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面对欧美“技术诱惑”与断供威胁,中日走向不同结局

作者:浪漫没天赋yo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搬运必究!

导语

2023年,一个国产飞机的失败成为了全球航空业的焦点,这个国家经过14年的努力和数千亿日元的投资,竟然宣告了研发失败。这个国家曾经憧憬着能够崭露头角,但最终却沦为失败的注脚。然而,这个故事的结局却并不陌生,因为类似的情节曾在中国的航空工业上演过。现在,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国家的失败,同时回顾一下中国在类似历程中的坚韧与成功。

面对欧美“技术诱惑”与断供威胁,中日走向不同结局

在世界舞台上,一款名为SpaceJet的国产大飞机正式宣告研发失败,令日本沉浸在失望之中。曾经,这款飞机被寄予厚望,如果成功研发,将不仅是日本的首架国产飞机,还有可能催生一个新的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这个梦想最终被现实打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而要在全球市场竞争,必然会遭遇来自欧美航空巨头的激烈竞争,这也让人不禁联想到了曾经的“东芝事件”。

面对欧美“技术诱惑”与断供威胁,中日走向不同结局

吴兴世,曾参与中国第一架民用客机运-10研制后又任ARJ21研制首任总设计师,直言:“欧美真正想遏制的并非一款飞机产品,而是一个技术能力赖以发展的平台”。这种围堵和竞争的局面在中国国产飞机的研发时早已发生过。

1985年,中国也经历了类似的情节,历时15年研制、总投资达5.377亿元的运-10最终以尴尬的结局收场。当时,运-10经历了多次试飞,战绩斐然,引起了欧美飞机制造商的关注。美国麦道公司副总裁甚至表示,如果中国量产运-10,麦道飞机将难以顺利打入中国市场。欧美飞机制造商纷纷与中国签订合作项目,但同时也设置了陷阱。

面对欧美“技术诱惑”与断供威胁,中日走向不同结局

运-10面临着困境,投入巨大,却难以获得航空公司的认可,很多人开始倾向于“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欧美飞机制造商们的项目的确诱人,但也充满了风险。1985年,运-10宣布结束,与欧美飞机制造商的合作项目陆续暂停,直到1998年,所有合作项目都以失败告终。显然,他们一开始就盯上了运-10。

面对欧美“技术诱惑”与断供威胁,中日走向不同结局

然而,中国的航空梦想并未熄灭,1999年,中国明确了一个宏伟目标:生产国际先进水平的商用飞机,建立具有竞争力的民机产业。2002年,ARJ21项目启动,欧美飞机制造商再次出现,试图与中国合作。但这一次,中国不再轻易上当,国家明确规定,可以引进项目,但不能与ARJ21竞争。这一次,中国铁了心要成功。

汤小平,时任中航商飞总经理,肩负着沉重的责任,60岁的他接下了这个重担,老一辈的中国航空专家们再次汇聚一堂。然而,欧美的飞机制造商并没有放弃,他们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拖延ARJ21项目进度,试图阻止中国的成功。供应商们开始断供,ARJ21项目不得不克服种种困难,但最终,在2008年11月28日,ARJ21实现了首飞,截止到2022年底,已经运送了超过560万名旅客,并成功远销海外。

ARJ21的成功不仅实现了中国的航空梦想,还坚定了中国航空人的信念。2007年,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立项,2022年12月,C919正式交付,中国成功打破了空客和波音的垄断。这个成就让那些曾经历运-10失败的老一辈中国航空人感到自豪,同时也令人不禁思考,对比中日两国的不同发展现状,他们会有怎样的感慨。

在航空工业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中国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但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与此同时,日本也在类似的历程中遭遇了挫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和不懈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希望在未来,中国的航空工业能够继续取得更多的成就,为世界航空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