天雨数日,今日始晴明,落叶遮径,落日在山,凉风拂人,秋意深矣。是日共行三小时之久,以且行且谈,故不党日之晚也。”他俩的情意绵绵、共处的幸福、欢乐,溢于字里行间。

在他们相识短短的一年中,胡适给韦莲司写了一百多封情书。

胡适的无奈婚姻和情感经历

在胡适逝世后,在他的保险箱内发现一捆整整齐齐的英文情书,都是韦莲司写给他的,他始终珍藏着。

正当他们如胶似漆,感情日深之际,却遭到了出身英伦世家的韦莲司母亲的竭力反对,理由是异族、异教通婚,如何向亲友交代?同时,胡适也囿于旧道德,不敢迈出关键性的一步,甚至直言告诉韦莲司自己已订婚。

韦莲司只得提出:“斩断情缘,悬崖勒马”,两人短暂的爱情便告烟消云散了。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他们只互敬互勉,绝口不再提男女情爱。

韦莲司小姐没能嫁给胡适,她深以为憾,终身未嫁。

胡适去世后,她将精心保存半个世纪的胡适写给她的情书,寄给了胡夫人江冬秀。

胡适也一直怀念着韦莲司。时隔几十年后,1956年夏天,胡适再去纽约时,还寻访了韦莲司的故居。

相见恨晚——陈衡哲

一年以后,绮年玉貌,才华横溢的陈衡哲小姐爱上了胡适。

胡适的无奈婚姻和情感经历

陈小姐与胡适同龄,江苏人,1914年考取清华大学,为该校最早的10名女生之一。后入美国著名的瓦莎女子大学,她是大陆新文学第一位女作家,笔名沙菲,以小说集《小雨点》风靡一时。

胡适与陈衡哲相识较晚,但彼此志同道合,共同编辑《留美学生季报》,胡适提倡白话文,陈衡哲随即发表了一连串用白话文写的小说和诗歌,而且毫无顾忌地支持胡适的看法。

胡适从1916年10月起,5个月中,就给陈衡哲写了40余封信,讨论学问,谈理想,交换观点、情投意合,不言而喻。

陈衡哲灵秀妩媚,多才多艺,与江冬秀有着天壤之别。

胡适也深爱陈衡哲,但又不忍心抛弃无辜的江冬秀,面对才貌双全的陈小姐的热烈追求,他仍然犹豫不决。

在胡适毕业前的一个夏夜,月白风轻,两人在校园里散步,并肩坐在石凳上,陈小姐忍不住问道:“适,你今后打算怎么样?我们俩究竟能不能像今夜一样永不分离呢?”

胡适百感交集,热泪横流,可他终于理智地说:“哲,我怎愿意离开你呢?我在学问上得到你很多的帮助,我寂寞的心得你很多的慰藉,我俩性情相合,我也希望我们有共同过着幸福生活的一天,但是,这只是梦想,我没有这个福份,请您原谅我,我已经和别人订了婚的呀!”陈小姐哇地哭出声来,两人不禁拥抱在一起,过了好一会,才平静下来。

陈衡哲在胡适次年回国结婚后,于1920年秋天,嫁给了一直追求她的任叔永,后与胡适长期保持着很深的友谊,直至病逝。

胡适于1917年5月结束了7年的留学生涯,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经不住母亲的频频催促,年底胡适请假回乡完婚,婚礼于1917年农历十一月七日(公历12月30日)举行。

婚礼新事新办,非常简朴。

胡适的无奈婚姻和情感经历

新婚之夜,胡适还即兴作了一首白话诗云:

十三年前没有见面的相思,

于今完结。

把一桩桩伤心旧事,

从头细说。

你莫说你对不住我,

我也不说对不住你——

且牢牢记取这十二月三十夜的中天明月。

新婚的胡适与冬秀还是亲密恩爱的,这从他蜜月中写下的《新婚杂诗》五首可见一斑,第五首是胡适返回北大前为告别妻子而写:

十几年的相思刚才完结,

没满月的夫妻又匆匆分别。

昨夜灯前絮语,

全不管天上月圆月缺。

今宵别后,

便觉得这窗前明月,

格外清圆,

格外亲切!

胡适的无奈婚姻和情感经历

但他在婚后不久给朋友的信中,又暴露出了内心深处的另一面: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若不为此,吾决不就此婚,此意但可为足下道,不足为外人言也。)今既婚矣,吾力求迁就,以博吾母欢心……

碧玉佳人——曹诚英

胡适婚后生活很严谨,以他所处的地位、名声、才华,接触的女性很多,能严于自律颇为不易。

而1923年,当胡适在杭州西湖南山上的烟霞洞休养时,他的远方表妹曹诚英突然闯进他的生活,点燃了胡适的爱情火把,由此而演绎了一场婚外恋。

曹诚英是胡适三嫂的同父异母妹妹,比胡适小11岁,家也在绩溪。

胡适的无奈婚姻和情感经历

胡适结婚时,曹诚英才15岁,还做过新娘江冬秀的傧相,16岁时,由父母包办结婚,婚后夫妻感情不和,1920年她离开家乡,入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23年春天同丈夫离婚。

刚获得自由的曹诚英得知胡适来到杭州西湖休养的消息,喜不自禁。放暑假时迫不及待地来找思慕已久的胡适。

此时的曹诚英刚20岁出头,既美丽又聪慧、既柔媚又热烈,是现代女性中的佼佼者。

胡适的无奈婚姻和情感经历

曹诚英一见胡适,就爱得如痴如醉。而胡适从她身上,也看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爱,他也不能自持地爱上了曹诚英。

他们在爱河中幸福地徜徉。无论是霞光万道的清晨,还是清风徐来的月夜,西湖岸边都留连着他们亲密多情的身影。他们甚至住在一起共同生活,俨然是一对忘掉了人世间一切的恋人。

曹诚英要回校学习了。她发誓非胡适不嫁,胡适也表示要与江冬秀离婚,娶她为妻。

胡适的无奈婚姻和情感经历

此后,胡适常来杭州,每次来都与曹诚英热烈相会,他还写了许多情意绵绵的爱情诗,表达对曹诚英的爱。

不久,胡适真的向江冬秀提出离婚。

江冬秀怒不可遏,大吵大闹,从厨房操起一把菜刀,威胁胡适,要离婚她就先把两个孩子杀掉。

胡适退缩了,他怕事情闹得不可收拾,于自己的名誉不利。可私下里,他仍与曹诚英来往。

曹诚英对胡适痴心不改。她在1925年写给胡适的一封信中,仍充满激情地说:“我爱你,刻骨的爱你……”

曹诚英的爱丢不掉,又无法开花结果,心里很苦,曾两次想自杀,还打算上峨媚山当尼姑。

解放后,她曾在沈阳农学院教书,“文革”中回到绩溪老家,1973年孤苦伶仃地离开了她又爱又恨的人世间。

胡适经历了与曹诚英的婚外恋后,他好像认命了,在以后的岁月中,他同江冬秀的婚姻,家庭生活,基本上是平静、和睦的。

胡适晚年说:“久而敬之这句话,也可以作夫妇相处的格言。所谓敬,就是尊重。……要能做到尊重对方的人格,才有永久的幸福。”这句话也是胡适与江冬秀相处40载婚姻的总结。

胡适的无奈婚姻和情感经历

多年的共同生活,毕竟会产生同舟共济的情感,胡适与江冬秀就这样相敬如宾地度过了40余年,正是新旧交替的时代,造就了胡适这位新文化师表、旧道德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