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寻常性痤疮中医证型与体质、情绪状态 的相关性研究

瘦疮( Acne) 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所导致的一种临床常见皮肤病。最常见的类型是寻常性癌疮,主要表现为粉刺、炎性丘控、脓包、结节、囊肿和瘫痕等阶段性、混合型皮损。一般病程较长,虽具有自限性,但易反复发作。

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逐渐提高,饮食构成大幅改变,工作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以及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药物的滥用误用,作息紊乱等。

在病因与多种诱因作用下导致癌疮患者发病率逐渐上升。2009 年一项针对广州地区大学生的瘦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瘤疮患病率为 36.4%],而 2020 年的调查研究结果为 81.55%[2]。

寻常性痤疮中医证型与体质、情绪状态 的相关性研究

现代医学理论研究表明瘤疮病因多样,病机复杂。总的来说,涉及以下四个过程:瘫疮丙酸杆菌的定植和增生、雄激素诱导的皮脂溢出、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机体免疫反应。

瘦疮丙酸杆菌代谢释放非醋化脂肪酸,促进促炎性游离短链脂肪酸等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引发宿主瘤疮炎症反应[3]。

在雄激素的影响下,皮脂分泌增加,5-a 还原酶将睾酮转化为更强的二氢睾酮,二氢睾酮与皮脂腺特定受体结合,增加皮脂的产生。

增加的皮脂导致毛囊表皮增生,因此皮脂猪留。膨胀的毛囊破裂并释放促炎化学物质到真皮,刺激炎症发生从而产生疮4]。

寻常性痤疮中医证型与体质、情绪状态 的相关性研究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口径变小,各种代谢物质堆积在毛囊内口,从而产生瘤疮[5]。

机体促炎因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在癌疮丙酸杆菌的刺激下放到细胞外,使得炎症因子趋化,适应性免疫应答被激活,从而导致瘤疮发生[6]。

中医对瘤疮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劳汗当风,寒薄为鼓,郁乃瘤”。

认为该病因当风受凉,气血不通,毛窍雍塞宋《圣济总录》曰:“面者,是粉刺也。面上有如米粒,此由肤胰受于风邪,搏于津脉之气。因虚而作,亦邪入虚肌使之然也”,明确“皱”即是“粉刺”。

寻常性痤疮中医证型与体质、情绪状态 的相关性研究

后世医家多以“粉刺”指代瘤疮。明《外科正宗》有言:“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

首次对瘤疮进行了分类阐述,认为瘦疮皆有血热雍滞,毛窍闭塞的病理过程。而清《医宗金鉴》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挖瘩,形如季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

对痉疮的病理变化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这与《外科正宗》的阐述基本一致,皆认为瘦疮的病因病机离不开“血热”。由以上文献可知明清医家将瘤疮与脏腑相联系,认为癌疮由肺经风热而来,称之为“肺风粉刺”,沿用至今。

近现代医家在在总结前人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诊疗经验,又有诸多发挥。

寻常性痤疮中医证型与体质、情绪状态 的相关性研究

如国维认为瘦疮的发病无论是从肝心脾肺哪一脏腑论治,其病机皆来源于素体肾阴亏虚,肾阴阳失调,相火偏亢,导致肺胃血热,上重头面发为瘫疮[7。刘景源从风、热、痰、瘀阐述癌疮病因病机。

风热阳邪,其性上行,风热上攻,身受之,则癌疮多见于面部。痰、瘀内蕴,气机不畅,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输布,郁结肌表,则发粉刺、脓包[8]。

程益春认为瘤疮发病多因热邪,或实或虚。实者,或感外邪,或偏嗜辛辣或素体阳热:虚者,或久病耗伤津液,或五志过极,或进补温燥热邪循经上炎肌肤,发为瘤疮[9]。

寻常性痤疮中医证型与体质、情绪状态 的相关性研究

现代医学针对瘤疮的治疗包括: 维 A 酸类、抗生素类、抗雄激素类激素类、水杨酸类、化学剥脱。

这些药物副作用较大,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强,而近年来抗生素耐药性增加,导致患者依从性差。

且维 A 酸类对胎儿具有致畸作用,而癌疮不仅在女性患者中发病率更高,且又最常见于育龄期,从而导致育龄期女性癌疮患者用药受到限制。

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瘦疮的个体化治疗。《中国瘦疮治疗指南》 (2019 修订版 )[10将分为肺经风热证、脾肠湿热证、瘀凝结证、冲任不调证 4 型。

寻常性痤疮中医证型与体质、情绪状态 的相关性研究

常用内服方剂为枇杷清肺饮、泻白散、茵陈蒿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岑连平胃散、桃红四物汤、逍遥散、二仙汤合知柏地黄汤等。外治法包括中药湿敷、中药面膜、针灸、刺络拔罐、耳穴压豆等。

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不论是中医、西医或中西医结合某些瘤疮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且某些患者易反复发作。

前期临床观察显示,一些患者因瘤疮的损容性对生活工作造成负面影响,从而产生了焦虑、抑郁情绪,经疏肝行气治疗,可以提高效果:一些惠者为湿热体质,湿性粘滞。

不仅容易导致病程迁延难愈,且湿热邪气与体内湿热“同气相求”,又容易致使癌疮复发,经使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清热祛湿治疗后,不仅治疗效果提高,且惠者复发减少。

寻常性痤疮中医证型与体质、情绪状态 的相关性研究

随着大众对健康的重视,体质学说逐渐兴起,许多医家在临床研究诊治的基础上展开对疾病证候与个体体质相关性的研究。

王琦团队关于体质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的全过程中,体质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1· 12]。

研究者在临床跟诊过程中发现体质的不同使得个体对疾病以及病因的易感性不同,因此某些体质会导致个体对瘤疮的易感性,不同的体质也会导致瘤疮患者表现出不同的证型。

故分析体质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可以为瘦疮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既病防渐,既病防复,提高瘫疮患者治疗有效率,从而在癌疮的治疗上凸显中医辨证论治较现代医学的特色与优势。

寻常性痤疮中医证型与体质、情绪状态 的相关性研究

既往研究表明女性瘤疮惠者性激素紊乱主要表现为雄激素升高[1314],但研究者前期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患者性激素紊乱以促卵泡生成激素(FSH)、雌二醇( E2) 下降为主,高雄激素血症发生率较前下降,导致该变化出现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临床实践中研究者也发现发现瘤疮患者多具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嗜食辛辣油腻、熬夜、睡眠时间短等。因此不良饮食作息习惯可能为瘦疮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本研究拟从中医证型、中医体质、情绪状态及相关影响因素等多方面来探究寻常性瘤疮发病规律,分析寻常性瘤疮患者中医证型、体质、情绪状态分布特点。

研究相关影响因素,探究三者之间与寻常性瘤疮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疮打开辨病一辨证一辨体新思路,从而更好地指导个体化治疗,丰富癌疮临床防治手段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