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藝術節永無止境的原創
十月 26, 2021

2021年9月1日至9月7日,以"人民細胞和"為主題的第三屆星光藝術節在北京開幕,開幕式論壇聚焦"更有想象力的老齡化社會",邀請各界學者、藝術家和演員以開放的心态和綜合想象力探索這個前所未有的"老齡化社會"。
梁春曉,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老齡社會30人論壇創始人,"都像你一樣"聯合創始人鄂俊宇,劇作家/戲劇教育家李一甯,策展人/導演盧顧春玲,上海完美老人服務中心創始人,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毛明瑞, 北京壹雅藝術創意機構創始人牛瑞雪,來自"擁抱老齡化"、"創意老齡化"、"融合老齡化"三個部分的七位演講嘉賓與觀衆分享自己的觀點和實踐,公衆将繼續釋出演講稿,希望這些聲音能帶給更多的人,彙集更多有抱負的人和機構,幫助解決老齡化問題。
論壇演講回顧05
毛明瑞
創辦人、CEO、北京社群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城市實驗室聯合創始人、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資訊中心副主任、創新中心秘書長多年,負責北京市規劃院創新與資訊化工作。此外,他還曾擔任住房和建設部科學和技術委員會人類住區環境委員會委員、社群建設工作隊成員、國家自然資源标準化和土地空間規劃技術委員會土地和空間規劃次技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城市大資料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城市規劃協會新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地理資訊産業協會空間大資料技術與應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今天來到星辰節,我想談談我們從事的城市科學到底是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老齡化,促進老年人與其他群體的融合,是以我想談談這樣一個老年人的感覺和包容的話題。
我們談論感覺老年人,好像我們不需要做任何研究,因為我們身邊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我們每天都能看到它。但我想說的是,如何系統地建構一種觀念,即如何消除我們對老年人或其行為的刻闆印象。我們試圖做點什麼。當然,我們使用的方法不僅僅是針對老年人,而是一套觀察社會的方法,特别是沒有大資料的情況下,使用一些離線手段,我們稱之為太空偵探。我總是覺得很難真正了解一個坐在辦公室裡有一些二手資訊或一些大資料的群體,特别是那些在網際網路上使用大資料的老年人,他們的洞察力會降低,是以我們甯願去社群看看我們在看誰,我們稱之為沉浸式社群研究。
在社群研究中,我們潛入它們,像貓一樣偷偷觀察它們,并做一些筆記。我們選擇了很多北京的老城來觀察,比如大栅欄,我們在延壽街呆了好幾個小時,記錄人們的行為,進而了解不同人群的特征。在這張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人群與這個社群之間的關系,特别是與社群的主要街道延壽街的關系。在兒童的情況下,會有非常多的短距離随機行為,如果一般社群居民,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地通路和出行路徑。遊客經常走在楊梅竹街上,另一種是胡同的三輪遊覽。然後老人,他們有很多往返,小段的社群,他沒有特别多的目的地,隻是四處走動,也無意走路。
