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沉浸式体验“高精尖”!暨南第一课也可以这么炫酷?

作者:暨南大学

互动、展览、表演、宣讲多位一体,听英雄讲述军旅故事,现场激光打靶真实体验。这场国防教育“开学第一课”别开生面!

沉浸式体验“高精尖”!暨南第一课也可以这么炫酷?

今年9月是“全民国防教育月”,为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国防观念,9月12日,广东省国防教育“进高校”主题活动启动仪式暨“开学第一课”活动在暨南大学举办。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崔朝阳、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等单位领导出席活动。

沉浸式体验“高精尖”!暨南第一课也可以这么炫酷?

国防教育“进高校”启动仪式

本次活动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省人民政府征兵办公室、省军区政治工作局主办,暨南大学、广东广播电视台承办。暨南大学1000多名学生在现场聆听了国防教育开学第一课。

感人演讲 讲出爱国情

开学第一课,国防教育打头阵。活动现场,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退役大学生曾元佳、广东最美退役军人吴冬生、珠海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指导员郑正以宣讲员代表的身份作主题演讲,给同学们带来“开学第一课”。

曾元佳以《英雄屹立喀喇昆仑》讲述在昆仑山脉执行任务时的生死故事,深情分享当时写下的一封遗书,年仅20岁的他深刻领悟到难能可贵的军人精神;吴冬生以《学英雄精神,做爱国青年》为题,娓娓道来当年参加边境作战的经历,告知大家如今的岁月静好来之不易,应珍惜当下并向英雄们学习;《无悔的钢铁卫士》演讲中,郑正讲述了自己因意外受伤,导致腰板打入钢钉钢板固定才能站起来,但依然初心未改,保家卫国、为民服务的经历。

沉浸式体验“高精尖”!暨南第一课也可以这么炫酷?

宣讲现场学生感动落泪

听完三位演讲人的故事,暨南大学中医学院的中国澳门学生李蔚恩备受感动。“他们驻守边防,在部队、战场上奉献自己的青春,甚至有的失去了挚友或亲人,只为保家卫国。”在她看来,有了军人的奉献,有他们时时守卫祖国,才有了如今群众的安居乐业。“我本来以为国防事业主要是守护边境线,是部队的事,今天上了开学第一课,我明白国防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事,爱国护国,为国家作贡献。”李蔚恩说。

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院的中国香港学生莫国辉也很感动,“珠海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的郑正叔叔尽管身体要钢钉钢板固定,但他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为人民服务让我非常感动,我希望自己能够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毕业后用我的医术救治更多患者。”他说。

沉浸式体验“高精尖”!暨南第一课也可以这么炫酷?

听讲的学生

暨南大学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更是为港澳台侨青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活动现场,除了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外,来自中国香港的暨南大学学生周俞帆和徐海洋还以年轻人喜爱的说唱形式,现场演绎了原创歌曲《新星之火》,唱出了香港青年的拳拳爱国心,点燃更多港澳青年的爱国情怀。

沉浸式体验“高精尖”!暨南第一课也可以这么炫酷?

原创歌曲《新星之火》

暨南大学艺术团的粤港澳三地学生合唱的《有我》,一句“我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模样”唱出了湾区青年奋勇向前的担当,唱出了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

沉浸式体验“高精尖”!暨南第一课也可以这么炫酷?

粤港澳三地学生合唱《有我》

国防展示 展出强实力

启动仪式过后,同学们来到室外的“国防园游会”,在国防教育大篷车和“军中精英”区域,了解国防知识,并进行了互动体验。有的体验了触感真实的激光打靶;有的近距离接触高精尖国防装备;还有的与自己喜欢的武器装备模型合影留念,真听、真看、真感受。

沉浸式体验“高精尖”!暨南第一课也可以这么炫酷?
沉浸式体验“高精尖”!暨南第一课也可以这么炫酷?

国防园游会“这就是国防”国防教育大篷车

“今天看到了很多部队中的装备模型展示,最喜欢的是国产九五式步枪,那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研发的,说明我们在军工力量上一步步强大起来,让我非常自豪。”莫国辉格外激动,坦言这次活动不仅让他对国防有了更深的认识,还见到了大陆多个自主研发的“高精尖”军事装备,备受鼓舞。

“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兴旺,离不开强大国防力量作保障,也离不开全民国防教育这个基础。”现场,主办方表示,作为湾区新时代新青年,肩负着新使命,既要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贡献青春力量,同时要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国家安全的守护者。此次活动旨在让广大青年学子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崇军尚武的思想观念以及强国强军的责任担当,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沉浸式体验“高精尖”!暨南第一课也可以这么炫酷?

国防园游会“军中精英”区域

据悉,2023年广东省国防教育“进高校”主题活动将继续以主题宣讲、展演展览、活动实践、互动体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将国防教育带到师生们的身边,推动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南方+ 羊城晚报

头条号编辑:赖子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