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艺术节永无止境的原创
十月 26, 2021

2021年9月1日至9月7日,以"人民细胞和"为主题的第三届星光艺术节在北京开幕,开幕式论坛聚焦"更有想象力的老龄化社会",邀请各界学者、艺术家和演员以开放的心态和综合想象力探索这个前所未有的"老龄化社会"。
梁春晓,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老龄社会30人论坛创始人,"都像你一样"联合创始人鄂俊宇,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李一宁,策展人/导演卢顾春玲,上海完美老人服务中心创始人,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毛明瑞, 北京壹雅艺术创意机构创始人牛瑞雪,来自"拥抱老龄化"、"创意老龄化"、"融合老龄化"三个部分的七位演讲嘉宾与观众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践,公众将继续发布演讲稿,希望这些声音能带给更多的人,汇集更多有抱负的人和机构,帮助解决老龄化问题。
论坛演讲回顾05
毛明瑞
创办人、CEO、北京社区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城市实验室联合创始人、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信息中心副主任、创新中心秘书长多年,负责北京市规划院创新与信息化工作。此外,他还曾担任住房和建设部科学和技术委员会人类住区环境委员会委员、社区建设工作队成员、国家自然资源标准化和土地空间规划技术委员会土地和空间规划次技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空间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今天来到星辰节,我想谈谈我们从事的城市科学到底是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老龄化,促进老年人与其他群体的融合,所以我想谈谈这样一个老年人的感知和包容的话题。
我们谈论感知老年人,好像我们不需要做任何研究,因为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它。但我想说的是,如何系统地构建一种观念,即如何消除我们对老年人或其行为的刻板印象。我们试图做点什么。当然,我们使用的方法不仅仅是针对老年人,而是一套观察社会的方法,特别是没有大数据的情况下,使用一些离线手段,我们称之为太空侦探。我总是觉得很难真正理解一个坐在办公室里有一些二手信息或一些大数据的群体,特别是那些在互联网上使用大数据的老年人,他们的洞察力会降低,所以我们宁愿去社区看看我们在看谁,我们称之为沉浸式社区研究。
在社区研究中,我们潜入它们,像猫一样偷偷观察它们,并做一些笔记。我们选择了很多北京的老城来观察,比如大栅栏,我们在延寿街呆了好几个小时,记录人们的行为,从而了解不同人群的特征。在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群与这个社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社区的主要街道延寿街的关系。在儿童的情况下,会有非常多的短距离随机行为,如果一般社区居民,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地访问和出行路径。游客经常走在杨梅竹街上,另一种是胡同的三轮游览。然后老人,他们有很多往返,小段的社区,他没有特别多的目的地,只是四处走动,也无意走路。
同样,我们看看我以前在哪里工作,看看老年群体的行为轨迹如何与空间相互作用。在所有的观察手段中,我们做的最好的是居民的生活日志,这个实验的数据来自北京回龙观社区。2018年,我们招募了数十名常驻志愿者,使用我们开发的一个小程序报告他们的活动。从早上7点.m到晚上,他们每小时打卡一次,上传位置,告诉我他在做什么,并拍一张照片来证明这一点。这使我们能够在一到两周的时间内连续收集居民每小时的行为日志,通过这些日志,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龄组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类型的活动中的差异。大多数人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生活中的琐事上,其次是他们的生活和娱乐。如果看老年人群体,60岁以上的人都是各个年龄段的人,花时间在休闲娱乐上的比例最高,当然,他们也占优势,那就是体育锻炼。过去,我们认为年轻人会锻炼,但老年人比其他年龄组花更多的时间锻炼。