同樣,我們看看我以前在哪裡工作,看看老年群體的行為軌迹如何與空間互相作用。在所有的觀察手段中,我們做的最好的是居民的生活日志,這個實驗的資料來自北京回龍觀社群。2018年,我們招募了數十名常駐志願者,使用我們開發的一個小程式報告他們的活動。從早上7點.m到晚上,他們每小時打卡一次,上傳位置,告訴我他在做什麼,并拍一張照片來證明這一點。這使我們能夠在一到兩周的時間内連續收集居民每小時的行為日志,通過這些日志,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年齡組在不同時間段和不同類型的活動中的差異。大多數人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生活中的瑣事上,其次是他們的生活和娛樂。如果看老年人群體,60歲以上的人都是各個年齡段的人,花時間在休閑娛樂上的比例最高,當然,他們也占優勢,那就是體育鍛煉。過去,我們認為年輕人會鍛煉,但老年人比其他年齡組花更多的時間鍛煉。
此外,我們使用其他資料可視化來觀察年齡組之間的行為差異。例如,20~68歲的群體飲食習慣,年輕人的早餐開始得很早,晚餐可以吃得很晚,有時是深夜。30歲是休閑娛樂的分界線,30歲以前的人休閑娛樂活動開始很晚才結束很晚,尤其是20歲,可以搬進半夜,但到了45歲,生活突然正常起來,到11點.m娛樂就要結束了。當然,你也能看到悲傷的中年人,中年人這群娛樂活動都是空洞的,年輕人玩,老人玩,他們不玩。
交通出行也存在顯著差異。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中年人,在一些樣本中也表現出頻繁的旅行行為。人生瑣事,20歲出頭的年輕人沒有瑣事,他們生活無憂無慮,而從30歲到50歲,達到一天配置設定瑣事的高峰期,到60多歲的瑣事比例又開始下降。然後是工作和學習,正如魯偉老師介紹的那樣,老年人是有用的,70歲的人也有學習,我們也同意,但是在我們的資料中看到,這樣的老年人的比例相對較低。有的群體有非常密集的學習時間,也看到對比資料是運動,鍛煉時間在老年人集中在晚上和早上,年輕人的運動比例比較低,他們形成的行為互補。
中老(紅)和中老(綠色)的工作和學習比較。
年輕人(紅色)與中老年人(綠色)體育鍛煉的比較
除了年齡差異,我們還可以看到性别差異,這更有趣。我們各随機抽取了三個樣本,三位阿姨和三位師傅,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典型的性别差異:體育鍛煉,師傅整天鍛煉,阿姨基本上在晚上做各種瑣事,除了幾個比較傷心,師傅整天在休閑娛樂,阿姨要忙到18點以後才能有休閑娛樂;如果你吃,阿姨是不規則的,特級師父是有規律的,但有一個師傅隻吃早餐。我們将看到很多有趣的生活差異,這些都反映在我們的社群建設研讨會上,在那裡通常很難找到一位大師參加,總是和阿姨一起參加。
阿姨和大師周紅色代表奶奶的綠色代表大師
關于他們的旅行。阿姨的行進半徑就是這個小圈子,基本上到小區周邊範圍,一直到北三環。大師不一樣,西到西山頤和園也不遠,南到牛街、陶然亭、大觀園,大爺滿天奔跑,阿姨就在門口。我們确實看到的小資料生活日志确實看到了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如果你正在使用大資料研究,人們現在會使用很多視訊,比如社群中有很多攝像頭,那麼老化的情況是什麼?發現一名老人躺在地上一分鐘,視訊信号報警?我們也看到人們用老卡來分析老年人的消費行為,這是一個不錯的場景,但我們不能排除他的孩子在用他的卡。其他人用液體比重計的資料,看看哪些老人獨自住在家裡多少天沒有轉身,就會發現家裡是否有問題,這可能是一個有效的場景。
阿姨行程半徑
大師旅行半徑
還有一些資料很有趣,那就是熱線。1970年以前的小區,直到2005年,都屬于老街區,這些小區一般老齡化較多,而新商品房區的需求也不盡相同。我們研究了老社群熱線資料前一年最後一年發現,老社群,特别是1970年之前,小區會注意水電安全、新冠疫情、拆遷等話題,新社群會注意建設擾亂群衆、财産支援。從1990年到2000年,社群産生了很多争議,就是拆遷問題和房屋維修問題。老齡化社群會有一些獨特的需求,如空氣污染、建築管理、曆史遺留問題、住房所有權問題等,尤其是老年時他也會有類似的遺産問題。
社群老齡化程度及不同需求
我們也看到其他一些熱線電話,比如老街區的電話多會有120、999的電話,會有很多水修電話,這些在其他街區就不那麼常見了。還有一種非法犬,很多老社群經常會打電話來投訴非法犬的問題。我們比較了玩110和玩12,345的人之間的變化,其中40是一條分界線。40多歲的人喜歡報警,40多歲的人喜歡報警12345。我們有這樣一個大膽的結論,如果你不關心12345個抱怨的生活瑣事,那也無所謂,未來你會,人們的這一生是慢慢從關心國家事務到家的短暫過程,這是數據要看的。
