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作者:煜捷史馆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文丨煜捷史馆

编辑丨煜捷史馆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中华绒螯蟹,又称河蟹、大闸蟹、毛蟹等,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甲壳纲,隶属于方蟹科的绒螯蟹属。因其鲜美的味道、高营养价值和药用潜力,备受人们喜爱。

在自然环境中,中华绒螯蟹主要分布于大陆长江、黄河、瓯江和辽河等入海河流。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然而,自从20世纪80年代突破了人工育苗技术的瓶颈后,中华绒螯蟹的大规模人工养殖得以实现,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华绒螯蟹已经成为大陆重要的经济淡水蟹类养殖品种。

但由于受到不同水域环境的影响,适宜的增养殖模式常常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养殖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那么接下来,就由煜捷为大家讲述: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的过程中,养殖密度是如何影响到绒螯蟹生长性能的。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中华绒螯蟹养殖

中华绒螯蟹是大陆一种重要的淡水养殖蟹类,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绒螯蟹的人工育苗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解决了苗种问题,从而使池塘养殖得以大规模推广,养殖产业逐渐崭露头角。

到了90年代中后期,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已经成熟,产业链逐渐形成,包括蟹苗、蟹种和成蟹的完整生产链,2000年以后,中华绒螯蟹的人工养殖迅速发展,养殖范围不断扩大,养殖产量大幅增长。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目前,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宣传和推广下,大陆的中华绒螯蟹养殖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健康、生态、高效养殖阶段,旨在在保障经济效益的同时,维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以促进中华绒螯蟹养殖及其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统计数据,1990年全国中华绒螯蟹养殖产量仅为0.48万吨,而到了2000年已经达到20.00万吨。直至2016年,全国中华绒螯蟹养殖产量飙升至81.2万吨。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2017年养殖产量略有下降,为75.09万吨。大陆的中华绒螯蟹人工养殖遍及28个省份和直辖市,其中主要产区包括江苏省、湖北省、安徽省、辽宁省和江西省,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46.06%、22.46%、13.30%、6.73%和2.49%。

那么,养殖过程中关键因素的变化,都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关键因素对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影响

在中华绒螯蟹的养殖中,通常认为有几个关键因素会直接影响养殖的成功与否,包括扣蟹的规格、品质、水质、饲料营养和养殖密度。

虽然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但由于不同地区的养殖条件不同,适宜的增养殖模式也存在显著差异。

扣蟹规格在中华绒螯蟹的生长过程中,蜕壳是一个关键环节,它的生长主要依赖于蜕壳。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一只中华绒螯蟹一生大约需要蜕壳18到21次,因此蜕壳的频率以及每次蜕壳后的增重量是影响其生长速度的关键因素。

在成蟹的养殖中,不同的扣蟹规格会显著影响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和蜕壳情况,例如,俞宁宁的研究发现,较小的中华绒螯蟹个体在蜕壳后增重较大。

而纪连元则指出,放养规格与中华绒螯蟹的体重呈正比关系,但在养殖后期,放养规格不会显著影响成活率、育成规格和亩产量。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另外,一些研究建议,对于成蟹池塘养殖,扣蟹的规格宜在5到12克/只之间。

而对于优质大规格河蟹养殖,宜在5到10克/只之间,因为过大的规格可能导致第一次蜕壳困难,而过小则可能影响最终的上市规格,适宜的扣蟹放养规格约为5克/只,适宜密度约为每公顷16875只。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放养大规格的扣蟹能够获得更好的养殖效果,包括更高的成活率、育成规格和平均产量,扣蟹的规格对于中华绒螯蟹的成蟹养殖具有重要影响,但需要根据地域和养殖模式的不同来确定适宜的规格。

那么,养殖密度对绒螯蟹养殖又有哪些影响呢?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养殖密度对绒螯蟹的影响

在鱼类和虾蟹养殖中,养殖密度的管理至关重要,增加养殖密度会引发养殖对象之间的内斗争,包括对食物和空间的争夺,从而对它们的生存、生长、生理、行为和营养物质的积累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养殖密度的增加还会加剧水体的水质恶化。

在虾蟹类养殖中,养殖密度同样会影响它们的存活率、生长、育成规格和品质,同时也会影响养殖水环境、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一些研究发现,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湿重特定生长率、体长和体重增加量会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和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和增重量也受养殖密度显著影响。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养殖密度对虾蟹的摄食、行为、生理生化指标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等方面也有显著影响,从而影响其育成规格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水体中的氧耗量、代谢废物排放量和残饵量也会增加,导致水体中有机质和有害物质(如亚硝酸盐、氨氮等)浓度升高,对水生动物的健康和生长构成威胁。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一项研究发现,室内养殖凡纳滨对虾时,随着密度的增加,养殖水中溶解氧(DO)含量和pH值显著下降,总氮(TN)和化学需氧量(CODMn)则显著升。