此外,我们使用其他数据可视化来观察年龄组之间的行为差异。例如,20~68岁的群体饮食习惯,年轻人的早餐开始得很早,晚餐可以吃得很晚,有时是深夜。30岁是休闲娱乐的分界线,30岁以前的人休闲娱乐活动开始很晚才结束很晚,尤其是20岁,可以搬进半夜,但到了45岁,生活突然正常起来,到11点.m娱乐就要结束了。当然,你也能看到悲伤的中年人,中年人这群娱乐活动都是空洞的,年轻人玩,老人玩,他们不玩。
交通出行也存在显著差异。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中年人,在一些样本中也表现出频繁的旅行行为。人生琐事,20岁出头的年轻人没有琐事,他们生活无忧无虑,而从30岁到50岁,达到一天分配琐事的高峰期,到60多岁的琐事比例又开始下降。然后是工作和学习,正如鲁伟老师介绍的那样,老年人是有用的,70岁的人也有学习,我们也同意,但是在我们的数据中看到,这样的老年人的比例相对较低。有的群体有非常密集的学习时间,也看到对比数据是运动,锻炼时间在老年人集中在晚上和早上,年轻人的运动比例比较低,他们形成的行为互补。
中老(红)和中老(绿色)的工作和学习比较。
年轻人(红色)与中老年人(绿色)体育锻炼的比较
除了年龄差异,我们还可以看到性别差异,这更有趣。我们各随机抽取了三个样本,三位阿姨和三位师傅,其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典型的性别差异:体育锻炼,师傅整天锻炼,阿姨基本上在晚上做各种琐事,除了几个比较伤心,师傅整天在休闲娱乐,阿姨要忙到18点以后才能有休闲娱乐;如果你吃,阿姨是不规则的,特级师父是有规律的,但有一个师傅只吃早餐。我们将看到很多有趣的生活差异,这些都反映在我们的社区建设研讨会上,在那里通常很难找到一位大师参加,总是和阿姨一起参加。
阿姨和大师周红色代表奶奶的绿色代表大师
关于他们的旅行。阿姨的行进半径就是这个小圈子,基本上到小区周边范围,一直到北三环。大师不一样,西到西山颐和园也不远,南到牛街、陶然亭、大观园,大爷满天奔跑,阿姨就在门口。我们确实看到的小数据生活日志确实看到了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如果你正在使用大数据研究,人们现在会使用很多视频,比如社区中有很多摄像头,那么老化的情况是什么?发现一名老人躺在地上一分钟,视频信号报警?我们也看到人们用老卡来分析老年人的消费行为,这是一个不错的场景,但我们不能排除他的孩子在用他的卡。其他人用液体比重计的数据,看看哪些老人独自住在家里多少天没有转身,就会发现家里是否有问题,这可能是一个有效的场景。
阿姨行程半径
大师旅行半径
还有一些数据很有趣,那就是热线。1970年以前的小区,直到2005年,都属于老街区,这些小区一般老龄化较多,而新商品房区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我们研究了老社区热线数据前一年最后一年发现,老社区,特别是1970年之前,小区会注意水电安全、新冠疫情、拆迁等话题,新社区会注意建设扰乱群众、财产支持。从1990年到2000年,社区产生了很多争议,就是拆迁问题和房屋维修问题。老龄化社区会有一些独特的需求,如空气污染、建筑管理、历史遗留问题、住房所有权问题等,尤其是老年时他也会有类似的遗产问题。
社区老龄化程度及不同需求
我们也看到其他一些热线电话,比如老街区的电话多会有120、999的电话,会有很多水修电话,这些在其他街区就不那么常见了。还有一种非法犬,很多老社区经常会打电话来投诉非法犬的问题。我们比较了玩110和玩12,345的人之间的变化,其中40是一条分界线。40多岁的人喜欢报警,40多岁的人喜欢报警12345。我們有這樣一個大膽的結論,如果你不關心12345個抱怨的生活琐事,那也無所謂,未來你會,人們的這一生是慢慢從關心國家事務到家的短暫過程,這是數據要看的。
不同年龄组发出的投诉电话百分比