不同年齡組發出的投訴電話百分比
這就是我們用一些人群認知來做的,認知就是做某事,是以我們也做一些空間感覺,尤其是城市無障礙的空間感覺。在北京,我們獲得了很多關于城市無障礙建設的标準,包括冬奧會無障礙建築、規劃與住房建設部門釋出的無障礙建築規劃,但是我們收到的規範手冊能解決城市的無障礙問題嗎?這真的很難,為什麼?首先,它說各種類型的空間,比如蔬菜市場應該如何,住宅區應該如何,城市道路應該如何,交通設施和電梯應該如何,資訊可達性應該是什麼要求,但這些對象在哪裡?假設我們今天要去畫廊街區感受它的可通路性,首先我們必須有一個清晰的空間來知道畫廊街區有多少設施,它們分布在哪裡,然後我們才能知道我們将如何處理它。其次,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調查内容,我來到這個劇院時有一個标準的規範,同時也要找出劇院的要求是什麼,然後找出劇院在哪裡合規和哪裡不合規,這極大地阻礙了設計師和空間更新人群參與此事。是以,我們想知道這是否真的是一個數字治理要求,以及我們是否有可能以數字方式做到這一點,是以我們做了一個小型的數字研究項目。有很多網際網路地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個社群有多少家銀行,多少家餐館,多少所學校,有多少家超市便利店,然後我們才能對一個社群進行無障礙的更改,是以我們可以直接在小程式中為您提供附近所有設施的清單, 比如蔬菜市場,它沒有無障礙電梯,如果有無障礙電梯的要求,這樣的數字小工具在進行基于社群的無障礙調查時可以具有成本效益。
我們在新的街道入口調查中使用了這個小工具。這是我們建構的空間資料和空間普查對象清單,這裡每一種設施都是我們研究要去的地方,每個設施後面都有一個屬性表,我們拿這個屬性表來調查它,形成這樣一個資料庫普查結果。是否可以進入該設施?如果有擴充通道,則擴充是否小于 1:20,其寬度是否大于 1.5 米?通過這樣的調查,我們迅速建立了可通路的評估結果,并且根據可通路性規範,我們可以根據可通路性規範,将它們轉換為無障礙評估地圖,無論司法管轄區在哪裡存在問題。之後,我們可以自動導出兩個表。一是評估表,C代表該設施完全缺失,B表示設施不達标,隻需點選一下按鈕即可導出分類結果,可以快速給各設施一個完整的改造方案,在此基礎上我們指導新的街道入口無障礙推廣工作。
這是我們在新的街角改造中改造的問題,當然,我們發現的問題比我們改造的問題要多得多,其中大多數人無權移動它。我們正試圖通過數字小工具快速推進我們城市的無障礙轉型,這是我們幾乎無法得到的小工作。除了新的街道入口,我們還在推動雙井街的改造。
最後,我想談談如何促進老一輩社會的融合和包容。讓我們從幾個小例子開始。我以前的公司位于北京的鴨橋社群,作為鴨橋社群的規劃者,我們需要翻新社群蔬菜市場,如右圖所示。在這個社群中心有一個蔬菜市場,在它的西側有一個蔬菜市場,相對較遠,大約是兩個市場的大小。中心區域的蔬菜市場規模稍小,但我們按照規劃建議對蔬菜市場進行了全面改造,将其改造成人民生活的服務中心。我們當時以為是在尋找一個老齡的社會,為了讓一個老年人能夠更近距離地解決他基本的生活購物問題,我們想推動五分鐘生活圈的建設,我們認為這樣一個菜市場在社群中心有五分鐘生活圈的元素, 對于老年人來說,他不再需要步行15分鐘到外面早市買食物,他們可以在家門口就有,而且設施環境優美,明亮,幹淨,豐富,有熟食店新鮮,還有其他東西需要修理。我們認為,蔬菜市場的改善将為居民帶來極大的便利。
鴨橋生活服務中心距離酒店僅有5分鐘步行路程。
相比之下,它離紅蓮花市場很遠,看起來是這樣,訂單更差,而且很遠。我們對這個"五分鐘生命圈建設"寄予厚望,但根據我們對鴨橋社群居民出行的觀察發現,老人早上不去我們改良的菜市場,他們願意步行15分鐘去紅蓮花菜市場,基本上隻有下午4點紅蓮花早盤關門,老人才會來到這個菜市場。這個菜市場近,面積相似,産業更豐富,環境更衛生,為什麼老人不去呢?我們問了一些爺爺奶奶,他們說我們為什麼要有一個五分鐘的生活圈?我們有更多的時間,我願意走更多的會議,你不要以為我們不能走路,我們願意去。其次,他們覺得早市是從田野裡拉出來的,更新鮮,更便宜。但是我真的比菜市場兩邊的價格要貴,沒想到這邊的市場價格比較貴,也沒想到有比這邊便宜的,但是我們願意去,這邊的高大幹淨的菜市場他不會去的。左邊是好吃的菜市場,中年人來這裡買菜,很冷,那是亂七八糟的菜市,很活潑,但是老人喜歡去這裡,我覺得這是他們的心理需求。不要以為老人不能走路,他們可能會走。是以老年的生活方式我們必須明白。