对于中华绒螯蟹的养殖,不同的养殖密度会影响其育成规格、可食部分含量、血清中的生化参数,以及肌肉和脏器中的各种成分。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因此,养殖密度被视为虾蟹类养殖中的关键因素,不合适的密度可能对虾蟹的生长、营养积累、生理免疫和养殖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不同地区和养殖条件下,适宜的养殖密度范围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适宜的密度范围。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养殖密度的提高可能对中华绒螯蟹的育成规格、个体增长率和营养积累产生不利影响。

每亩800只蟹的组别表现出相对较高的生长倍数和平均增长率;而每亩1200只蟹的组别则显示出相对较大的平均育成规格、最高的FC均值,以及各生长指标中CV均值的最小值。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每亩1400只和1600只的蟹组表现出较小的育成规格,生长倍数和平均增长率相对较低,而且养殖密度与蟹体重(BW)、整体肌肉重(GMBW)、整体卡壳重(GMCL)和整体螯壳重(GMCW)之间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这表明高养殖密度可能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因此,建议在扣蟹规格为160~220只/kg时,不要将养殖密度设置超过每亩1200只蟹。

那么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水环境,在养殖密度的变化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中华绒螯蟹养殖水环境受池塘养殖密度的影响

良好的水质条件是确保水产养殖成功的基本前提,江西省地理位置位于中国的南部,拥有全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这使得江西省拥有优质的水域资源,为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密度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养殖密度过高可能导致水质恶化的问题,水质的恶化会对虾蟹的摄食、生长和存活等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养殖出的绒螯蟹规格较小、品质较差,以及单产量较低等一系列问题。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水体中的溶解氧(DO)和 pH 值会下降,而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总氮、总磷以及高锰酸盐指数的含量则会升高。

在不同的 pH 值、盐度和水温条件下,虾蟹的生理生化指标也会发生显著变化,严重时可能引发免疫应激反应。

维持适宜的养殖密度和水质条件对于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成功至关重要,而江西省由于其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域资源,具备了充分的条件来支持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在中华绒螯蟹的营养组成分析中,肌肉组织和肝胰腺组织的水分、脂肪、蛋白质含量表现出一些显著特征。

对于中华绒螯蟹的肌肉组织,水分含量的均值在77.68%至79.63%之间,粗脂肪含量在2.86%至4.09%之间,而粗蛋白含量在13.43%至14.56%之间。

而对于肝胰腺组织,水分含量均值范围较大,介于39.27%至51.67%之间,粗脂肪含量在38.97%至51.55%之间,粗蛋白含量在5.67%至6.59%之间。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在不同养殖密度下,中华绒螯蟹肌肉组织和肝胰腺组织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变化。

具体来说,在每亩养殖数量为1000和1200只的组蟹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最高,而在每亩养殖数量为1400和1600只的组蟹中,这些含量较低。

同时,变异系数显示,在每亩养殖数量为1200只的组蟹中,变异性最小,而在每亩养殖数量为1400和1600只的组蟹中,变异性较大。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另外,氨基酸组成方面,肌肉组织和肝胰腺组织中都检测到了17种氨基酸,其中Glu和Asp的含量相对较高,在肌肉组织中,总氨基酸含量(TAA)、必需氨基酸(EAA)和非必需氨基酸(DAA)在每亩养殖数量为1200只的组蟹中达到最高值,而在每亩养殖数量为1400和1600只的组蟹中降低

EAA/TAA比值在每亩养殖数量为1000只的组蟹中最高,而在每亩养殖数量为1600只的组蟹中最低。

DAA/TAA比值在每亩养殖数量为800只的组蟹中最高,而在每亩养殖数量为1400只的组蟹中最低。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相关性分析表明,养殖密度与肌肉组织的TAA、EAA和DAA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即随着密度的增加,这些含量减小。

肝胰腺组织中EAA/TAA和DAA/TAA比值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

这些数据提供了关于中华绒螯蟹不同组织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的重要信息,以及这些成分在不同养殖密度下的变化趋势。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

中华绒螯蟹是一种重要的淡水养殖蟹类,因其高营养价值备受喜爱。

养殖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适宜的养殖模式因地区和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扣蟹规格和养殖密度是关键因素,养殖密度的增加可能对蟹的生长和水质产生负面影响。

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分析揭示了蟹不同组织的特征,为健康养殖提供了重要信息,江西省成为中华绒螯蟹重要的产区,但仍需更多系统研究来支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养殖密度的高低,是如何影响其生长性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