这就是我们用一些人群认知来做的,认知就是做某事,所以我们也做一些空间感知,尤其是城市无障碍的空间感知。在北京,我们获得了很多关于城市无障碍建设的标准,包括冬奥会无障碍建筑、规划与住房建设部门发布的无障碍建筑规划,但是我们收到的规范手册能解决城市的无障碍问题吗?这真的很难,为什么?首先,它说各种类型的空间,比如蔬菜市场应该如何,住宅区应该如何,城市道路应该如何,交通设施和电梯应该如何,信息可达性应该是什么要求,但这些对象在哪里?假设我们今天要去画廊街区感受它的可访问性,首先我们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空间来知道画廊街区有多少设施,它们分布在哪里,然后我们才能知道我们将如何处理它。其次,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调查内容,我来到这个剧院时有一个标准的规范,同时也要找出剧院的要求是什么,然后找出剧院在哪里合规和哪里不合规,这极大地阻碍了设计师和空间更新人群参与此事。因此,我们想知道这是否真的是一个数字治理要求,以及我们是否有可能以数字方式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小型的数字研究项目。有很多互联网地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社区有多少家银行,多少家餐馆,多少所学校,有多少家超市便利店,然后我们才能对一个社区进行无障碍的更改,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在小程序中为您提供附近所有设施的列表, 比如蔬菜市场,它没有无障碍电梯,如果有无障碍电梯的要求,这样的数字小工具在进行基于社区的无障碍调查时可以具有成本效益。
我们在新的街道入口调查中使用了这个小工具。这是我们构建的空间数据和空间普查对象列表,这里每一种设施都是我们研究要去的地方,每个设施后面都有一个属性表,我们拿这个属性表来调查它,形成这样一个数据库普查结果。是否可以进入该设施?如果有扩展通道,则扩展是否小于 1:20,其宽度是否大于 1.5 米?通过这样的调查,我们迅速建立了可访问的评估结果,并且根据可访问性规范,我们可以根据可访问性规范,将它们转换为无障碍评估地图,无论司法管辖区在哪里存在问题。之后,我们可以自动导出两个表。一是评估表,C代表该设施完全缺失,B表示设施不达标,只需点击一下按钮即可导出分类结果,可以快速给各设施一个完整的改造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指导新的街道入口无障碍推广工作。
这是我们在新的街角改造中改造的问题,当然,我们发现的问题比我们改造的问题要多得多,其中大多数人无权移动它。我们正试图通过数字小工具快速推进我们城市的无障碍转型,这是我们几乎无法得到的小工作。除了新的街道入口,我们还在推动双井街的改造。
最后,我想谈谈如何促进老一辈社会的融合和包容。让我们从几个小例子开始。我以前的公司位于北京的鸭桥社区,作为鸭桥社区的规划者,我们需要翻新社区蔬菜市场,如右图所示。在这个社区中心有一个蔬菜市场,在它的西侧有一个蔬菜市场,相对较远,大约是两个市场的大小。中心区域的蔬菜市场规模稍小,但我们按照规划建议对蔬菜市场进行了全面改造,将其改造成人民生活的服务中心。我们当时以为是在寻找一个老龄的社会,为了让一个老年人能够更近距离地解决他基本的生活购物问题,我们想推动五分钟生活圈的建设,我们认为这样一个菜市场在社区中心有五分钟生活圈的元素,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不再需要步行15分钟到外面早市买食物,他们可以在家门口就有,而且设施环境优美,明亮,干净,丰富,有熟食店新鲜,还有其他东西需要修理。我们认为,蔬菜市场的改善将为居民带来极大的便利。
鸭桥生活服务中心距离酒店仅有5分钟步行路程。
相比之下,它离红莲花市场很远,看起来是这样,订单更差,而且很远。我们对这个"五分钟生命圈建设"寄予厚望,但根据我们对鸭桥社区居民出行的观察发现,老人早上不去我们改良的菜市场,他们愿意步行15分钟去红莲花菜市场,基本上只有下午4点红莲花早盘关门,老人才会来到这个菜市场。这个菜市场近,面积相似,产业更丰富,环境更卫生,为什么老人不去呢?我们问了一些爷爷奶奶,他们说我们为什么要有一个五分钟的生活圈?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我愿意走更多的会议,你不要以为我们不能走路,我们愿意去。其次,他们觉得早市是从田野里拉出来的,更新鲜,更便宜。但是我真的比菜市场两边的价格要贵,没想到这边的市场价格比较贵,也没想到有比这边便宜的,但是我们愿意去,这边的高大干净的菜市场他不会去的。左边是好吃的菜市场,中年人来这里买菜,很冷,那是乱七八糟的菜市,很活泼,但是老人喜欢去这里,我觉得这是他们的心理需求。不要以为老人不能走路,他们可能会走。所以老年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明白。
红莲花市场距离酒店有15分钟的步行路程。