紅蓮花市場距離酒店有15分鐘的步行路程。
有祭祀掃地的習俗,這是中國元節北京街頭焚燒照片,右邊是我家鄉湖北宜昌在河上燒紙,這是我們的文化,你不要說這是迷信,這是代表我們的哀悼。最近有一個老人在家裡燒紙給妻子而死的故事讓我印象特别深刻。我們都會老了,不可能說什麼時候燒紙要走遠,要到山上燒。我的家鄉有這個問題,湖北宜昌的解決方案是什麼,他們在城市裡設定了大量的祭壇,可以解決居民在社群步行規模可以燒紙的需求。我和我的好朋友李偉文每年都會寫一篇文章,在北京推廣城市更新和城市設計,我們将在2019年寫這篇文章,我們認為在無序規劃和設計時,我們不能把生活和習俗趕走。我們想,如果我們能把燒紙設施作為一個社群空間,讓我們的孩子更容易依靠他們的悲傷,這是我們對傳統習俗的保護,也是我們對老齡化社會生活方式的回應。
河邊祭祀
在陸先生談到異國融合之前,我其實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公司搬遷到雙井五角大樓那棟五角大樓,旁邊是雙井的院子,西南角是幼稚園,幼稚園和養老院之間有一條秘密通道,這條通道與養老院和幼稚園相連。他們經常組織老人和孩子一起互動,孩子和老人一起慶祝生日,他們會一起做活動。然後我想促進老年人與我們社群的融合。在雙井蘋果社群的東北角,靠近今日美術館,有一個開放空間,桌子上擺放着一些舊健身器材,計劃成為舊健身場所。但是老人去健身的時候會帶孩子去,桌子上沒有給孩子玩的東西。蘋果社群是北京一個特别年輕的社群,這樣的場地毗鄰蘋果社群,很少有年輕人來這裡;工地上有一些餐館,是以從中午到下午都有很多勞工和外賣在會場吃飯,但我們也沒有任何設施供他們休息,他們蹲在路上吃牙齒。我們為老年人設定了空間,排斥他人,不容忍他們。
我們想對網站進行翻新,首先做了一些觀察,年輕人和中年人很少留在現場,平均每天有40多名老人或兒童參觀該網站,我們觀察到這些經常來現場的遊客尋找老人,路人,來這個健身的人,孩子, 我們給他很多道具,把他們分成四組,讓他們自己設計網站的未來。是以我們得到了孩子的設計計劃,奶奶的設計計劃,設計師的設計計劃和健身愛好者的設計計劃。他們的設計最終總結表明,老年人想要無障礙通道,孩子想要蹦床,老人說不要帶走健身設施,他需要,也需要空間休息,還需要植物空間,年輕人還需要玩耍,打鐘,景觀互動裝置等等。是以,我們實施了它,例如,讓居民自己投票,讓居民選擇在場地上種植什麼植物,我們将種子發送給居民自己種植。在網站上還貼了二維碼,讓住戶可以在網站上給我們建議,比如在使用時找出問題總能告訴我們什麼,我們來組織社群。
去年7月15日公園開園後,就變成了這樣,在這張照片中你可以看到老人還在,孩子也在來,年輕人也來了,從早到晚大家都在這裡玩耍。我們發現勞工和外賣店也來了,保安人員會在晚上10:30跑來跑去.m擺動秋千,錄影機可以看到他們,他們白天很尴尬。所有人都喜歡這個設施,這樣一個包容所有人群的設施會排斥老年人嗎?你說這個空間本來隻适合老人,你現在拉了這麼多人過來,老人還搬走嗎?沒問題,老年人停留性活動絲毫沒有減少也增加了,整個年齡段的人停留性活動增加了100%,我們還促進了交流,年輕人到這個網站的社互動動比例增加了80%,老年人的交流活動也變得更多,孩子更多,孩子平均在這個聊天15分鐘, 它已成為最受歡迎的空間。有些空間可能是專門用于老年的,但有些空間應該将老年人與其他人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将他們排除在我們的社會之外,這是社群需要的。這是一年後的一些資料,我們的場地在秋季平均每天擺動14,400次,蹦床每天跳躍4,800次,陀螺儀每天轉動1920圈,每天通路400人,并且隻有四五十人來。這是通過空間轉換促進老年融合的一個小小的嘗試。
從本質上講,我們的團隊不是一個緻力于老齡化社會或老齡化轉型的團隊,我們是一個城市科學團隊,而是一直在使用基于科學範式,數字方法和參與式方法的基于人的價值觀來促進我們社會和城市的更新,使其更具包容性,更具活力,更宜居,更生态。
-完-
筆錄校對:馮一章
編輯:楊毅
夜光節
星光節是中國首個以普惠藝術為方向的公共藝術節,由北京文化交流中心于2019年發起成立。包容性藝術的參與者和創造者包括殘疾,老齡化,婦女(性别),邊緣化少數群體和公衆;
延伸閱讀:《Star Open Forum Review|毛明瑞:用《太空偵探》打破對老年人的刻闆印象