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沉浸式體驗“高精尖”!暨南第一課也可以這麼炫酷?

作者:暨南大學

互動、展覽、表演、宣講多位一體,聽英雄講述軍旅故事,現場雷射打靶真實體驗。這場國防教育“開學第一課”别開生面!

沉浸式體驗“高精尖”!暨南第一課也可以這麼炫酷?

今年9月是“全民國防教育月”,為進一步增強廣大青年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國防觀念,9月12日,廣東省國防教育“進高校”主題活動啟動儀式暨“開學第一課”活動在暨南大學舉辦。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崔朝陽、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林如鵬,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等機關上司出席活動。

沉浸式體驗“高精尖”!暨南第一課也可以這麼炫酷?

國防教育“進高校”啟動儀式

本次活動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省人民政府征兵辦公室、省軍區政治工作局主辦,暨南大學、廣東廣播電視台承辦。暨南大學1000多名學生在現場聆聽了國防教育開學第一課。

感人演講 講出愛國情

開學第一課,國防教育打頭陣。活動現場,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退役大學生曾元佳、廣東最美退役軍人吳冬生、珠海市警察局交警支隊指導員鄭正以宣講員代表的身份作主題演講,給同學們帶來“開學第一課”。

曾元佳以《英雄屹立喀喇昆侖》講述在昆侖山脈執行任務時的生死故事,深情分享當時寫下的一封遺書,年僅20歲的他深刻領悟到難能可貴的軍人精神;吳冬生以《學英雄精神,做愛國青年》為題,娓娓道來當年參加邊境作戰的經曆,告知大家如今的歲月靜好來之不易,應珍惜當下并向英雄們學習;《無悔的鋼鐵衛士》演講中,鄭正講述了自己因意外受傷,導緻腰闆打入鋼釘鋼闆固定才能站起來,但依然初心未改,保家衛國、為民服務的經曆。

沉浸式體驗“高精尖”!暨南第一課也可以這麼炫酷?

宣講現場學生感動落淚

聽完三位演講人的故事,暨南大學中醫學院的中國澳門學生李蔚恩備受感動。“他們駐守邊防,在部隊、戰場上奉獻自己的青春,甚至有的失去了摯友或親人,隻為保家衛國。”在她看來,有了軍人的奉獻,有他們時時守衛祖國,才有了如今群衆的安居樂業。“我本來以為國防事業主要是守護邊境線,是部隊的事,今天上了開學第一課,我明白國防是我們每個人的事,每個人都能做好自己的事,愛國護國,為國家作貢獻。”李蔚恩說。

暨南大學基礎醫學與公共衛生院的中國香港學生莫國輝也很感動,“珠海市警察局交警支隊的鄭正叔叔盡管身體要鋼釘鋼闆固定,但他依然堅守在工作崗位,為人民服務讓我非常感動,我希望自己能夠在大學期間努力學習,畢業後用我的醫術救治更多患者。”他說。

沉浸式體驗“高精尖”!暨南第一課也可以這麼炫酷?

聽講的學生

暨南大學素有“華僑最高學府”之稱,更是為港澳台僑青年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了廣闊的舞台。活動現場,除了别開生面的“開學第一課”外,來自中國香港的暨南大學學生周俞帆和徐海洋還以年輕人喜愛的說唱形式,現場演繹了原創歌曲《新星之火》,唱出了香港青年的拳拳愛國心,點燃更多港澳青年的愛國情懷。

沉浸式體驗“高精尖”!暨南第一課也可以這麼炫酷?

原創歌曲《新星之火》

暨南大學藝術團的粵港澳三地學生合唱的《有我》,一句“我的樣子就是中國的模樣”唱出了灣區青年奮勇向前的擔當,唱出了國家未來和民族希望。

沉浸式體驗“高精尖”!暨南第一課也可以這麼炫酷?

粵港澳三地學生合唱《有我》

國防展示 展出強實力

啟動儀式過後,同學們來到室外的“國防園遊會”,在國防教育大篷車和“軍中精英”區域,了解國防知識,并進行了互動體驗。有的體驗了觸感真實的雷射打靶;有的近距離接觸高精尖國防裝備;還有的與自己喜歡的武器裝備模型合影留念,真聽、真看、真感受。

沉浸式體驗“高精尖”!暨南第一課也可以這麼炫酷?
沉浸式體驗“高精尖”!暨南第一課也可以這麼炫酷?

國防園遊會“這就是國防”國防教育大篷車

“今天看到了很多部隊中的裝備模型展示,最喜歡的是國産九五式步槍,那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研發的,說明我們在軍工力量上一步步強大起來,讓我非常自豪。”莫國輝格外激動,坦言這次活動不僅讓他對國防有了更深的認識,還見到了大陸多個自主研發的“高精尖”軍事裝備,備受鼓舞。

“國家的昌盛、民族的興旺,離不開強大國防力量作保障,也離不開全民國防教育這個基礎。”現場,主辦方表示,作為灣區新時代新青年,肩負着新使命,既要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貢獻青春力量,同時要做好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和國家安全的守護者。此次活動旨在讓廣大青年學子有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崇軍尚武的思想觀念以及強國強軍的責任擔當,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努力奮鬥。

沉浸式體驗“高精尖”!暨南第一課也可以這麼炫酷?

國防園遊會“軍中精英”區域

據悉,2023年廣東省國防教育“進高校”主題活動将繼續以主題宣講、展演展覽、活動實踐、互動體驗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将國防教育帶到師生們的身邊,推動新時代全民國防教育高品質發展。

來源:暨南大學融媒體中心、南方+ 羊城晚報

頭條号編輯:賴子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