有祭祀扫地的习俗,这是中国元节北京街头焚烧照片,右边是我家乡湖北宜昌在河上烧纸,这是我们的文化,你不要说这是迷信,这是代表我们的哀悼。最近有一个老人在家里烧纸给妻子而死的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们都会老了,不可能说什么时候烧纸要走远,要到山上烧。我的家乡有这个问题,湖北宜昌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他们在城市里设置了大量的祭坛,可以解决居民在社区步行规模可以烧纸的需求。我和我的好朋友李伟文每年都会写一篇文章,在北京推广城市更新和城市设计,我们将在2019年写这篇文章,我们认为在无序规划和设计时,我们不能把生活和习俗赶走。我们想,如果我们能把烧纸设施作为一个社区空间,让我们的孩子更容易依靠他们的悲伤,这是我们对传统习俗的保护,也是我们对老龄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回应。
河边祭祀
在陆先生谈到异国融合之前,我其实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公司搬迁到双井五角大楼那栋五角大楼,旁边是双井的院子,西南角是幼儿园,幼儿园和养老院之间有一条秘密通道,这条通道与养老院和幼儿园相连。他们经常组织老人和孩子一起互动,孩子和老人一起庆祝生日,他们会一起做活动。然后我想促进老年人与我们社区的融合。在双井苹果社区的东北角,靠近今日美术馆,有一个开放空间,桌子上摆放着一些旧健身器材,计划成为旧健身场所。但是老人去健身的时候会带孩子去,桌子上没有给孩子玩的东西。苹果社区是北京一个特别年轻的社区,这样的场地毗邻苹果社区,很少有年轻人来这里;工地上有一些餐馆,所以从中午到下午都有很多工人和外卖在会场吃饭,但我们也没有任何设施供他们休息,他们蹲在路上吃牙齿。我们为老年人设置了空间,排斥他人,不容忍他们。
我们想对网站进行翻新,首先做了一些观察,年轻人和中年人很少留在现场,平均每天有40多名老人或儿童参观该网站,我们观察到这些经常来现场的游客寻找老人,路人,来这个健身的人,孩子, 我们给他很多道具,把他们分成四组,让他们自己设计网站的未来。所以我们得到了孩子的设计计划,奶奶的设计计划,设计师的设计计划和健身爱好者的设计计划。他们的设计最终总结表明,老年人想要无障碍通道,孩子想要蹦床,老人说不要带走健身设施,他需要,也需要空间休息,还需要植物空间,年轻人还需要玩耍,打钟,景观互动设备等等。因此,我们实施了它,例如,让居民自己投票,让居民选择在场地上种植什么植物,我们将种子发送给居民自己种植。在网站上还贴了二维码,让住户可以在网站上给我们建议,比如在使用时找出问题总能告诉我们什么,我们来组织社区。
去年7月15日公园开园后,就变成了这样,在这张照片中你可以看到老人还在,孩子也在来,年轻人也来了,从早到晚大家都在这里玩耍。我们发现工人和外卖店也来了,保安人员会在晚上10:30跑来跑去.m摆动秋千,摄像机可以看到他们,他们白天很尴尬。所有人都喜欢这个设施,这样一个包容所有人群的设施会排斥老年人吗?你说这个空间本来只适合老人,你现在拉了这么多人过来,老人还搬走吗?没问题,老年人停留性活动丝毫没有减少也增加了,整个年龄段的人停留性活动增加了100%,我们还促进了交流,年轻人到这个网站的社交互动比例增加了80%,老年人的交流活动也变得更多,孩子更多,孩子平均在这个聊天15分钟, 它已成为最受欢迎的空间。有些空间可能是专门用于老年的,但有些空间应该将老年人与其他人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将他们排除在我们的社会之外,这是社区需要的。这是一年后的一些数据,我们的场地在秋季平均每天摆动14,400次,蹦床每天跳跃4,800次,陀螺仪每天转动1920圈,每天访问400人,并且只有四五十人来。这是通过空间转换促进老年融合的一个小小的尝试。
从本质上讲,我们的团队不是一个致力于老龄化社会或老龄化转型的团队,我们是一个城市科学团队,而是一直在使用基于科学范式,数字方法和参与式方法的基于人的价值观来促进我们社会和城市的更新,使其更具包容性,更具活力,更宜居,更生态。
-完-
笔录校对:冯一章
编辑:杨毅
夜光节
星光节是中国首个以普惠艺术为方向的公共艺术节,由北京文化交流中心于2019年发起成立。包容性艺术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包括残疾,老龄化,妇女(性别),边缘化少数群体和公众;
延伸閱讀:《Star Open Forum Review|毛明瑞:用《太空侦探》打破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